從劍橋大學博士畢業的蔻依 懷特(Chloe White)生活在美國的鹽湖城,是一名科研人員。看似成功的人生中,有一件事一直困擾著懷特——她四肢健全,卻喜歡坐著輪椅上,她認為雙腿並不屬於自己,此生的夙願是「從腰部以下癱瘓」。
坐在輪椅上的懷特與她的心理諮詢師
—
Laurentiu Garofeanu / Barcroft U
懷特第一次產生這種想法是在 4 歲那年,當時她拜訪了因車禍雙腿殘疾的姨媽,感覺到「自己也想像姨媽一樣」。9 歲時,懷特策劃了一起「交通事故」,她騎自行車從高處衝下來,企圖達到雙腿癱瘓的目的。但這次事故只讓她在床上休養了一段時間,並且聽到醫生的忠告之後,幼小的她才明白,不成熟的自毀計劃還有可能導致死亡。
懷特只能暫時懷揣著這個秘密生活,獨處時就假裝自己是殘疾人。40 多年以來,她始終沒有放棄讓雙腿癱瘓的念頭,她希望能發生意外事故讓雙腿消失,也嘗試求助私人醫生幫她進行截肢手術,但都未能如願。在多次求醫未果後,2008 年,懷特終於被正式確診為「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症(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簡稱 BIID。
被誤解的病症,
是倒錯的性慾嗎?
BIID是一種罕見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認為,身上某些健康的器官並不屬於自己,他們會幻想或者實際切除這部分器官,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雖然對BIID群體的認知才剛剛起步,但關於這種病症的描述,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出現。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神經心理學專家彼得 布魯格 (Peter Brugge)講述過一個案例:18世紀晚期,一位英國病人去到法國,要求一位外科醫師幫自己截掉健康的腿。被拒絕之後,他甚至用槍逼迫醫生執行手術。術後,病人寄給醫師一筆錢和一封感謝信,並在信中寫道,他的腿是阻礙自身幸福的「一種無形障礙」。
殘缺還是完整?
—
Pixabay
但這些零星的案例只被當做奇聞異事,封存在了歷史之中。直到1977年,醫生約翰 蒙內(John Money)才第一次將此納入到學術研究之中。蒙內記錄了兩個想要截肢的男人,他們都提到,這種切割欲望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性喚起——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他們在性幻想時往往需要藉助於肢體殘缺的幻想,才能達到更好的高潮體驗。
因此,蒙內認為這種病症的癥結在於性慾的倒錯,是一種特殊的性癖好,並將其命名為「截肢癖(Apotemnophilia)」。此後數十年,對這一病症的治療重點也始終在於性慾校正。
想要成為自己
先切掉「多餘」的肢體?
2005年,《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的主編之一邁克·菲斯特(Michael B. First)對52名患者進行了深度訪談。在細緻了解他們切割健康肢體的目的之後,菲斯特認為,這類看似怪誕的行為其實是為了尋求一種「完整自我」的狀態,而實現完整的方式便是切割掉「不屬於自己的肢體」。自此,這一病症被正式命名為「身體完整性認同障礙症」。
菲斯特還提到,那些做隆胸、隆鼻等整容手術的人,其實也是對自己身體器官的不認同。只不過,整形的人選擇把器官重新塑造,而BIID患者則是想要徹底去除它們。
菲斯特認為,想要整容也是一種對自己身體器官的不認同
2012年的一項問卷調查中,54名接受調查的BIID患者也表示,他們想要改變軀體形態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獲得自身完整或內心滿足的感覺,性動機反而是次要的。
這項研究還發現,患者雖然較少出現嚴重的軀體或者精神類併發症,但可能長期存在抑鬱症狀和情緒障礙。這可能是因為切割身體的欲望變成了一種強迫性的信念,它會時刻提醒患者——你需要趕緊切除不屬於你的肢體。
哪裡出了問題,
心理還是大腦?
BIID患者往往在童年早期就開始出現症狀,而且大多數在童年得不到重視。心理學家理察·布魯納(Richard L. Bruno)認為,當患者發現受傷可以得到家人的關注之後,這種「自殘以得到照顧」的想法可能會不斷強化,最終導致他們想要通過切割自己,來持續獲得身邊人的愛。
心理學家認為,BIID或許與被忽視的童年有關
—
Pixabay
神經病學專家們則認為,這很可能是肢體與大腦之間的映射出了問題。簡單來說,軀體的每部分結構,都可以映射到大腦皮層中對應的位置;而且,映射的大小與形狀可能隨著經驗發生改變。不論是先天的發育不全,還是後天嚴重的肢體或腦部創傷,都有可能造成身體與大腦之間的映射錯誤。
關於映射錯誤,神經病學家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曾提過一個例子:有個年輕人起床後發現自己床上有「一條陌生的腿」,他以為是一截斷肢,於是用力將其扔了下去,結果他自己卻掉下了床——這就是他自己的腿。醫生在年輕人的大腦頂葉發現了一個腫瘤,切除之後,年輕人「感覺自己的腿回來了」。
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將猴子的手指縫合,隨後猴子大腦皮層中手指的映射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
《認知神經科學》
通過大腦成像技術,神經科學家維拉亞努爾·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發現,部分BIID患者的大腦右側頂上小葉異於常人。這一區域可以讓人們覺察到自己身體部位的存在,並且對於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有清楚的認知。如果這一區域受損,人會缺少對身體整體性的感知,產生「某些器官並不屬於自己」的錯覺。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相較於正常人,BIID患者的小腦以及前運動皮層的灰質體積存在異常。
BIID的病因究竟是源於心理還是生理,學界目前並未達成統一意見。對病因的不同解釋,也衍生出了不同類型的治療方法。
除了截肢,
還有其他療法嗎?
有些患者選擇直接切除了健康肢體,他們表示,切除似乎可以減輕BIID症狀,並且讓生活質量有所提升。但與此同時,很多BIID患者在切割過程中被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有些患者在切割之後,還產生了「想要切割更多」的想法。因此,切割肢體並不是一個好的治療方案,研究者們開始探索更多無創的方法。
斷臂維納斯
—
Chosovi / Wikimedia Commons
心理學家嘗試過傳統的心理諮詢、抗抑鬱藥物等方法。這些療法確實可以減輕患者的強迫程度,緩和他們因無法切割肢體所產生的焦慮和抑鬱,但卻很難徹底打消他們截肢的欲望。也有研究者嘗試了搭配音樂的運動療法,這可以恢復患者的大腦與身體之間微弱的神經連接,但是如果肢體與大腦之間的投射已經完全消失了,那麼這種療法則基本無效。
認為BIID是源於大腦映射出錯的拉馬錢德蘭,則設計了一種鏡像視覺反饋療法。這種療法原本多用於幫助失去肢體的人適應殘缺的身體,他嘗試著將這種療法結合VR技術,讓BIID患者重新建立關於肢體的正確感知。除此之外,很多腦科學技術也陸續被應用,比如重複經顱磁刺激技術(rTMS)可以提高患者的感覺辨別能力,幫助大腦皮層重建正常的肢體映射。
使用rTMS進行治療時,會在患者頭上放置一個電磁線圈
—
Baburov / Wikimedia Commons
目前,對於BIID的治療仍舊停留在探索階段。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對這一病症會更加了解,生理與心理的救助也將會更加完善。或許當我們掀開了獵奇與怪誕的表象,才能真正幫助患者「鋸掉」痛苦,留下完整的軀體和自我。
參考文獻
[1] Müller, S. (2009).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BIID)—Is the Amputation of Healthy Limbs Ethically Justifie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 9(1), 36–43. doi:10.1080/15265160802588194
[2] Johnson, T. W., Wassersug, R. J., Roberts, L. F., Sutherland, M. B., & First, M. B. (2010). Desire for Castration Is Not a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BIID): A Response.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7(2), 853–855. doi:10.1111/j.1743-6109.2009.01603.x
[3] McGeoch, P. D., Brang, D., Song, T., Lee, R. R., Huang, M., & Ramachandran, V. S. (2011). Xenomelia: a new right parietal lobe syndrom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82(12), 1314–1319. doi:10.1136/jnnp-2011-300224
[4] Giummarra, M. J., Bradshaw, J. L., Nicholls, M. E. R., Hilti, L. M., & Brugger, P. (2011).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Deranged Body Processing, Right Fronto-Parietal Dysfunction, and Phenomenological Experience of Body Incongruity.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1(4), 320–333. doi:10.1007/s11065-011-9184-8
[5] Sedda, A. (2011).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From A Psychological to A Neurological Syndrome.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1(4), 334–336. doi:10.1007/s11065-011-9186-6
[6] First, M. B., & Fisher, C. E. (2012).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The Persistent Desire to Acquire a Physical Disability. Psychopathology, 45(1), 3–14. doi:10.1159/000330503
[7] FIRST, M. B. (2004). Desire for amputation of a limb: paraphilia, psychosis, or a new type of identity disorder.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5(6), 919–928. doi:10.1017/s0033291704003320
[8] Blom, R. M., Hennekam, R. C., & Denys, D. (2012). Body Integrity Identity Disorder. PLoS ONE, 7(4), e347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4702
[9] Hilti, L. M., H nggi, J., Vitacco, D. A., Kraemer, B., Palla, A., Luechinger, R., … Brugger, P. (2012). The desire for healthy limb amputation: structural brain correlat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xenomelia. Brain, 136(1), 318–329. doi:10.1093/brain/aws316
[10] 加扎尼加, 伊夫裡曼根, 周曉林, & 高定國. (2011). 認知神經科學 : 關於心智的生物學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the biology of the mind.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