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喀山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我國參賽選手揚州技師學院老師吳晉卿經過4天的緊張奮戰,勇奪家具製作項目銀牌,實現了中國在該賽項上的歷史性突破,也實現了揚州世界技能大賽獎牌「零」的突破,向世界展示了「揚家匠」的風採。
翻開揚州技師學院近幾個月的「榮譽簿」,上面有各種國家、省級技能競賽獎項:2019中國技能大賽——全國電子信息服務業職業技能競賽,獲學生組全國一等獎;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朱士雲老師與薛飛老師榮獲一等獎,並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全國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技能大賽,教師夏雨、周澤天榮獲全國二等獎;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張國慶老師榮獲三等獎……
「僅今年10月以來,就有9支隊伍參加了7項國家賽事,獲得了2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2個優秀獎的優異成績。」揚州技師學院院長都國雄介紹,各類技能國賽、省賽全面開花的「獎牌效應」背後,是學院「十年磨一劍」積累。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技能競賽工作,堅持參加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遵循「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賽教融合」的原則,在「課證賽」通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學一體的培養方式、實訓實習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競賽水平,在常規培養站立「高原」的基礎上,努力打造一個又一個「高峰」。
「通過參加技能競賽,我們老師和學生的技能能力不斷地追趕『前沿』,不斷地把理論知識轉變成前端實踐產品,這才是一個工匠最應該具備的能力。」薛飛老師在今年的第三屆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他表示,過去他們在書本上教授的內容相對「滯後」,通過參加比賽不僅鍛鍊了技能,更掌握了許多前沿的知識和最新的科技動態,讓學生們參加大賽,在實踐中去學習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
如何才能讓「爭金奪銀」成為一種常態?關鍵是要做好梯隊建設工作。為此,揚州技師學院層層選拔組建「青苗班」,通過一名大師培養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不僅為參加世界級的賽事培育了後備力量,也為大國工匠的傳承培養了大批人才。
「為了培養最頂尖的工匠,學校每年都要在每棵『青苗』身上投入不菲的成本。」吳晉卿介紹,為了更加深入系統地培養專業匠人,學校從學生裡選出最優秀的「苗子」,讓他們跟著學校裡的「大工匠」進行深入學習,通過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把這些「青苗」澆灌成繼承了傳統技藝的「大樹」。
「技能人才培養出了成績,也要讓技能大賽帶來的提升效益惠及『塔基』的學生群體。」都國雄介紹,為了培養好更廣大的「塔基」學生群體,技師學院不斷挖掘技能人才培養的「源動力」,突破創新進行教師體制改革,堅持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建立健全競賽保障機制,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技術人才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要想整體提升學生的競賽水平,教育改革是重點。」揚州技師學院教研室主任池東生介紹,過去學校的課程教育理論和實操嚴重脫節,學生只懂書本知識但在實際應用中卻是「睜眼瞎」。為此,學院特別開展了「一體化課程建設」,以實踐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訓當中補充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整體教育水平。
「我們的競賽教育不是少數人的,而是一種將精英化培養和普適化推進結合的教育模式。」薛飛介紹,學校不僅培育那些「精英人才」參賽拿獎,更將技能競賽作為日常教育的補充在學生中推廣,5年來,僅機器人大賽就有500多名學生參加。與此同時,學院還通過開設獎勵制度、舉辦校技藝技能大賽,在全校營造了全體參賽、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圍。
「技術人才的培養重實踐,不僅要有好的學生和老師,還要有充足的實操空間,這是他們成長的土壤。」都國雄說,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精尖技工人才,學院投入6000萬元建立了揚州首個工業機器人公共實訓中心,中心擁有8個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實訓項目、1個以軸類柔性製造生產線為特色的工業機器人綜合應用生產實訓項目。
如果說職業技能提升鑄就匠人「硬實力」,那麼職業素養提升則是揚州技師學院師生爭金奪銀的「軟實力」。「我們非常認可你的技術能力,德國奔馳期待你的加入!」在得到舒曼女士的答覆後,揚州技師學院2019屆IHK畢業生裴騰輝微笑起身,與這位德國面試官用力握了握手。通過面試的他已奔赴德國,成為萊比錫奔馳工廠的一名正式技工。
「比起技術水平,我們在面試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該招聘項目負責人激動地表示,沒想到這裡的學生不僅技術水平不輸德國,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和個人素養也令她感到驚嘆。
揚州技師學院黨委書記徐祥華表示,正是這種「軟硬兼顧」的培養策略,讓一批批技師人代表「揚家匠」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智能製造大賽等各級各類技能技藝的舞臺上一次又一次地斬獲驕人業績,實現一次又一次歷史性的新跨越。
通訊員 羅 瀟
新華日報記者 李 源 見習記者 趙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