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工人!揚州亞威股份找到人才培養「捷徑」,產教融合讓產業人才更有價值

2021-02-07 中宏網江蘇




編者按


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今年3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於建設培育江蘇省第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的通知》,確定江蘇省第一批共81家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並納入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庫。



位於揚州市江都區的江蘇亞威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威股份」)是記者本次走訪的江蘇省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的第一家。光聽「工具機」的名字,你也許認為它和我們的生活很遠,但實際上,我們家用的空調、冰箱、微波爐等等諸多家用電器,凡涉及到板材加工,多多少少都有亞威股份的功勞,甚至給華為等手機廠商供貨的京東方,其使用的設備就是由亞威股份的子公司提供……從過去「造工具機的」到現在「集雷射、行業機器人、軟體等於一體的智能製造企業」,年銷量排到國內行業第三,其不斷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技術成熟的產業工人源源不斷的補充。


走進間的道路上,幾隻豐腴的鴿子正「霸道」地在廠房邊的草地上覓食……這一切,都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工具機廠」。

當走進其中的一個成型車間,乾淨整潔的地面、舒適的溫度、人車分流的道路都讓人吃驚。車間入口處的數位化製造平臺上實時顯示各個班組的工作狀態,達到及時有效的反饋與調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現在我們都是現代化工廠,環境、生活各方麵條件都提上來了,近400畝的廠區綠化率達到10%,車間去年還配上了空調。生產環境的改善,讓工人對工廠的好感度進一步提升。」亞威股份人力資源部部長劉俊偉自豪地說道。

在車間的一角,記者看到榮譽欄上還設有榮譽員工榜,其中一篇圖文並茂的《記生產加工中心拜師儀式》的文章讓人印象深刻,這正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一個縮影,該教學模式是針對企業新員工展開的技能結對培訓,採用「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教師+師傅=培訓師」的模式,教師和師傅相互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據劉俊偉介紹,企業的老員工在新型學徒制的影響下,已不再僅僅是一名普通員工,與職業院校的接觸,讓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了新的感悟。

2018年6月初,亞威股份和江都技工學校聯合申報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項目,並獲得審批,隨後亞威股份與學校組成培訓工作組,對20名新徒工聯合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理論一體培訓。最終,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標準考核,所有參訓人員均順利取得中級工證書,合格率達100%。


「我們新型學徒制培訓採用的是『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教師+師傅=培訓師』的模式,教師和師傅之間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互為補充,既解決了師傅理論知識不全面的問題,又解決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不夠強的問題。」劉俊偉說道。

此外,亞威股份還與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實驗班。現代學徒制是以學校、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開班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會籤訂三方協議,學生進入學校第一天起既是學校學生、也是公司實習員工,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並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企業全面參與教材編制、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加速學生技能成長,保證學生一畢業就能夠迅速勝任崗位工作。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副院長陶濤將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形象地分解為「1+0.5+1+0.5」4個階段,他解釋,第一個「1」學生是在學校學習基本的公共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技術知識;第一個「0.5」到企業學習一些企業文化,並跟著師傅後面來學習一些基本的技能;第二個「1」是學生「回爐」的過程,對之前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存在的問題進行目的性地學習;第二個「0.5」學生再次到企業一線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踐。


張文龍是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現代學徒制班一名2019級的學生,是從四川報考來到千裡之外的揚州的。「原本對產教融合是不太了解的,後來在報考志願的時候偶然看到了這個詞,就專門去查了一下,覺得很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所以就來了,家人也都很支持。


過去的2個月時間裡,張文龍一直在亞威股份進行學習實踐,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他還有更明確的規劃:「接下來我想去一些其他班組更多的了解整臺機器的組裝以及拆分過程,最終還是想要接觸工業機器人。」據了解,自產教融合概念提出之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原來的校企合作基礎上,推動了產業學院的建設。目前,該學院已與三菱電機、晶澳太陽能等共建了智能製造產業學院。「這樣學生畢業後,他所掌握的技能、職業素養都能夠讓企業滿意,這樣在將來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另外,學生經過企業「師傅」的引導,會對今後的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陶濤說道。

過去的2個月時間裡,張文龍一直在亞威股份進行學習實踐,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他還有更明確的規劃:「接下來我想去一些其他班組更多的了解整臺機器的組裝以及拆分過程,最終還是想要接觸工業機器人。」

據了解,自產教融合概念提出之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原來的校企合作基礎上,推動了產業學院的建設。目前,該學院已與三菱電機、晶澳太陽能等共建了智能製造產業學院。

「這樣學生畢業後,他所掌握的技能、職業素養都能夠讓企業滿意,這樣在將來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另外,學生經過企業「師傅」的引導,會對今後的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陶濤說道。



在通常所說的校企合作中,學校經常因為自身需要而成為合作的主動發起方,而企業常常是被追求的合作方,一般開展的「訂單培養」「合作辦班」「定向培訓」「企業冠名班」等教學模式,對接的常是某個企業,其教學標準也多囿於企業要求。


但產教融合本質是生產和教育培訓的一體化,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生產和教學密不可分,這也就在無形之中拉近了企業與學校的距離,消除了校企之間溝通的壁壘。

對於企業來說,產教融合有利於提升企業人才綜合實力、縮短人才的培養時間以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跟很多的院校達成合作,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等,都是一種「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學生帶著實踐時產生的疑問回到學校跟老師探討,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之後,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有一個質的提升。除此以外,學生在學習階段接觸企業工作時,也會切實到感受到他們的企業文化,經過與企業人士的多方位接觸之後,學生在畢業後會願意留下來,對於整個行業的認知以及職業的規劃才會更加清晰。」劉俊偉說道。

記者獲悉,每年亞威股份在無償接受學校派遣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技能提升培訓的同時,也會邀請合作院校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員工內部培訓教材的編制及培訓授課工作。在平時的學習交流過程中,學校的老師可以了解到企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並能夠將其編入課本中、帶到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到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


「從知識教學層面上來說,學校老師與企業員工是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過程,通過產教融合平臺,學校的老師、科研骨幹、高層次人才、博士都可以通過這麼一個契機,到企業進行一些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項目的合作,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學校老師在平時交流過程中,能夠產生一些火花,在技術上有一些交流,能夠讓老師給企業進行一個技術答疑,甚至可以將一些研究成果進行效益轉化,從而能夠切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經濟效益。」陶濤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山丹培黎學校時說,「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在全球孕育興起,加快發展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量培養現場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是各國應對產業未來發展挑戰的重要策略。」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呼喚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面對時代的訴求,職業教育應順勢對接產業向上攀升。「一方面,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將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開始試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陶濤表示,相比而言,後者在辦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上有更強烈的動力。

「只有眼睛保持向下,才能帶動技術人才培養向上攀升。」亞威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所有製造企業在轉型發展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人才方面問題,顯現高校人才培養上的一大缺口。從供給結構來說,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存在缺口,既懂理論又能動手、能在現場解決一線複雜問題的一線工程師更是奇缺。學生在掌握嫻熟的操作或服務本領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經驗和系統的理論知識;不僅能參與解決現場複雜技術問題和現場創新工作,還能承擔現場管理工作。


相關專業人士認為,辦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就是要堅持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雙重屬性,原有的理論培養目標要謀劃創新提升。要將讀書的人和做工的人兩者結合,學校培養的人才是要在掌握「怎麼做」和「為什麼這樣做」的同時,著力掌握「如何做得更好」。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為專科及以下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更無法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有利於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吸引力和發展模式,真正改善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環境。」陶濤表示。

對此,劉俊偉表示認同:「以前我們廠區有一個資深技術工,已經是班組長了,個人技能非常優秀。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說要調崗去做收入低一大截的質檢方面的工作,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他兒子要結婚,但女方家嫌棄他是個『工人』,不是『管理層』……」雖然這個例子較為極端,但不難看出,當下還是有不少人對藍領技術工人存在片面的看法。

有專家表示,社會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更離不開富有創造精神的技術人才。讓後代的青年人認可職業教育、認可藍領的身份,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思想層面的轉變,「產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勢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產教融合 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七維度」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徵的軟體學院為服務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004年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北新龍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展開校企合作,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徵的軟體學院,開始產教融合軟體人才培養,至今歷時16年。
  • 產教融合、校企共育 碧桂園職院致力培養基層一線管理人才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楊叔叔創辦的職業學院圓了我的大學夢。」6月19日,在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上,20歲的向齊林稱,從沒想過自己一畢業就能在一家建築公司擔任施工主管,並拿到萬元月薪,而這徹底改變了他家的經濟困境。
  • 產教學研深度融合 打通應用型人才成長捷徑
    近年來,濰坊科技學院通過校地、校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強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專業性和實用性,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歡迎;通過專業辦產業、產教融合發展反哺教育教學,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深受師生歡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走出了一條具有「濰科特色」的新路子。
  • 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陸建峰:深化產教融合 培養特色化軟體人才
    所謂「高端」,就是指基礎理論紮實、創新意識突出、工程能力顯著、溝通能力很強的領軍人才。二、產教融合是關鍵《指南》明確提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途徑。由此可見,產教融合是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的強驅動力,其中產業導向和產業需求是外在驅動力,而高等學校本身擔負的培養高水平人才的職責是內在驅動力,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激發,能很好地解決軟體人才培養存在的短板明顯、價值失衡、產用脫節等突出問題。(一)產教融合驅動的培養目標重塑和課程體系重構按照產教融合的原則,需要對現有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進行優化。
  • 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產教融合打造人才培養最優格局
    這是近年來福建(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區積極探索構建專業人才全方位培養體系的創新措施之一。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集成電路和軟體專業建設,努力培養複合型、實用型的高水平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採取與集成電路企業合作的方式,加快推進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建設」。
  • 推動產教融合 促進創新發展: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為加速推動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發展,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引導地方高校更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快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聯動,同時將一些「點」上的經驗模式化並做好推廣,高教國培特舉辦「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線上工作坊。
  •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推進人才培養高質量創新發展
    近年來,該校堅持走產教融合、產學相長的辦學之路,從「對接產業、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放在首位,注重實踐教學,堅持特色發展,不斷推進人才培養創新發展。    一、對接產業需求,服務區域經濟    黃河水院密切關注中原經濟區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發展帶動學院的專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
  • 克東縣:校企合作 培養「訂單型」產業人才
    近年來,克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努力走出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工作新路徑,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促進產教融合進一步落實,克東縣產業專班積極促成了此次克東飛鶴乳業與齊齊哈爾技師學院校企合作事宜。據了解,齊齊哈爾技師學院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16年被國家人社部批准為首批28所職業訓練試點院校之一。
  • 破解產教深度融合瓶頸 聚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山青院在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等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這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銀豐資產管理學院」的正式成立,是我省公辦本科層次院校探索產業學院建設的重要成果,希望學校和企業努力打造本科高校的產業學院樣板,為應用型人才培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創出新模式、趟出新路子。
  • 產教融合新動態:五個流程,培養優質人才(益達教育產教合作)
    2017年12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發揮政府統籌規劃、企業主體、人才培養改革、社會組織等方面供需對接的「四位一體」體制機制,推動了五個流程,貫穿產教融合全階段產教融合是產業(行業、公司)與職業教育互為支持、互為滲透形成的有機整體,產教融合做得好與壞,對深度相互合作與融合式的發展具備重要意義。
  • 江蘇省睢寧中等專業學校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原標題:江蘇省睢寧中等專業學校深化產教融合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大量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缺口為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空間。2019年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進一步指明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
  • 河北化工醫藥職院:依託產教融合,賦能人才培養,推進雙高建設
    全媒體視角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基本特徵就是宏觀上產業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微觀上企業與職業院校無縫對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推進人才和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迫切任務。
  • 寧波工程學院:「產教科創」四維融合培養港口物流應用型人才
    據寧波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邵萬清介紹,早在去年10月,就有企業進校開專場招聘會,邀請2020年即將畢業的大四生參觀見習。疫情後,面對紛繁複雜的進出口大環境,船公司、貨運企業等二三十家企業仍面向學校陸續推出相應崗位。邵萬清說,在該校港口物流學科專業,「產教科創」四維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路徑。
  • 2020年合川高校大數據人才培養暨產教融合研討會成功舉行
    近日,2020年合川高校大數據人才培養暨產教融合研討會在重慶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大數據領域的「政、產、學、研」的領導、專家、高校及企業界代表,緊緊圍繞大數據智能教育、技術發展、產業應用及產教融合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天融信科技集團應邀參加會議,並發表主題演講。
  • 打造人才高地 廣工大研究院探索人才培養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日前,佛山廣工大研究院分別舉辦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丁克博士後中期考核、羅景琳博士後開題答辯, 經過專家組嚴謹考評,佛山市、區人社局領導見證下,丁克博士課題《三維模型數據特徵分析系統》中期考核獲評優秀,其研究攻克了機器視覺行業相關難題,與諸多企業聯合研發實現了產業初步融合;羅景琳博士《基於超寬帶技術的無人機集群互定位技術研究》的開題答辯一致獲得通過,其研究產業服務規划走在了研究的前面;這標誌著廣工大研究院探索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逐漸成熟
  • 普洱學院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共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
    近日,普洱學院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掛牌儀式暨工作研討會在植物園舉行。雙方表示,要以此次共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為契機,從思想上對合作理念有深刻的認識,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深入合作;要不斷尋找合作的重點,聚焦生態學、生物保護等領域,逐步打造特色學科;要做好科學成果轉化落地生根,做到科研服務於地方經濟特別是產業的發展;要以項目的形式鼓勵青年教師成長,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引領青年教師成為科研帶頭人,培養一批穩定的師資和科研隊伍
  • 廈門理工學院:產教深度融合 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張張漂亮的成績單是廈門理工學院致力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成果體現。  近年來,廈門理工學院不斷加快建設親產業、開放式、國際化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步伐,從學生、老師、企業身上著手,統籌下活一盤棋,讓產教深度融合,讓應用型人才培養走向高水平。
  • 無錫成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產教聯盟
    昨天,中國(無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人才培養產教聯盟在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成立。該聯盟將建立教育與產業對接協作機制,深化「課證賽」融合教學模式改革,加快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培育外貿新業態,為穩外貿注入新動能,搭建政、行、企、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打造無錫跨境電商「智匯谷」。
  •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網絡安全人才蓬勃發展
    8月20日,由江蘇省計算機學會信息技術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舉辦的2020年產教融合高峰論壇在南京舉行,此次論壇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共育數字人才,江民科技CEO聶永春作為本次大會的特邀嘉賓發表了主題演講。
  • 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讓技能人才培養有高原更見高峰
    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技能競賽工作,堅持參加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相結合、與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遵循「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賽教融合」的原則,在「課證賽」通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學一體的培養方式、實訓實習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競賽水平,在常規培養站立「高原」的基礎上,努力打造一個又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