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今年3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於建設培育江蘇省第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的通知》,確定江蘇省第一批共81家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並納入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庫。
當走進其中的一個成型車間,乾淨整潔的地面、舒適的溫度、人車分流的道路都讓人吃驚。車間入口處的數位化製造平臺上實時顯示各個班組的工作狀態,達到及時有效的反饋與調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現在我們都是現代化工廠,環境、生活各方麵條件都提上來了,近400畝的廠區綠化率達到10%,車間去年還配上了空調。生產環境的改善,讓工人對工廠的好感度進一步提升。」亞威股份人力資源部部長劉俊偉自豪地說道。
在車間的一角,記者看到榮譽欄上還設有榮譽員工榜,其中一篇圖文並茂的《記生產加工中心拜師儀式》的文章讓人印象深刻,這正是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一個縮影,該教學模式是針對企業新員工展開的技能結對培訓,採用「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教師+師傅=培訓師」的模式,教師和師傅相互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據劉俊偉介紹,企業的老員工在新型學徒制的影響下,已不再僅僅是一名普通員工,與職業院校的接觸,讓他們多多少少都有了新的感悟。
2018年6月初,亞威股份和江都技工學校聯合申報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項目,並獲得審批,隨後亞威股份與學校組成培訓工作組,對20名新徒工聯合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理論一體培訓。最終,按照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標準考核,所有參訓人員均順利取得中級工證書,合格率達100%。
「我們新型學徒制培訓採用的是『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教師+師傅=培訓師』的模式,教師和師傅之間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互為補充,既解決了師傅理論知識不全面的問題,又解決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不夠強的問題。」劉俊偉說道。
此外,亞威股份還與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實驗班。現代學徒制是以學校、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開班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會籤訂三方協議,學生進入學校第一天起既是學校學生、也是公司實習員工,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並接受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企業全面參與教材編制、教學、實踐等各個環節,加速學生技能成長,保證學生一畢業就能夠迅速勝任崗位工作。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副院長陶濤將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形象地分解為「1+0.5+1+0.5」4個階段,他解釋,第一個「1」學生是在學校學習基本的公共基礎知識以及專業技術知識;第一個「0.5」到企業學習一些企業文化,並跟著師傅後面來學習一些基本的技能;第二個「1」是學生「回爐」的過程,對之前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存在的問題進行目的性地學習;第二個「0.5」學生再次到企業一線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踐。
張文龍是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現代學徒制班一名2019級的學生,是從四川報考來到千裡之外的揚州的。「原本對產教融合是不太了解的,後來在報考志願的時候偶然看到了這個詞,就專門去查了一下,覺得很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所以就來了,家人也都很支持。
過去的2個月時間裡,張文龍一直在亞威股份進行學習實踐,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他還有更明確的規劃:「接下來我想去一些其他班組更多的了解整臺機器的組裝以及拆分過程,最終還是想要接觸工業機器人。」據了解,自產教融合概念提出之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原來的校企合作基礎上,推動了產業學院的建設。目前,該學院已與三菱電機、晶澳太陽能等共建了智能製造產業學院。「這樣學生畢業後,他所掌握的技能、職業素養都能夠讓企業滿意,這樣在將來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另外,學生經過企業「師傅」的引導,會對今後的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陶濤說道。
過去的2個月時間裡,張文龍一直在亞威股份進行學習實踐,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他還有更明確的規劃:「接下來我想去一些其他班組更多的了解整臺機器的組裝以及拆分過程,最終還是想要接觸工業機器人。」
據了解,自產教融合概念提出之後,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原來的校企合作基礎上,推動了產業學院的建設。目前,該學院已與三菱電機、晶澳太陽能等共建了智能製造產業學院。
「這樣學生畢業後,他所掌握的技能、職業素養都能夠讓企業滿意,這樣在將來才能勝任崗位工作,另外,學生經過企業「師傅」的引導,會對今後的職業規劃與行業發展有更清晰的了解。」陶濤說道。
在通常所說的校企合作中,學校經常因為自身需要而成為合作的主動發起方,而企業常常是被追求的合作方,一般開展的「訂單培養」「合作辦班」「定向培訓」「企業冠名班」等教學模式,對接的常是某個企業,其教學標準也多囿於企業要求。
但產教融合本質是生產和教育培訓的一體化,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生產和教學密不可分,這也就在無形之中拉近了企業與學校的距離,消除了校企之間溝通的壁壘。
對於企業來說,產教融合有利於提升企業人才綜合實力、縮短人才的培養時間以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跟很多的院校達成合作,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等,都是一種「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學生帶著實踐時產生的疑問回到學校跟老師探討,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之後,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有一個質的提升。除此以外,學生在學習階段接觸企業工作時,也會切實到感受到他們的企業文化,經過與企業人士的多方位接觸之後,學生在畢業後會願意留下來,對於整個行業的認知以及職業的規劃才會更加清晰。」劉俊偉說道。
記者獲悉,每年亞威股份在無償接受學校派遣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技能提升培訓的同時,也會邀請合作院校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員工內部培訓教材的編制及培訓授課工作。在平時的學習交流過程中,學校的老師可以了解到企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並能夠將其編入課本中、帶到課堂中,讓學生了解到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
「從知識教學層面上來說,學校老師與企業員工是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過程,通過產教融合平臺,學校的老師、科研骨幹、高層次人才、博士都可以通過這麼一個契機,到企業進行一些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項目的合作,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學校老師在平時交流過程中,能夠產生一些火花,在技術上有一些交流,能夠讓老師給企業進行一個技術答疑,甚至可以將一些研究成果進行效益轉化,從而能夠切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以及經濟效益。」陶濤表示。
「只有眼睛保持向下,才能帶動技術人才培養向上攀升。」亞威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所有製造企業在轉型發展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人才方面問題,顯現高校人才培養上的一大缺口。從供給結構來說,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存在缺口,既懂理論又能動手、能在現場解決一線複雜問題的一線工程師更是奇缺。學生在掌握嫻熟的操作或服務本領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經驗和系統的理論知識;不僅能參與解決現場複雜技術問題和現場創新工作,還能承擔現場管理工作。
相關專業人士認為,辦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就是要堅持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雙重屬性,原有的理論培養目標要謀劃創新提升。要將讀書的人和做工的人兩者結合,學校培養的人才是要在掌握「怎麼做」和「為什麼這樣做」的同時,著力掌握「如何做得更好」。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為專科及以下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更無法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有利於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吸引力和發展模式,真正改善技術技能人才的發展環境。」陶濤表示。
對此,劉俊偉表示認同:「以前我們廠區有一個資深技術工,已經是班組長了,個人技能非常優秀。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說要調崗去做收入低一大截的質檢方面的工作,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他兒子要結婚,但女方家嫌棄他是個『工人』,不是『管理層』……」雖然這個例子較為極端,但不難看出,當下還是有不少人對藍領技術工人存在片面的看法。
有專家表示,社會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更離不開富有創造精神的技術人才。讓後代的青年人認可職業教育、認可藍領的身份,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思想層面的轉變,「產教走向更深度的融合」勢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