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六一,你是否有為自己買過玩具,或者說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玩具都想買給孩子?有數據顯示,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會給自己買玩具,有很多是小時候玩的,比如發條青蛙,滾鐵圈等,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童年補償」,小時候欠缺的,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總想補償,「我只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仿佛這樣人生就「完美」了。
而有一個男人,把他童年缺失的父愛,補償給了同樣缺失父愛的一個8歲小男孩,幾日的相處裡,通過點滴夢想的實現,為他重建了一個兒時各種夢想可以實現的父愛滿滿的完美世界。他們,一個是逃犯,一個是人質。他們,是精神上的父子。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之作《完美的世界》,在豆瓣上評分9.0。影片以六十年代的德州為背景,公路片、西部片以及劫匪片的特點元素複雜交織,塑造了多個立體化的性格人物。布奇劫持了小菲利普做人質,相處的時日裡二人卻如如同父子,布奇幫助小菲利普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童年夢想,盡其可能讓這個孩子感受到父愛,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愛補償了自己支離破碎的童年,同時也在被小菲利普信任、依賴的愛裡得到救贖,逃犯與人質,本該對峙的關係卻充滿溫情,已經構建的父子之情卻在槍響後戛然而止……
最終的悲劇收場,催人淚下,讓人久久回不了神。經典的魅力在於歷久彌新、價值永恆。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發人深省之處在於布奇通過愛來補償童年,也從愛中得到救贖,雖然結尾是無盡的悲傷與惆悵,但至今仍頗具社會、道德、教育意義。如果不是因為裡面的古董車,真沒想到是27年前上映的影片。
愛的補償:一場從劫持開始的父子情
男主角布奇(凱文·科斯特納飾)的人生可謂糟糕至極:父親嫖妓、酗酒、家暴,在他六歲時離家出走;母親是妓女,在他十二歲時因為梅毒晚期自殺身亡;他八歲為保護母親開槍殺人,十四歲因為偷車被送進感化院。之後他的生活就總和犯罪聯繫在一起。
八歲的小菲利普沒有爸爸,他和媽媽以及兩個姐姐一起生活。媽媽相信她的信仰可以將他們提升到一個更高境界,所以,在這個家裡,孩子們沒去過遊樂場、不能過聖誕節、不能過生日,更不能開party。即便在想像的萬聖節角色扮演中,兩個姐姐一個是彼得潘或仙女,一個是公主,菲利普只能扮演木頭。菲利普甚至都不知道棉花糖是什麼滋味。
布奇和同夥越獄成功,為找吃的闖入小菲利普的家,被發現時劫持了小菲利普作為人質,向德州邊界逃竄。與此同時,德州警探瑞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帶著手下和州長特派的犯罪專家薩利(蘿拉·鄧恩飾)一同火速追捕布奇。雙方在德克薩斯州境內展開了一場公路賽大競技。途中,布奇幹掉了試圖傷害小菲利普的同夥,而小菲利普也經歷了很多從未想過的經歷與快樂,並與布奇產生了一種近似父子的不尋常感情。
1 父親式的陪伴-給你一個完美的童年
或許是8歲的小菲利普讓布奇想到了當年8歲的自己,或許是小男孩連棉花糖都沒吃過讓布奇深感同情,在跟菲利普相處的時候,布奇的童年記憶被觸發了,那些無法磨滅的創傷、遺憾被激活,而他已經成人有力量來愛這個仿若是童年時的自己的孩子,他有意無意想要彌補想要補償這種遺憾,設法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親。他讓小菲利普列了個心願清單,並陪著他逐一實現:
不給糖就搗亂逃亡路上,他停下來給小菲利普補過萬聖節,過了節氣,老婦人說沒有禮物了,布奇用手槍悄悄地威脅,在菲利普成功要到糖果(還有錢)後,布奇對他說道:永遠別低估一般人的善心。布奇用謊言的方式讓小菲利普有了第一次完美的萬聖節體驗。
服裝購物時被警察發現,混亂中小菲利普在商店偷了一套鬼馬小精靈的衣服以及面具,布奇雖然不贊成但選擇了寬容,還讓這個小男孩有了下臺階:「讓我們彼此了解了解,偷竊是不對的,懂嗎?但如果你真的需要又沒有錢,你可以暫時借用一下,這叫做例外。」之後在綿延的公路上,菲利普穿著以前從來不能穿的萬聖節小精靈服裝,過足了癮。
時光機他想讓小菲利普體驗雲霄飛車的快樂,沒有遊樂園,於是把小菲利普綁在車頂,用極端快的速度飆車。"這是一輛偷來的時光飛船,哦不,只是暫時借用。加速,是通往未來,減速,是回到過去。當你停下來的時候,你需要享受現在的生活,我們是穿越德州的時光旅行者!」菲利普的笑,飄蕩在空曠的路上。
與小菲利普相處的時光,布奇極盡耐心,力所能及用父親般的愛給小菲利普搭建了一個完美世界,「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部片子之所以經久不衰,這珍貴的父子情應該是打動我們的重要一環,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當我們與朋友相互吐槽「喪偶式育兒」時,當我們打電話回家父親一句「你跟你媽說」時,內心總是有濃濃的失落感。有人說,「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雖然有些片面,但對父親陪伴的渴求是真實存在的,孩子的成長,應該有父親的陪伴才完美。
2 教小菲利普做一個男人
布奇告訴孩子:「你跟我很相像,菲利普,我們都是英俊小生,我們都喜歡可樂,我們的老爸都是廢物------我們這樣的人,必須獨立自主,才能尋求自己的命運。」渴望父愛,這是一個孩子最深沉和迫切的心理需求。布奇以一個父親的角度,幫助小菲利普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也讓小菲利普從此學會做一個男人。
拿槍對著壞人當越獄同夥凌辱毆打菲利普母子時,布奇果斷出手打倒了他,手槍掉在地板上。小菲利普此時是茫然的,布奇蹲下身來,指導小菲利普撿起手槍,教他指著自己說「舉起手來!」孩子按他的要求做了,他滿意地說:「完美。」這分明是父親教兒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應付突然的侵害!
放棄約會漢堡店裡,布奇和服務員眉目調情,乾柴烈火間被菲利普看見,於是放棄。菲利普滿臉困惑,問布奇:你為什麼親她?是因為你愛她嗎?布奇撒謊道:對,我愛她。他想要呵護這個孩子眼裡那相愛才會親吻的完美世界。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70%以上的罪犯,都來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這個研究與中國「子不教,父之過」的忠告異曲同工,而布奇內心善良,即使被認為是危險的慣犯,他做人也有自己原則,卻最終走向犯罪道路,以悲劇收尾,可以說與他父愛的缺失有著直接的關係。
犯罪是一個極端,更多的時候,父親這一角色常在主動或被動情況下成為家中的「隱形人」,湖南衛視曾推出的《爸爸去哪兒》剛開播就成為當年四季度毫無爭議的收視「黑馬」。《爸爸去哪兒》為什麼這麼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它讓整個社會引發了對「爸爸該在家庭中擔承擔哪些責任」的深層思考。
《說文解字》中說:「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父,是規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字形從屬於說文部首「又」部,像一個手舉杖教訓子女的樣子。父親在家庭中應負垂範訓導之責,不僅僅是經濟的供給者,更是孩童教育的引領者,孩子成長的完美世界裡,需要有父親的力量。
愛是救贖:恨無法填補的童年創傷,愛可以
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像《陳情令》裡的薛洋,因為童年的創傷,他用恨對這個世界進行報復,恨斷指,恨常慈安,恨世人,一直站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最終害死了唯一關心他的曉星塵,徹底泯滅了他心底的一道光。而他自己至死也未能從童年的傷痛中解脫。
而布奇打動我們之處,在於他內心的善良,童年的創傷是他內心深處不能碰觸的痛苦,但他用愛的方式補償小菲利普的童年,讓小菲利普在體會到父愛的同時,自己也得到親情得到治癒。
1 對童年創傷極為敏感,極易憤怒:孩子是拿來愛的
布奇童年被父親打罵的陰影在心底揮之不去,隨後父親又在生活中消失,這種童年創傷在他心中蓄積多年,在遇到有小孩受到家庭暴力時總是極其敏感,像被按到了開關一觸即發一點就著,他零容忍,難以自控,於是經常以暴制暴,表達他的不滿,卻因此最終釀成悲劇。
再次搶車車子出了故障,加上躲避警察,布奇和小菲利普碰巧搭了鮑勃一家的便車,鮑勃的兩個小孩因為調皮不乖被媽媽責罵,和煦的媽媽因生氣變得歇斯底裡面容扭曲,怎麼可以對待孩子這樣?這種行為讓布奇極為憤怒,於是毫不客氣地搶劫了他們的車。
懲治打罵孩子的爺爺他們停車在一片濃密的玉米田裡睡覺時被黑人馬克叫醒,這個僱農熱情地邀請這他們到自己家休息。早上,有音樂,有早餐,看起來相當和諧,而在馬克第一次打孫子時已經有些讓布奇反感,而馬克在聽到追捕逃犯的廣播後起疑受驚而再次打罵孩子的爺爺,布奇終於忍無可忍,童年被打的陰影被激活,情緒終於爆發:「你為什麼要打克裡?他的動作不夠快嗎?也許他有時候太高興了,沒聽見你的話。你讓我想吐!」以暴制暴,他幾乎要失去理智,逼著馬克對孫子說「我愛你」,看起來要殺掉他們,反應過度的行為嚇壞了小菲利普,這也導致了小菲利普拿起槍射向布奇。而後小菲利普把槍扔進井裡,取下車鑰匙扔掉,就像布奇曾經做過的動作一樣。
小菲利普的一槍讓布奇終於從極端的憤怒中醒悟,他把刀子放在桌上還給馬克,轉身去追小菲利普,當他踉踉蹌蹌跟小菲利普解釋:「我只殺過兩個人,一個傷害了我媽媽,一個傷害了你。」熒幕外的我們再難抑制淚水決堤,這種悲傷真是意難平,布奇既不想在孩子心中留下他殺人的陰影,也不想孩子背負射傷他的陰影,他想留給他一個完美父親的形象。
2 與父親和解及接受小菲利普的親子之愛:一絲親情就有愛的滿足
前往父親明信片裡的完美世界父親在兒童的心中都是偉岸的,儘管父親留給布奇更多的是傷痛,但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父愛,搶劫時他只搶福特車,因為父親愛這個牌子。
他拿著折舊的明信片,向著父親明信片裡的地址義無反顧出發,「親愛的布奇,只是要告訴你,我的離開與你無關。阿拉斯加是個美麗的地方,常常冷的要死,將來有一天,你可以來這裡,我們彼此也許可以更了解一些。」這封溫情脈脈的信,是布奇父子之間僅有的一絲甜蜜,也是布奇的完美世界。
他在成長中選擇來愛選擇原諒,與父親和解。
接受小菲利普的親子之愛布奇給了小菲利普一個完美的世界,小菲利普何嘗不是也同樣給了布奇親情的幸福,其實有好幾次小菲利普可以離開布奇,但他沒有,他對布奇有孺慕之情。
他們動身去討萬聖節禮物的路上,小菲利普去拉布奇的手,開始他躲開,後來就像父子那樣手牽手。
逃避追捕時,小菲利普會幫他一起偷車,會咬抓他的被偷車主的手,會幫布奇甩開警察,他要同父親在一起。
為了交談不露出逃犯的身份,布奇臨時給小菲利普起個化名「巴茲」,在馬克家,馬克孫子自我介紹說:「我六歲了,我叫克裡。」而菲利普說:「我八歲,我叫菲利---巴茲。」小菲利普其實從內心認同布奇的親身份。
小菲利普對他的信任和依賴,讓用愛補償童年的布奇最終體會到了那種作為父親的幸福感。
只是,他終究是找不到他的完美世界了,他抬手準備將明信片給小菲利普時,狙擊手開了槍。不幸一天中彈了兩次的布奇,最終永遠地躺在了那片草地上,就像睡著了一樣。陪著他的,是他告別時塞給小菲利普的一張張錢幣……還有小菲利普的鬼馬小面具。
在影片的結尾,布奇與警方商議,菲利普母親必須允許他玩「不給糖就搗蛋」,帶他去吃棉花糖,玩過山車,實現他願望清單上的所有願望,媽媽答應了。布奇人生的最後時刻,是欣慰的。
小菲利普抱著他哭,如同失去了父親。
「你不壞,對嗎?布奇。」
「嗯。
假如他有孩子,他一定是個會陪孩子玩教會他各種人生道理的溫柔爸爸吧。
結語
經典會重塑我們的世界和思維。
《完美的世界》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不完美的現實世界,但給了我們一次自我省視的機會。每個人的成長中,在某些特定的時候,都會有過「不被愛」、「缺少愛」這樣的體驗。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或多或少帶有童年的創傷,我們都會從後天的經歷和行為中去補償童年,或通過物質,或通過行為。有的人可以成功治癒童年,有的人卻迷失了方向。接納與消化童年遭遇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真正地放下過去,是我們很多人成年之後要走的路。
而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無法穿越時光回到童年去補償自己,但我們可以允許痛苦體驗存在,我們可以乘坐「愛」這臺「時光機」,踩著那些傷痛和遺憾,放下、和解、原諒,慢慢長大,一路向前,用愛去補償童年的缺失,讓我們更愛自己也更愛別人,儘可能去重塑屬於自己的完美世界。
而我們,完全不用等到布奇這樣回不了頭終究意難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