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三湘新農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來豐收的碩果。不等不靠去努力,一起拼搏小康路!
因為疫情,今年特種養殖業受到了大衝擊,對於從事該行業的養殖戶來說,棄產、轉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從事特種養殖業的合作社,主動適應新變化,在轉型養殖過程中,積極探索新路徑,謀求新發展。
在門樓下瑤族鄉起頭嶺村,新田雄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井信正從地裡割回紅薯藤餵養兔子,一隻只成年的灰兔,在飼養欄裡安靜地啃食薯藤,顯得特別呆萌可愛。合作社在養殖灰兔前,主要從事豚鼠養殖,疫情發生後,合作社在鄉政府的指導下,對豚鼠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對現有養殖場地進行科學改造,參加政府主辦的相關養殖技能培訓,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後,結合實際轉產灰兔養殖。目前,合作社引進養殖的第一批500隻灰兔即將上市售賣。
受疫情影響,轉型養殖的還有門樓下瑤族鄉高岱源村的竹鼠養殖大戶鄧文娥。見到鄧文娥時,她正在生豬養殖大棚裡,用當地的野菜熬煮豬食。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明確了33類家養畜禽種類,備受關注的竹鼠、蛇類、豪豬等動物均未劃入其中。這意味著,這些動物將不能作為畜禽養殖動物進行養殖管理。根據政策,鄧文娥當時養殖的上千隻竹鼠,將由政府按補償價,統一收購處理。在鄉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有著多年養殖經驗的鄧文娥,依託當地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型生豬養殖,並取得成功。
門樓下瑤族鄉植被茂盛,生態優良,適合特種動物養殖,特種養殖業是當地村民一項重要的增收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該鄉5家養殖合作社全部轉型。鄉政府在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業規劃、出臺補償政策等,正有序引導受影響的特種養殖戶轉型增收。(時刻新聞記者 於佳麗 通訊員 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