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殿利談「我的閱讀半徑」:讀書的法與得法

2020-12-19 人民網

  閱讀,是最為平等與開放的人類精神文化活動:出入紙本,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與文明,超越了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讓後來者的創造成為可能。人類文明的這一賡續、傳播與分享,正是有賴於印刷與出版的出現。進入現代出版時代,出版人與寫作者的閱讀半徑,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並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閱讀版圖。

  自今日起,我們選登「讀書論世·我的閱讀半徑」系列文章,邀請活躍在當代圖書出版領域的出版人、學者、作家,分享其某段時間的閱讀體會與思考。不同指向的閱讀半徑,彼此接續、交錯或平行,或將編織出一個多維的、富有啟發的閱讀空間。

  ——編 者 

  

  閱讀或讀書在小時候是一種樂趣,如今這種樂趣變成了職業。有人說,興趣與職業結合在一起是人生的一樁幸事,我也這麼想。作為編輯,要讀很多原稿和校樣;作為出版社負責人,即把圖書當作自己生產的產品的人,一方面要讀大量的書以提高自己的市場判斷和選擇能力,另一方面要不停地審讀樣書,以把控質量關;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要讀更多的「專業書」;作為企業管理者,還要讀一點經營管理方面的書。反正,這輩子註定是離不開書了。

  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讀了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海德格爾的《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和《荷爾德林詩的闡釋》、雅斯貝斯的《歷史的起源和目標》、黑格爾的《世界史哲學講演錄》、笛卡爾的《談談方法》、費希特的《論學者的使命 論人的使命》,正在讀的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些書都是隨性從書架上取下來讀的——只有雅斯貝斯的《歷史的起源和目標》是特意找來重讀的,那本書還是二十幾年前讀研究生時買的——不經意間卻發現了它們之間存在著很深的內在聯繫,讀完之後更有茅塞頓開之感。

  首先,這幾本書都屬於文史哲一個大類。上大學時,幾乎所有老師都強調文史哲是一家,文史哲不能分開,當時似懂非懂,讀完這幾本書之後,似乎才真正明白了一點兒。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是1769年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關於語言起源問題面向全歐洲的徵文,最後赫爾德的論文名列榜首,並成為唯一一篇指定出版的論文。這篇論文不僅結束了直到17、18世紀仍佔主導地位的語言神授說,更從自然到社會、從動物界到人、從歷史到現實等多方面論證了人類的語言來自理性思維的需要,而不是來自口和舌等發音器官,而語言的發明又反過來促進了人類理性即思維活動或思想的發展。赫爾德論文視角之獨到、邏輯之縝密、內容之豐富,作為徵文,令人嘆為觀止。

  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一下子看到了語言文字與哲學的同源。在哲學家看來,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語言代表物質的存在,代表人的存在。荷爾德林既是詩人,也是哲學家,他的名句「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通過海德格爾的闡釋更加得到了升華,擴大了其影響力。在海德格爾看來,「語言乃是人的所有物」「唯有語言處,才有世界」「語言足以擔保——也就是說,語言保證了人——作為歷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語言「是那種擁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本有事件」。所以,語言是人之存在的明證。難怪那麼多哲學家都對語言研究感興趣,甚至還有專門的語言哲學分支。

  歷史是從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開始的,文字發明之前的時期稱為史前,有了文字才有人類的歷史,所以「文史不分家」是絕對的,尤其是在早期文明階段,所有文字記錄包括所謂的文學作品都是歷史。歷史學就是人學,就是研究人作為社會存在的發展和演進。康德說,哲學只回答三個問題,即人是誰?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所以,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是同一件事兒,即人的事兒。然而,不是所有人的所有事兒,都能進入歷史的視域,或都能稱其為歷史。在歷史學家看來,只有少數有意義的事件和人物才構成歷史,探索意義就是判斷價值,判斷價值就要分析成因、追尋後果,所有這一切都是哲學研究的範疇。大量無意義的事件則只能成為默默無聞的過去。

  包括黑格爾和費希特在內的西方古典哲學家把人類的知識大體上分為三種:一種是哲學,一種是歷史,一種是歷史哲學。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哲學作為理性和思維不是空穴來風,它必須以內容或經驗為重要基礎,經驗就是人類的經歷,就是歷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哲學是建立在歷史的基礎之上的;脫離了意義和價值判斷,歷史就不成其為歷史,人類也不會從瑣碎的過去學習到什麼,所以可以說,哲學讓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

  其次,這幾本書都探討起源、本源或與起源和本源相關的問題。無論是語言問題、哲學問題還是歷史問題,一旦追本溯源,就發現它們擁有共同的根,這個共同的根不僅把它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且為這種聯繫奠定了確鑿的、令人信服的依據。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凡吾人所有之知識,非先確定其由來,決不使用,所有之原理,非先知其起源,決不信賴,此固極自然者也。」

  第三,這幾本書都是涉及方法論的。近兩年來,我不斷強化自己的一個學術觀點,即現時代的創新,尤其是學術創新關鍵在於方法。面對同樣的內容、同一個事實和同一種資料,如何產生新的觀點和新的成果,關鍵在於方法,只有新方法才能有新創見。海德格爾的《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有這樣的話:「最有價值的洞見最遲被發現:而最有價值的洞見乃是方法。」他還說,「科學識得獲得知識的道路,並冠之以方法的稱號」,並引用尼採的話說:「我們19世紀的標誌並不是科學的勝利,而是科學的方法對於科學的勝利。」最早利用科學方法的是近代歐洲哲學的鼻祖——英國的培根和法國的笛卡爾,他們都是科學家和哲學家,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笛卡爾在《談談方法》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他們以經驗主義、理性主義和科學研究系統地批判了經院哲學的先驗主義、信仰主義和形式主義。笛卡爾更是系統論述了他所採用的方法和原則,在他看來,「單有聰明才智是不夠的,主要在於正確地運用才智」,所有學科包括詩學、數學、哲學、神學、法學和醫學等,都只是一種有局限的方法,都不可全信。

  雅斯貝斯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作為一部史學理論著作,就更是從哲學視野提供一種認識歷史的新方法的代表作。他所提出的世界歷史發展的「軸心期」理論,受到史學界的高度重視,造就了許多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在2015年接下來的多數時間裡,我仍然會以學術閱讀為主,只不過由於正在進行的課題研究的需要,可能更側重圖書、出版和文化方面,準備重讀和重點讀的書包括阿爾維託·曼古埃爾的《閱讀史》、約翰·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保羅·P·埃力克《人類的天性:基因、文化與人類前景》、弗雷德裡克·G·凱尼恩的《古希臘羅馬的圖書與讀者》、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和翁貝託·艾柯的《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

  讀書和做學問講究方法。其實,做什麼事都必須得法,不得法難有所成。

  (作者為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3日 24 版)

相關焦點

  • 「讀」出人生更寬的半徑(今日談)
    原標題:「讀」出人生更寬的半徑(今日談)   近日,一項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在我國0至8歲兒童家庭中,近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親子閱讀日益流行,擦亮書香中國的底色。
  • 讀書應得法(讀書管見)
    蘇東坡答:「我讀《漢書》,到現在已經親手抄過3遍了。開始是讀一段抄三字為題;第二遍抄兩字,現在只抄一字。」朱載上要看一看蘇東坡抄的書,東坡便讓人拿來一冊。朱載上隨便念一個字,蘇東坡應聲背誦題下文字,無一字差錯。朱載上十分敬佩,回來對人說:「東坡尚且如此用功,平常人更當勤奮讀書啊!」從這則記載裡可以看到,蘇東坡哪裡是在消閒抄書,他是在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領,鉤其主旨啊!
  • 學會讀書再讀書:《洋蔥閱讀法》筆記整理
    常常有家長問我:「現在閱讀越來越重要了,可是孩子對閱讀沒興趣,怎麼辦?」「每天學習那麼緊張,真的是沒時間讀書啊!」「應該如何挑選適合的書呢?不然你給列個書單吧!」公眾號開通以後,也有很多粉絲在後臺留言:「感覺閱讀沒什麼用,讀了也用不上,成績也上不去,是我閱讀方法有問題嗎?究竟應該怎樣讀書呢?」「我讀了很多書,可是總是讀過就忘記了怎麼辦?」
  • 泉州打造「一公裡半徑閱讀圈」 市民享閱讀樂趣
    昨日是世界讀書日,泉州舉行多項活動——泉州打造「一公裡半徑閱讀圈」 市民家門口享受閱讀樂趣不斷完善的閱讀圈,讓市民能就近享受讀書的樂趣。2019年國家圖書館年俗文化展、「經典誦讀、文化傳承」線上朗誦活動、「你選書 我買單」讀者薦購活動、「同城共讀,萬卷共知」全民閱讀活動、流動圖書服務車進校園……昨日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泉州舉行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市民在家門口感受閱讀的樂趣。
  • 程翔:讀書浸潤人生 | 評《溫儒敏談讀書》
    讀書浸潤人生——評《溫儒敏談讀書》文/程翔《溫儒敏談讀書》一經出版,便引起關注。作者從學生、教師、社會三個層面來談讀書,貫穿其中的核心觀點是:讀書浸潤人生。作者還談到如何閱讀魯迅、莫言的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總之,《溫儒敏談讀書》內容豐富,啟迪智慧,是一部很好的閱讀指導用書。自從書籍產生以來,讀書就成了一件大事。要關心一個人的成長,就應該關心他的讀書生活;要關心國民素質的提升,就應該關心國民的讀書狀況。
  • 怎麼讀書?小學生讀書的4大高效閱讀法
    美國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合著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從閱讀層次的角度,對如何閱讀一本書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其閱讀理論至今具有很現實的指導價值。同學們不妨讀讀這些談如何讀書的書,從中找找如何讀一本書的新啟示。
  • 從電容濾除噪聲談電容濾波半徑
    打開APP 從電容濾除噪聲談電容濾波半徑 zjulixn的博客 發表於 2020-12-04 14:44:51 當取1/40波長時,濾波半徑約為1inch,1nF的電容濾波半徑還是比較大的,更大的電容,一般諧振頻率更低,具有更大的濾波半徑。 從計算可以看到,電容濾波半徑一般比較大,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設計PCB板時,比較少的提起濾波半徑的概念。一般用大電容靠近電源模塊輸出埠,也可以從濾波半徑考慮,但是由於濾波半徑一般比較大,所以從防止過衝和電源電壓突變解釋更合理。
  •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如何指導學生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並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吸取知識、體味情感、欣賞語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課文中的某些重點段,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裡、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 [每日閱讀]怎樣測量地球的半徑
    我們知道,地球的形狀近似一個球形,那麼怎樣測出它的半徑呢?據說公元前三世紀時希臘天文學家厄拉多塞內斯(Eratosthenes,公元前276—194)首次測出了地球的半徑。又知商隊旅行時測得A、S間的距離約為5000古希臘裡,他按照弧長與圓心角的關係,算出了地球的半徑約為4000古希臘裡。一般認為1古希臘裡約為158.5米,那麼他測得地球的半徑約為6340公裡。 其原理為: 設圓周長為C,半徑為R,兩地間的的弧長為L,對應的圓心角為n°。
  •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對「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參考答案「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貴在得法」指的是貴在有恰當而合適的方法。其實這三個短句都在強調一個「法」字,即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佳切入點,兩者有機結合。
  • 100多家圖書館+農家書屋+閱讀空間,句容打造「一公裡半徑閱讀圈」
    「圖書館+」帶動全民閱讀體系建設「每到周末,這裡的各個場館裡都坐滿了讀者。一樓每周都會舉辦的『國學講堂』也經常爆滿。」在句容市圖書館新館內,副館長殷素紅介紹說,目前為止,該館已接待讀者約58萬人次。讀書人次的大幅度提升,得益於圖書館總分館制的建設。
  • 央視主持人朱迅做客鄭州圖書館,談讀書:閱讀是我心靈的避難所
    鄭州圖書館2019年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在這裡正式啟動。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迅,來到現場與讀者互動,分享關於閱讀的人生思考。朱迅談讀書:閱讀是我心靈的避難所父母能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是什麼?在朱迅看來,不是金錢等外物,而是一種好的習慣。
  • 郭德綱「可以沒文憑,不可以沒文化」:閱讀半徑決定了你的人生
    可以不上學,不可以不讀書。」實則閱讀也不僅僅包含讀書,我想還有讀人、讀世界。女孩B的起點雖然低,但她的心氣兒可不低。輟學後,她隻身一人從湖南老家前往深圳,利用工作之餘的學外語、學編程,後來又自考了更高的學歷。
  • 對於「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對於「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參考答案】「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貴在得法」指的是貴在有恰當而合適的方法。其實這三個短句都在強調一個「法」字,即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佳切入點,兩者有機結合。
  • 《讀書的方法與技巧》講先賢讀書故事
    他認為,在全民閱讀活動發展的過程中,研究讀書的方法技巧是必然環節。所以,向先賢學習,是全民閱讀的必然選擇。從先賢那裡學習讀書方法,是把知識轉化成力量,提高生命質量、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然要求。任超感謝中國編輯學會經過認真的挑選和編輯,精選了我國近現代文化巨匠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魯迅等人談讀什麼書、怎樣讀書的文章,將之彙編成《讀書的方法與技巧》一書。
  • 《洋蔥閱讀法》:一本閱讀方法的書籍帶給我對閱讀的認知思考
    然而,在我逼迫自己閱讀完這本《洋蔥閱讀法》以後,的確是改變了我對閱讀的很多認知。我從本書中獲取的不僅是方法,還有一種關於閱讀和學習的理念,這種理念的獲得也許會改變我今後對閱讀的原有習慣。 因此,我不得不在這裡對閱《洋蔥閱讀法》這本書閱讀之後的收穫和感悟給予一個總結,而我對自己閱讀之後的復盤梳理恰恰就是建立在對「洋蔥閱讀法」中閱讀方法理解的基礎上給予的應用。
  • 商務印書館120歲 人類放棄閱讀,世界將會怎樣?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不是那種32開的,是16開的,好像一本雜誌的增刊,那是我自己擁有的比較厚重的一本書。」   從第一本書開始,到現在「閱書無數」,於殿利會鍾情什麼樣的書籍?   「要是在孤島上,只能帶一本書陪伴自己,我選《新華字典》。因為《新華字典》裡面有大乾坤。
  • 讀書筆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
    Laetitia Buscaylet on Unsplash書籍信息《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本文旨在介紹一種高效的閱讀方法,讓我們擺脫閱讀的壓力,享受汲取知識的單純快感。這本書十分小巧易讀,文字精煉,案例也恰到好處,一個小時完全可以看完。十分建議大家找來原著看看,一定會有很多收穫。以下介紹摘自書籍原文,並按照我自己的想法略加修改。
  • 專家學者談經典閱讀: 最美的年華讀最好的書
    原標題:專家學者談經典閱讀: 最美的年華讀最好的書  日前,在商務印書館舉行的「經典名著·大家名作」叢書出版座談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公布了一個讓人頗感驚訝的數字:「根據這兩三年我在文學院做的調查,閱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每年都不超過20%。」
  • 商務印書館於殿利先生做客深圳大學 主講文化自覺與國家競爭力
    6月22日下午,我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在科技樓2號報告廳召開,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總經理於殿利來我校作《文化自覺與國家競爭力》的專題報告。我校黨委書記劉洪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陶一桃,黨委副書記範志剛,副校長黎軍、徐晨、王暉、李永華出席。出席學習會的還有各基層黨委(支部)書記、副書記,各學院(部)班子成員,各直屬教研教輔單位、機關各部室正副職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