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給青少年講「科學課」——
未來30年中國青年科學家大有作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如果有人告訴我,在10年、20年、30年以後,有一群中國青年科學家為人類科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我一點都不會驚訝!」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現身說法」,為有志從事科學的年輕人打氣鼓勁。他說,未來10到30年,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將在科學界大有作為。
在薛其坤看來,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正處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之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5G網絡、虛擬實境、量子計算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在這一輪科技競爭中,我國在一些領域已經實現超越,也湧現了一批表現搶眼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但是,這一輪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我國要在2035年基本上實現現代化,要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還需要不斷依靠科學的力量。
「到2050年,我也快90歲了,可能還要去做實驗——因為清華大學的老校長蔣南翔,讓我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那時我已工作66年,也算達到老校長的要求。但我心裡清楚,如果那時中國科研的主力,還是像我這樣的老人,我們可就麻煩了。」薛其坤說。
他說,30年以後,中國科研的主力軍一定是今天的青少年——那時他們大概40歲上下,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也可能是今天剛剛出生的「20後」小朋友,那時他們剛剛30歲,正是青春年華的好時期。
在科學家當中,45歲以內常被稱作「青年科學家」。但薛其坤說,如果了解科學史,就會發現很多偉大的科學家一生最重要的發現都是在40歲以前,甚至是30歲以前產生的。
當天,他簡單列舉了科學史上幾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楊振寧35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計算機的最高獎-圖靈獎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數學的最高獎-菲爾茨獎的得主,有些只有二十幾歲。
薛其坤率領的科研團隊,因為在2013年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獲得2018年度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個團隊的主力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中的好幾位,現在已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
「這就是年輕的威力!」薛其坤說。
當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分享了中國探月工程從起步階段,到成功實現在月球背面登陸的艱辛歷程。未來,我國還將到火星去,通過精細探測火星的環境,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有望用一個世紀的時間把火星逐步改造成為青山綠水,變為人類的第二個棲息地。
「那麼,我們將如何改造火星?」歐陽自遠說,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夢想,這個夢想寄托在年輕孩子的身上。
此次科學小會的主題是「飛躍史瓦西半徑」。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說,史瓦西半徑是卡爾史瓦西於1915年針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關於球狀物質分布的解,此解的一個結果是「可能存在黑洞」。
「很遺憾,當時很多人並不完全相信,直到104年後,人類拍到第一張黑洞照片。這不僅是科學成果的豐收,更是對科學精神的禮讚。」程武說,科學小會選取這個主題,是對孩子們寄予美好的期許,「希望所有熱愛科學的孩子,都能飛躍史瓦西半徑」。
他說,科學是一種探索未知的精神。它源自於人們在孩童時期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雖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將成長為科學家,但對這份好奇心的呵護和點亮,將有助於每一個孩子走出更美好的人生。
當天,面對現場一個個前來「追科學『星』」的青少年,薛其坤援引梁啓超120年前的話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他說,「中國科學的希望就在你們中間,對此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