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青年科學家:當天才遇上煙火氣

2020-12-13 36氪

5月,上海商場四處是「五五購物節」的促銷海報。全民消費浪潮下,朱明傑不忘和海外的朋友分享薅羊毛心得。十分鐘後,他把朋友拉進了「MJ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拼多多」微信群。

作為深度網購用戶,朱明傑和今天的中國消費者們在手機上看到什麼、買到什麼,會如何在技術的指引下走向未來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他自己,以及和他一樣的科學家們對算法的突破所決定的。

6月16日,朱明傑和他的前同事盧策吾等15位中國AI科學家、創業者,在《Nature》機器智能子刊聯名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人工智慧在中國的應用和前景。這篇文章在國際科技界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中國青年科學家的集體亮相」。

三年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次針對中國評選了35歲以下的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物,這大概是西方世界最早開始好奇中國的這群「天才科學家」。

在西方媒體看來,中國正在成長中的這群青年人與上一輩有諸多不同。而這些不同,也即將改變中國——這個僅用三十年便穿越農業和工業社會,馬不停蹄奔向信息技術革命前沿的國度。

這些35歲左右的AI科學家,曾經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班裡看起來平平無奇,但總考滿分的「天才少年」。

朱明傑便是其中一位。2020年,由他創立的氪信科技,被國際諮詢機構IDC評選為AI驅動金融行業智能決策的代表之一。

不同於書裡寫的「牛頓被蘋果砸了頭想出萬有引力」、「愛迪生把手錶當雞蛋煮了」,今天的這群中國青年科學家們,他們沉浸於生活,又時刻試圖超越生活。

我是誰,我在哪

1997年,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臺下中國學子的熱情使他感動,隨即決定在中國設立MSRA(微軟亞洲研究院)。1998年,李開復回國,接下了MSRA首任院長的職務。

伴隨著網際網路浪潮,人工智慧的種子開始發芽。李開復在全球遍尋AI人才,甚至找回了美國工作13年的張亞勤。一些AI大神聽說後,接二連三飛回了國。

這些「大神」多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打下了中國人工智慧科學的地基。與此同時,有一批人剛剛步入中小學,還不知道人工智慧是什麼,卻已經開始思考「我是誰」。

「不是狀元,數學發揮失常,所以江蘇理科高考前十。」朱明傑回答,「沒有什麼開竅過程,初中12次大考只有一次不是年級第一。」

和他同齡的盧策吾,高中開始展露出「學霸」的氣質。他不是班上考試最好的,但常常在考場上推出新的公式定理,「有的後面會學,老師以為我預習了,其實是我自己臨時推出來的」。

此時,比他們小十歲的姚頌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給他買了全12冊《十萬個為什麼》。沒過多久,天文、地球和數學冊就被翻爛了,人文和環境冊還是新的。

2010年,姚頌去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第一次期末排名剛擠進前20%。大一下學期,他偶然參加了新生歌手大賽,取得不錯的成績,「我突然意識到,大學和中學完全不一樣,不是只有學習,還要兼顧生活,為未來做準備」。

姚頌

自那之後,他彈吉他、打籃球,每件事只爭取90分,「85分要付出1分精力,90要付出2分,95就要付出5分了」。很多事未必要追求完美。畢業前夕,他因為另一件90分的事,組了個班子做起了智能晶片。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如果說,姚頌只是覺得自己「未必要去做科學家」,那麼朱明傑則是通過念大學,明確了「還是應該讓更適合的人去做科學家」。

「在座的沒有天才,因為天才已經坐在少年班了」——初中物理老師說過的這句話,朱明傑一直記著。後來他「發揮失常」,考上了科大少年班。

剛進校門,他就迎來現實一擊。第一堂課摸底考試,宿舍三人不及格,一個人62分。即便這樣,班上依然有四個滿分。「我一下子就清醒了,人跟人真的有差距。」

「數學物理高尚,工科被鄙視,最好得諾貝爾,學生代表都是科學家。」

朱明傑清楚少年班的培養思路,但也只得放棄物理學家的夢,「隔壁宿舍的傅太陽,請教過我傅立葉變換,這是我學術生涯的高光時刻」。此人真名傅亮,22歲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文章,被物理學最權威的雜誌PRL評選為物理學近125年最有影響力的49篇論文之一,現在是MIT最年輕的華裔終身教授。

兜兜轉轉,只有盧策吾,真正踏上了AI研究的道路。

Code 不如 Work

1917年11月7日,馬克斯·韋伯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向青年學子們做了《科學作為天職》的著名演講。時至今日,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年輕人,入行前仍會精讀此文,記住那句叮囑:學術生活就是一場瘋狂的賭博。

多年來,大家討論的始終是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忘了其中還有一句:靈感在科學領域的作用,不亞於它在藝術領域的作用。以為一個數學家坐在書桌前,只要給他尺子或計算器,他就能夠得出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這是一種孩子氣的想法。

盧策吾

當被問及對盧策吾的第一印象,朱明傑脫口而出四個字——呆若木雞。

盧策吾重點研究圖像識別。他常常24小時埋頭鑽研,偶爾也會抬頭望向窗外。研究越是深入,「抬頭」的次數越多。靈感不在別處,就藏在現實世界。

「計算機對視覺的理解有限,那麼機器有沒有可能交互呢?」他進一步解釋,人類看護老人小孩,調用了五種感官。要是機器也可以觸摸,理解就會更準確。深度學習識別不了動作,他必須從「人」而非「機器」的角度思考問題。

對於走出象牙塔的人來說,「擁抱現實」幾乎是唯一的答案。

朱明傑畢業後在MSRA工作四年,剛好見證資訊時代兩大巨頭的AI對決,「大象打不過老鼠,微軟晚了十年,還要考慮兼容性,不可能打得過谷歌」。他意識到數據量的重要性,「中國那麼多人,就是最好的實驗室」。

2015年,他選中AI+金融的賽道創業。因為這裡人力集中,具備商業化可能,「真AI只能用錢表達」。

朱明傑

科學家和創業者的思維,到底有何不同?他舉例:系統如何鑑別洗錢?科學家會建立網絡,用精妙的算法發現不正常的代碼,再逐個優化;創業者對結果負責,直接抓幾個典型案例,研究人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再設置一套屏蔽規則。

「過濾掉80%的可疑用戶,目的已經達到了。」朱明傑說,「殺雞焉用牛刀。」

這和姚頌貫徹的「90分萬歲」哲學相通。他從大二開始,和團隊做起了人工智慧晶片。他喜歡將其說成一套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一款產品,「算法很好和能用是兩個概念」。

「智能晶片的關鍵,是降低功耗和提高性能。很多人重視參數比如頻率,但晶片大賣,首先得客戶用起來。」姚頌強調,晶片要同時做產品和算法,不能只追求峰值性能100,「萬一跑出來只有10呢?還不如峰值50、實際40的晶片」。

「科技讓世界變得更好」

2016年3月9日,李世石投子認輸。他對記者說,雖然首局敗給了阿爾法狗,但「今天下得很高興」,後面的對局應該是五五開。三天後,李世石以0比3提前落敗,他哽咽著向世人道歉:「輸給電腦的只是李世石個人,不是整個人類……」

世界圍棋冠軍柯潔,「狂妄」地發了條微博:AlphaGo能贏李世石,但是贏不了我。一年後,他終於有機會迎戰阿爾法狗,結果三場比賽無一獲勝。攝像頭捕捉了少年抿嘴面向殘局的一幕。曾在第四局獲勝的李世石,成為唯一贏過機器的人類。

圍棋界沉默了,人工智慧界沸騰了。2016年,全球AI領域融資額創下五年新高,華人AI研究貢獻佔據全球份額近一半。也是在這一年前後,本文的主角——這些AI青年學者、創業者,迎來了事業上的轉折點。

就在人機大戰的一個月前,姚頌團隊獲得了天使輪融資。創業頭三個月,他見了五十撥投資人卻一無所獲。有次去矽谷開會,順路拜訪了幾家VC,居然當場就「被逼」籤了投資意向書。姚頌坦言,要是晚一個月,估值會更高。

回過頭來,他覺得自己團隊當時看起來「確實不行」:唯一的全職,是個剛出校門的小孩。不去講業界通用的參數,說的那些「系統」「方案」,非技術人士根本聽不懂。但他最終還是拿到了融資,後來,團隊被美國半導體公司賽靈思收購。

「這是一件正確的事,但不是一個故事,大部分人不理解。」姚頌認識到,要學會尋找「正確的非共識」,尤其是在AI這樣快速變化的領域。

現在,姚頌是公司最年輕的高管之一。他不看電視劇、不玩遊戲,但會追音樂綜藝,「我基本什麼樂器都會玩,除了貝斯」。前幾年,他時常穿著正裝四處演講,其實他討厭穿襯衫,平日裡最常穿的是企業文化衫,也會買星球大戰限量版T恤。團隊被收購後,他很少公開露面,「從收購前半年,我就在把骨幹推到臺前,刻意讓他們多說話,我自己少說話」。

2018年,青年AI科學家聯盟·梧桐匯正式成立,盧策吾(後排左一)和朱明傑(後排左二)是發起人。

姚頌四處路演的這一年,盧策吾奔赴斯坦福開展博士後研究。在那裡,他見到導師李飛飛,後者曾為網際網路十億圖片打標籤,影響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發展。盧策吾也更加深入思考用科學眼光審視人工智慧。

「現在的AI是前科學時代,需要一個從煉丹術到化學轉變的過程。」盧策吾說,現在AI就像16世紀的化學,大家只知道丹藥可以賣錢,卻不知道元素周期表。大家只認work,不知道原理,「追求準確率更高,其實是在做延長線」。

類比物理的質量,化學的元素,生物的DNA,人工智慧也應該有一個「根」。為了尋找這個「根」,盧策吾必須從代碼中走出來,進行全局的思考。最近他讀起了數理化的大學教材,「怎麼定義一個抽象的事物,這很有趣」。

朱明傑也讀起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書。小時候,他還會看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說自己長大了要當科學家。上了少年班,他讀社會科學彌補缺失的「人文氣質」,創業之後,他小心翼翼把科學家「骨子裡的傲氣」藏起來。

平日裡,他會仔細研究車上貼的貸款小廣告,「為什麼都貼成這個樣子」。夜深人靜,他偷偷改了2020年的flag,「拼多多上每周下單不超過一次」被改為「每天下單不超過一次」,「騎行不低於1000公裡」被改成「跳繩不少於50萬次」。

朱明傑的Flag

朱明傑會和朋友們在群裡討論補貼商品,這成為了他的日常之一。

新聞和資本捧起了AI風口,學術界的人在喧囂中架起安靜的書桌,工業界的人在泡沫中摸石頭過河。MSRA走出來的三人,都找到了自己在AI界的坐標。

盧策吾現在是上海交大的博士生導師,原本不太關注網際網路新產品的他,現在時常出沒在各大社交媒體、論壇上,因為年輕人在上面,他要把最好的生源留在國內。

姚頌把公司賣給賽靈思以後,給父親買了一輛價格百萬的奔馳。有天半夜11點,他父親突然跑出去要加油,只因「明天一箱油要漲6塊錢」。他突然理解了下沉市場,這也是一種「正確非共識」。

朱明傑「重操舊業」,聯合同行寫起了學術論文。他負責的部分是「AI在中國金融領域的進展」,美團王仲遠寫「無人商店」,頭條李磊研究「自然語言處理」等等。這篇論文已被《Nature》子刊採用,盧策吾也是作者之一。

前段時間,朱明傑還轉發了黃崢的股東信,「都是技術男改變世界,所以也吸引了技術男來用」。

「工程師就像一個廚師,我們的taste決定了世界會不會好。」朱明傑最近唯一刷完的劇是《矽谷》,他尤其記得那個結局:創業六年的小夥伴,因為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bug,親手毀掉80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這個bug不是AI太渣,而是AI太強,以至於有可能毀滅世界。

「他們最後失敗了,但回過頭看,他們是在某個節點影響了世界的。」朱明傑說,不管工業界還是學術界,做技術的人都有一個使命感,「Go an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相關焦點

  • 未來30年中國青年科學家大有作為
    院士專家給青少年講「科學課」——未來30年中國青年科學家大有作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如果有人告訴我,在10年、20年、30年以後,有一群中國青年科學家為人類科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我一點都不會驚訝!」
  • 「前浪」高「後浪」急 AI青年科學家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AI青年科學家聯盟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11日電 (記者 李佳佳)AI領域是研究者們的「刺激戰場」,「前浪」尚在高歌,「後浪」洶湧已至。在11日上海舉行的「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特色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美國國家工程院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等中外院士與20多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以線下或連線的方式雲端共話AI發展熱點議題。
  • AI青年科學家齊聚深圳,暢談深港「雙引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11月29日,(海峽兩岸暨港澳)人工智慧青年科學家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旨在加強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科學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交流合作,助力青年人才成長成才。報告介紹了如何提升注意力機制的準確性,分享了青年學者如何在國內外不同實驗室平臺開展工作的經驗。
  • 中國化學會2017傑出科學家獎與傑出青年科學家獎揭曉
    第四屆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獲獎名單傑出科學家獎獲得者李    彥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俞燕蕾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黃  正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獻策中科院
    本報北京9月4日電(記者薛冬)為使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健康穩步向前發展,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副院長白春禮等院領導將11位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邀請到中科院問計,對該院正在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進行諮詢評議。 海外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在認真聽取中科院領導介紹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中國最大科學獎出爐:首期10億元,資助青年科學家
    為人類探索更遠世界:馬化騰與中國知名科學家聯手發起「科學探索獎」,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投10億啟動資金。到了20世紀,才有了革命性的科技發展,才整個改變了人類世界的面貌。希望這個獎的設立能鼓勵年輕人走進科學技術的領域,去探索未來和更遠的世界。 科學探索獎發起科學家們表示,科學探索獎的評審將堅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則,真正讓評審機制、流程和評審結果由「科學家們說了算」。
  • 中國科技城青年科學家團建聯盟在四川綿陽成立
    共青團綿陽市委積極聯絡在綿陽的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和高等院校團委,日前,中國科技城青年科學家團建聯盟成立儀式暨第一期中國科技城青年大講堂在綿陽成功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李華,共青團四川省委副書記王惠明出席儀式並致辭;中共綿陽市委副書記胥錦成出席儀式並講話;綿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周述出席儀式。
  • 第378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在長舉辦
    原標題:共享科研成果 探討學術前沿   7日,以「光電材料的合成方法與功能」為主題的第378期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在長春舉辦。論壇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科協主席馮守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洪傑出席論壇並致辭。
  • 科學家遇上企業家,中關村一定會超過矽谷
    ,是童年的夢想,是理工男的嚮往,是天才和執著的代名詞;中國科學院,匯集了最頂尖的科學家,是科學研究之塔尖,代表了中國科學的最高境界。中關村是中國矽谷,也是企業家的搖籃,是科技創富的旗手;中科院承擔了中國80%以上的大科學裝置,有數萬個核心技術專利,正在開放技術資產,加快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當天,鄧麥村秘書長不僅介紹了十八大以來的中科院重大創新成果,還熱情解讀了中科院的科研成果轉化計劃,讓我們看到了中科院的另一面。
  • 【通知】關於申報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2020年項目的通知
    (二)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試點活動「科技創造價值 青年改變世界」(項目編號:2020XSJL018)目標和內容:為更好服務和促進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創造傑出青年科學家與企業家的交流和合作機會,開展以「科技創造價值 青年改變世界」為主題的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試點活動。
  • 99名青年科學家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中國網12月2日訊(記者王龍龍)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了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99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99名青年科學家中有28位女青年科學家,佔總比例的28%。據悉,此次獲獎的高校和科研單位中以中國科學院為最多,有17名青年科學家獲得此榮譽,在高校中以清華大學數量最多,有6名青年科學家獲得此榮譽。
  • 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演繹愛國奉獻、創新求真、拼搏奮鬥等高尚品格的故事還能真正觸動青年學子的靈魂嗎?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舉辦,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清華大學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等9位著名科學家事跡為原型而排演的話劇,在江蘇各大高校上演。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現場。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召開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0月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向峰會發來視頻致辭。萬鋼在致辭中表示,當前,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各國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由之路。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醫科大學開幕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有關使領館代表、國際科技組織代表、國內外知名高校代表等,共有來自12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加開幕式。在開幕式的第二階段,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點亮儀式標誌著峰會的正式開幕,校長李校堃院士等嘉賓共同上臺,為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點亮跨界融合的未來。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代表宣讀了《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
  • 青年科學家論壇|肆佰 我們的二十五載
    導讀: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於1995年設立,是中國科協重要的學術交流品牌,是一項持續舉辦的、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設立之初就得到周光召、師昌緒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親切關懷。論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圍繞基礎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尖端領域,倡導學術爭鳴,學科交叉,自主創新,求真務實,為優秀青年科學家搭建交流平臺,拓寬學術視野,增進跨界交流,激勵探索創新,促進未來科學家學術成長。從1995年到2020年,不知不覺中,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已經走過25年。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記者對話5位著名科學家——科學人永遠是...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青年科學家要和高手過招「一個事物,既有正面,又有側面、背面。人到了老年,往往只研究、欣賞正面,而青年科學家思想解放,敢於探索側面、背面,說不定真理就在那兒。」出席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講座上妙語連珠,現場笑聲掌聲不斷。這位以幽默敢言著稱的「網紅」院士今年66歲,卻說自己在平均年齡74歲左右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群體中尚屬於「比較年輕的院士」。「較年輕院士」談起青年科學家來滔滔不絕:「青年科學家就該到世界各地遛遛,與國際高手過招。科技需要大家一起來推進,絕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
  • 「石青雲女科學家科技沙龍」圓滿結束,第一屆石青雲女科學家青年獎...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3 月 8 日,由中國圖象圖形學會主辦的「石青雲女科學家科技沙龍」暨第一屆石青雲女科學家獎-青年獎頒獎儀式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行。由於當天是「三八女神節」,主辦方貼心的為現場的「女神」們提供了化妝服務。當天,很多來自職場和還在校園的女神們參與了活動。同時,喬紅、王青、王蘊紅等三位特邀嘉賓也來到了現場。
  • 4萬多科學家沒有維基詞條?AI為女性科學家正名
    上周五,人工智慧創業入門科學總監約翰博漢農發表了一篇關於Quicksilver的博客文章,這是一個人工智慧工具,它正在幫助改進維基百科覆蓋被忽視的科學家的方式,其中許多人是女性。   初級團隊首先為Quicksilver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具體來說,是3萬名擁有維基百科條目的科學家。
  • 打通青年航天人才成長通道「未來科學家班」項目在蓉籤約
    籤約儀式上,四川省宇航科技發展研究會與成都七中萬達學校籤署了共建「未來科學家班」協議,學校為各位院士、專家頒發聘書,並聘請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楊秉新擔任「未來科學家班」名譽班主任,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王小勇擔任「未來科學家班」班主任。「『未來科學家班』將根據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和學科融合知識等,針對初高中學生進行生源選拔。
  • 中俄在莫斯科大學共同舉辦青年科學家創新論壇
    新華社莫斯科7月12日電(記者盧濤)中國科學技術部和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日前在莫斯科大學共同舉辦了「中俄青年科學家創新論壇」。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在論壇開幕式上說,青年科學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中俄青年科學家交流對促進兩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