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好就一定畫品高?關於人格與畫格,看看古人怎麼說
要想提高畫品,先提高人品
下
有人說,那我做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我的畫品就一定會高。對不起,這個真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品質低下,你的畫品便一定不會高。從畫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靈高度,這就是中國畫的妙處。畫家的品質和情懷是畫作格高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唯一條件。
畫家先天的情性品格和稟賦悟性是決定其藝術品格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繪畫之道亦即悟道之道,這種觀念在宗炳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更是得到了更多的演繹。在我們特殊的造型觀念和神形觀念影響下,中國畫並不是要求將眼見的物象如實地描摹下來,而是要在自然物象所呈現的狀貌之中把握它的內在精神,並將其表現在作品中,而且在表達過程當中要能夠看出作者的立場和高度。
自古以來,人們對那些人品貴重、情懷高致的畫家心懷欽慕,他們的故事也在代代傳說。五代畫家荊浩因避戰亂,退隱不仕,在太行山中常年隱居,畫松數萬,在山水畫技法和理論方面皆成就卓著。「元四家」都是具有高尚品質的文人雅士,他們不與元蒙統治者合作,散懷山水,悠遊筆墨,在畫史上留下了清越的美名……這類高人在中國畫史中比比皆是。趙孟的書畫俱佳,但後人對其常有詬病,就是因為其以身仕元,被認為是失了氣節。
從接受的角度來看,我們收藏、觀賞作品之際,也很難擺脫作者本身的影響。如果了解到一個畫家人品極差,那我們會對他的作品產生本能的反感。當然,你人品再好,畫藝不佳,那也不在討論之列。
那麼,好的人品、高的人格從何處見出呢?一方面表現在其平日的做人方面,另一方面是其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簡而言之,就是從文化修養和藝術品性方面去看。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在《畫法要旨》中將作品按照畫家的修養分成了「文人畫、名家畫、大家畫」三個等次,對文人畫、名家畫和大家畫所作的界定,也是以畫家的文化基礎、書法、金石等方面的修為對繪畫的滋養為參照,以及「識見」、「品詣」等內在品質為主要依據,此中尤其透露出了黃賓虹對畫家先天悟性與內在氣息即心靈品格的看重。
畫家內在的品質與性情既然為其先天之所有,那麼,能否通過後天的努力去獲得呢?回答是肯定的。早在晚明時期,董其昌就曾針對郭若虛的「氣韻非師」說提出了異議,認為畫家的高格是能夠通過後天的努力去獲得的,這種高格雖然是天生的,但「亦有學得處」,方法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是內修,行萬裡路是外修,通過這種內外兼修的修煉方法,能夠獲得作為一個中國畫家所必需的高度和能力。可見,能文、善書、人生閱歷的豐富和感受能力的敏銳,這些指標作為文人化的山水畫家與一般工匠畫家的根本區別,它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獲得的。
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