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今日),全球四大國際權威學術研究機構之一的軟科正式發布了中國兩岸四地大學百強排名。本次排名主要根據過去一年各大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具體表現進行對比,並對各項指標進行細分,計算出各個指標的分數和總分,並對其進行按照分數排名。
據了解,兩岸四地大學排名囊括了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我國高校排名中學校最全的大學排名。而這也並非軟科進行的第一次此類大學排名,自2011年開始到現在,這已經是第九次發布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本次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主要依據四大指標,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學校資源,其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各佔比35%,師資力量佔比25%,學校資源佔比5%。
有些人可能會對這些指標產生疑問,我曾聽很多網友說大學排名中科研成應該佔據60%–80%的比例,其實這並非完全正確,筆者認為軟科排名所設置的指標 是合理的。誠然,對於我國高校而言,無論是文理類高校還是理工類高校,或者是名族類、師範類等高校,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產出科研成果,服務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國防安全建設等方面,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產出科研成果的前提是要培養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因此對於一所高校而言,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其實同等重要。
根據軟科統計數據顯示,就中國大陸高校而言,在人才培養上表現突出的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這些高校培養出了更多的科研人才,為國家科研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撐。
同樣,就我國內陸高校科學研究而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這些高校在國際專利,國際論文,經費投入以及頂尖論文各個方面表現出色,為國家做出了更多科研成果。
至於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在此不做更多分析。這與高校所處地域以及學校財力有關,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達,擁有更多的資金,引進更多的人才,獲得優勢較大,辦學經費也相對較高,而西部地區由於經濟不夠發達,經費較低,獲取的人才資源遠不如東部地區。
綜合各項指標得分,兩岸四地排名十大高校依次為,清華大學(北京),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新竹),臺灣大學。比較遺憾的是,作為華東五虎高校之一南京大學沒有進入前十位。
中國大陸地區排名前十位的高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除北京師範大學之外,其餘均為前十高校的常客。
傳統強校中名次下滑比較大的是武漢大學,其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4個名次,而上升較快的是中南大學,同比上升了11個名次,另外天津大學也上升了8個位次。總體而言,大部分高校同比都有所提升。(詳細排名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