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讓人們充分意識到擁有存款的重要性。
存款不僅僅能夠讓人們在關鍵的需要投資的時刻擁有足夠的投資能力,還能夠幫助人們應付生活中那些突如其來的事件。
存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存款是最高級的自律。
因為我們想要存錢所要面臨的心理阻力是巨大的,這才顯得那些會存錢的人是多麼難能可貴。
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這個詞語是由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科學教授薩勒提出的,用以解釋人們做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現象。
心理帳戶指的是人們會根據金錢的來源和用途,將金錢劃分入不同的心理帳戶。
通俗地說心理帳戶描述的是人們對待金錢的區別待遇態度,也就是歧視態度。
那些善於存錢的人和大多數的普通人的第一個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歧視錢,將錢劃入同一個心理帳戶。
舉一個例子,假設一個人身上有50塊錢,他在路上撿到了50塊錢,正常人的反應就是這50塊錢是飛來橫財,他們往往會立馬把這筆錢花掉。
他們區別對待了自己身上掙來的50塊錢和撿來的50塊錢,而那些善於存錢的人對待錢的態度是一視同仁的,他們會把撿來的50塊錢也存起來,這樣他們就存到了100塊錢。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帳戶,一個是經濟學帳戶,經濟學上的帳戶是對每一塊錢都一視同仁。另一個帳戶是心理帳戶。
我們在心理帳戶的使用中,會把不同的錢劃入不同的心理帳戶,還會歧視數額小的金錢。
比如500元的月末獎金和5000元的工資,我們對待500元的月末獎金的態度可能是用於獎勵自己的支出,而不是選擇存起來。
那些善於存錢的人也善於協調經濟學帳戶和心理帳戶,不歧視數額小的金錢。
佔便宜效應
一個普通人想要存錢,他面臨的誘惑是非常巨大的。他需要過三關斬六將,還要努力克制住自己,他才能做到存錢,堪比女生減肥的難度。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存錢路上的最大障礙就是消費。
通俗地說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的衝動,在這一點上,善於存錢的人表現了他們優異的自我控制能力。
佔便宜效應描述的是我們的心理交易效用,指的是商品的標價和我們實際能夠使用的促銷價格之間的差額帶來的心理效益。
現在,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實體店,都是隔三岔五就搞大促銷,甚至我們在日常娛樂的時候,也會經常刷到這些促銷的廣告。
促銷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交易效用,讓人們從買買買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當人們看到紅色的大標語「sale」,人們的大腦就開始分泌快樂的多巴胺,鮮少有人能夠抵禦免費和打折的誘惑。
那些善於存錢的人則是一個例外,他們對促銷無動於衷,從銀行卡裡不斷上漲的存款數字中獲得滿足感。
為什麼普通人難以抵禦佔便宜效應呢?
這來源於商家善於利用人們的心理,巧妙使用了錨定效應:標價高昂的物品的促銷價格卻很低,使得人們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
自我身份認同
大家都深知這是一個消費主義時代,生活各處布滿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消費主義盛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消費主義涉及了對於人們很重要的一個心理認同,那就是自我身份認同。
消費主義不僅提供了社會身份認同,還提供了個人身份認同。
大部分熱衷於買買買的人都是出自於尋求身份認同這個目的,我們的愛情被昂貴的鑽戒所定義,我們的品味被昂貴的奢侈品所定義,我們的生活被經典款的標配所定義。
那些善於存錢的人不需要從消費中獲得社會身份的認同和定義自我身份,他們是活得很清醒的一類人。
消費主義盛行的原因除了涉及自我身份認同,還在於它是我們這個壓力大、節奏快的時代的減壓方式,有太多人買買買都是為了宣洩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的時刻。
買買買能夠讓他們獲得短暫的快樂,但是接踵而來的是負債和空虛,買買買只能夠帶來短暫的滿足,除非一直買買買。
那些善於存款的人也是善於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的人,他們不通過消費來減壓。
善於存錢的人不可小覷,他們既明白為什麼要存錢,能夠早日獲得財務自由。也明白怎麼才能存到錢,懂得抵禦這個時代最大的消費主義潮流的誘惑,他們擁有足夠的自控力。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