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懶惰鬼也能輕鬆存錢的37個方法》。
飯村久美著,譯者應該是臺灣同胞,文章編排採用豎版繁體字,讀起來真是,有點辣眼睛......
你現在有存款麼?
如果有,你一年能存下年收入的多少百分比?
如果你沒有,原因是收入太少了,還是因為花銷太多了?
這兩者是存不下錢的真實理由麼?
作者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存下錢,並不是因為你賺得太少了,更不是因為你沒有存錢的天賦,而是你存錢的方法不對。
存錢應該像開車一樣,是個熟練工種,可以培養成為一種下意識行為。
就像一個老司機,摸到方向盤的那一刻,就可以遊刃有餘的自由行走。
存錢也是一樣,不信,咱們往下看。
很多人存不下錢,是因為把存錢變成了一種複雜工種,複雜到沒有辦法去執行,或是痛苦到不想繼續執行。
想要存下錢,採用讓你壓力小,省事,容易持續的存錢方法就可以啦,作者總結了37個方法:
我們存不下錢,通常是因為我們的儲蓄帳戶和支出帳戶是同一個。
只要卡裡錢夠,就一直花花花,直到當月還有花剩下的錢,會存起來,當作是儲蓄,可是卻又會混到下個月的收入裡,繼續花,最後就很不幸地變了月光族。
改進的方式很簡單,開兩個銀行帳戶,一個是支出帳戶(可以是工資卡),一個是儲蓄帳戶(新辦一張卡)。
支出帳戶放你的生活費和零用錢,並固定好兩者的百分比。
儲蓄帳戶放你能夠儲蓄下來但不影響你正常生活的錢。
但是很多人會在存完錢後,有一種要把儲蓄帳戶的錢一次花空的強烈欲望。
哈哈,為了防止你打儲蓄帳戶裡存款的主意,建議你的儲蓄帳戶不太容易提現。
比如:使用微信理財通的工資理財,每月指定日子就自動扣錢,但是提現略有些小複雜。
比如:你從工資卡通過手機銀行轉到儲蓄帳戶卡上,然後把儲蓄帳戶鎖在家裡,在你完成儲蓄計劃時根本就不要看到它。
或者,哈哈,如果還是控制不住,在你辦完卡設置好手機銀行轉帳後,直接將儲蓄卡掰斷。
總結:將儲蓄帳戶和支出帳戶分開,然後想辦法讓自己不要花儲蓄卡裡的錢,直到儲蓄計劃達成。
上面說到儲蓄帳戶,建議存儲的金額不要影響你的正常生活,畢竟一點點的慢改變才能帶來長久的大改變。
比如,先設定一個小目標,先存上10%。
支出=收入-10%儲蓄,然後忘掉你存進儲蓄帳戶裡的10%薪資,就當根本沒有擁有過這10%。
當你適應了10%以後,逐漸增加比例,如20%甚至是50%。
總結:先存薪水的10%存到儲蓄帳戶,後續再適當增加比例,最終找到那個讓你存錢開心又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比例。
想想看,每月的10%,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原本你存不下錢,現在竟然能有了自己的第一筆存款,是不是想想都很開心。
總結:每周看一次儲蓄帳戶,用只增不減的存款餘額來激勵自己。告訴自己可以做到,還需繼續加油。
現在多用電子貨幣來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信用卡,一掃一刷,錢就悄無聲息跑到商家的口袋,連錢流失的痛感都沒有。
遠比不得當年電子支付還不通行時,買個東西,需要從錢包裡數一張張的錢交給商家,仿佛那時的錢才是自己的錢。
所以,我們好好來感知一下錢,把一個月的薪水全額取出現金。
將支出的錢和準備存下的錢分別分開,然後挨張數一數,摸一摸,對,那麼厚厚的90%就是你本月要花掉的,10%的錢是你本月要存下的。
真切感覺一下90%的存在感,回想一下流走時應有的惋惜感。
總結:和錢建立一種深切的感知,知道支出的錢是多厚的一疊,知道儲蓄的錢是多薄的一疊,然後想像那厚厚的一疊全部流進別人的口袋。閉眼想像一下!
如果你說,我想存下十萬,這件事對你來說,只是個數字而已,不會有任何的動力去達成。
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有什麼夢想要達成,不管想到什麼都寫下來,挑出其中最容易達成又是有錢就可以達成的夢想。
比如:明年國慶想去美國旅遊,預計花費是6萬元。現在是8月份,就從9月開始算,正好12個月的時間,那每個月要存下5000元,再看這5000元如何達成,建立大目標,拆解小目標。
當你想中斷儲蓄計劃時,腦中想像一下,你在華爾街摸摸銅牛,在曼哈頓的第五大道徜徉,感受尼亞加拉瀑布的磅礴.......
盡情暢想你夢想中的美好場景,再想像一下這美好場景就在你每天每月的行動中很快變得夢想成真,你是不是會更有存錢的動力?
也不用擔心存下的錢用來達成夢想了,還是沒有存下錢啊。
別擔心,用夢想法來存錢是讓你培養存錢的習慣,等習慣養成,再持續做,就會有存款啦。
總結:給存錢找一個理由找一個夢想,這理由這夢想實現的場景足夠支撐你達成存錢目標。
從第4點裡,你已經知道多厚的一疊錢是多少數字啦。
現在好好感受一下錢溜走的真切感,錢從自己錢包流向別人錢包引發的痛苦感。
同時,不停地支付現金會增加你付款的難度,效率低下,隊後的催促,店員的不耐心,都會打消你購物的熱情。
原本你可能花10筆,現在可能只花8筆,巨大的進步!
總結:建議600元以下的購物都直接付現金,感覺一下錢流走的惋惜及付款不便的痛苦,這會幫你減少購物慾望。
不管是長錢包還是短錢包,只要你的錢包幹淨整潔,給錢一個舒適的家就可以。
重視錢,不要把它和一堆發票放在一起。
這可是錢吶,怎麼可以隨意對待。
要穩妥地存放,最好是按金額大小順序擺放,錢上的頭像也要放成同一個方向。
你好好對待錢,它就不會想要溜走。
就像是一個髒亂差的房子,你都不想呆。
如果是一個乾淨整潔的房子,不僅你呆得舒心,朋友們也願意多來坐坐。
那就用好的環境留住你的錢,並讓它的朋友也都來坐坐。
如果你錢包破損了,就趕緊換一個。
我通常兩年就會換一個新錢包。
網上會有很多關於錢包顏色的風水之說,自是信者信,不信者輕笑。
中肯地建議是:儘量不要挑選亮色的錢包,亮色會激發你的購物慾,請看看各類賣場和麥當勞/KFC的顏色,是不是特想買買買,吃吃吃。
同時,亮色的錢包在你的包裡那麼扎眼,豈不是時刻提醒你它的存在,發現存在就要去打開它,花掉錢。
總結:擁有一個乾淨整潔暗色系的錢包,慎重地對待錢,你的溫柔呵護讓它們不想離開。
不用那麼費勁地要求自己隨手關燈啦,出門一小會兒就把空調關掉,這種情形未必是勤儉節約。
有時低頻空調開一整天反而是省電的,開一會關一會,啟動時就要耗費大量的電費。
如果你說服不了自己,不如這個月你開一會關一會,下個月一直開著,除非離開屋子很長時間才關閉電源。比較一下兩者的電量損耗。
當然,事無絕對,我有一次用微信公眾號國網北京電力充電費時,驚奇地發現,我家的熱水器插電一天,比只有用時才插電,一個月多出40度電,額...這種發現和修正是有意義的。
總結:可以觀測家中大功率電器的耗電情況,看是一直開著省電,還是不停開關省電,再來修正。這條必要性不是非常大,除非每月影響30元以上的費用,不然就無視吧。
大家都知道跑馬拉松都是一公裡五公裡十公裡,慢慢練習累加,先去參加五公裡跑,十公裡跑,半馬,再到你能跑完全程。
並且跑步過程中都是勻速前進,如果有誰像百米衝刺那樣跑馬拉松,怕是不到半途就累趴倒地。
存錢也是一樣。如果你今天突然意識到存錢的必要性了,給自己定下每月儲蓄90%,支出10%,天天過泡麵咽鹹菜的日子,要說能堅持2個月,恐怕你自己也不會信。
總結:細水長流地儲蓄,達成月目標,年目標,直到人生目標。一口氣吃不成胖子,一次大額的儲蓄也成不了富翁。慢慢來比較快,麼麼。
記帳的必要性當然是有的。
如果你只是記帳,而不去分析帳本,也不去就分析的結果來改進,那就不要進行這項細緻繁瑣的工序了。
如果你告訴自己,理財就是要記帳,可你偏偏又做不好這種複雜記帳,於是你只能對理財厭惡至極。
總結:
理財不必從記帳開始。
如果記帳,請一定要分析並改進支出,如果不記,那也不會影響你的理財大計。
(咦,等我有空來講講記帳的方法,我從2008.12記帳到今天,快12年啦,麼麼。)
計算你的時間價值當然也可以說是時間成本。
如果不好計算,就拿你的工資除以你的工作時間,得出你單位時間內的價值/成本。
比如,你時薪200元,就不要去超市排隊搶打折後幫你省199.99元的商品,選購,付款,路程的時間還抵不了你的時薪。
同理:家裡的打掃可以請保潔阿姨,買杯咖啡網上請跑腿小哥,路上儘量打車,20分鐘的車程不要花1.5小時去坐公共運輸,省下來的時間足可以支付你的車費,你還可以用省下的時間來增值自己,讓自己更值錢。
總結:時間最重要,不要因為省錢浪費自己的時間。能低價委託出去並能幫自己省時間的事都統統委託出去吧。
如果你覺得生活費和零用錢中,還有可以節約下來的部分,千萬不要去節約你最在乎的部分。
比如,你最大的樂趣就是吃。
那就吃好喝好,原來的生活水準是怎樣就還是怎樣,只是把其中的浪費部分挑出來省掉,千萬別因為要儲蓄,就連正常的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證,改成天天方便麵,幸福感全無。
相信我,你堅持不過一個月的。
而且,過這種痛苦的生活,儲蓄又有什麼意義呢。
總結:別因儲蓄降低你最在乎的部分的生活水準,一是很痛苦,二是難堅持,三是沒必要。
正如第1條所說,我們在支出裡,要將生活費和零用錢規定好比例,哪怕收入減少,哪怕壓縮生活費,也不能減少零用錢的比例。
比如:你平時喜歡買束花,買盆栽,買美麗的本子,漂亮的貼紙,心儀的手機殼。
這種生活中的小樂趣不能被扼殺,一扼殺就沒了幸福感,沒了儲蓄的動力。
總結:零用錢不能減,不能扼殺生活中的小樂趣,要給自己營造一種儲蓄並沒有降低生活水準的感覺。
抹不開面子的且以後也不會有交集的非熟人聚會,能去還是儘量少去。
倒不是說花了多少錢,最主要是浪費時間。
嗯,對,這就是通常大家常說的,無效社交。
一群彼此不熟悉的人,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聚在一起,且並不能在知識或眼界上有所提升,為什麼要花這個時間呢,呆在家裡學點知識,提升技能,哪怕去吃東西長几斤肉也是有收穫滴,哈哈。
當然,熟人和死黨的聚會還是要能去就去,天涯海角也要去,翻山越嶺也得去,刀山火海也得去,哈哈哈。
總結:減少無效社交,節約時間與金錢,用節約下來的時間提升自己,就是理財。
網上火了很久的,近藤麻裡惠的《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1+2以及視頻,帶動了許多家庭的整理熱情。
再加上緊隨其後的《斷舍離》,整理的話題開始風靡全國,席捲了各地家庭,贏得了不少芳心......
北上廣等地更是相繼流行起,價格不菲的衣櫥整理師職業,還有各類培訓。
在此風潮席捲下,除了研究完上述提到的書和視頻,我追看了《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全集,還花了98000元去上了一個關於時間管理,信息管理及空間管理的關於個人效能和商業效能的線下課,算是親身體驗了這次的狂熱。
特別愛買東西的人,大多不受控制地被物慾驅使,看到好東西就是想要,想要佔有,問她為什麼想買,好像又沒有緣由。
物慾可能來源於壓力,恐懼,不安......,這種情緒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買買買就成了成本最低的選擇。
宣洩給了你暫時的滿足感與安全感,但是家裡被弄糟一團,錢也被揮霍殆盡。
當你去做整理的時候,尤其是帶著扔東西的心態去做整理的時候,尤其是我這種記性特別好的人帶著扔東西的心態去做整理的時候,空氣都凝固了。
每當我拎起一件物品,就會在腦中浮現,我是在什麼地方以什麼價格購買的這件物品,這件物品在我買回來後,它的生存狀態,以及它給我帶來了多大滿足感與幸福感,綜合評估看它產生了多大的效用。
然後,就會產生濃厚的後悔情緒,購買這些東西的錢直接在腦中換算成理財後的年利息,就愈加後悔,發誓以後再也不瞎買東西。
這種誓言和熱情,往往不會停留超過2周,就會回歸常態,如果你不是真的跑去扔東西的話。
當你真的按要求,把家裡扔空了的時候,把所有的物品都擺在了它應有的位置上,你可以隨時取用。
享受生活極大便利後,你會發現,你根本不想添置東西,因為買來的新物品根本沒有地方安置。
你已經喜歡和習慣了空空如也的屋子。就這樣通過扔東西,整理東西,很容易就控制了購物的欲望。你都不想買東西,那當然就不會花錢。
總結:不管你相不相信,先找出東西,分門別類,扔扔看,看扔完後的心情如何,如果捨不得扔,將它們送給有需要的人也很好哇。
存不到錢的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物品,明明自己已有的物品,卻忘掉了。
再一次遇到,又覺得無比喜歡,然後就開始買買買。
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買重了,浪費了。
拍下冰箱和衣櫃中的照片。
一是可以幫你回顧已有物品避免買重複;
二是可以幫你換個角度審視,原本在你心裡異常整潔的冰箱和衣櫃,在照片中一定是另一副模樣。
看看他們亂糟糟的樣子,你會忍不住尖叫,然後開始萌發扔東西的念頭,並在心裡一遍遍問自己,我的天,怎麼會這麼亂?!
嗯,心態太對了,馬上就可以開始扔扔扔啦。
總結:整理完成後,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了解於心,而想買的東西在家裡並沒有地方放,所以就不會去買,錢就省下啦,就這麼簡單。
作者拿行李箱舉例,指的是那些價格高又使用頻次低的物品,要仔細考慮是不是有擁有的必要。
不過,真的是國情不一樣......
作者建議使用頻率低的物品,都用租的,包括車子,包,衣服等。
雖然原理都好懂,但我自己做不到,就不細說了。
總結:學會租用使用頻率次的物品,不僅能存下錢,屋子也乾淨。如果有想法要買件大宗商品,不如先考慮一下是買還是租。
如果家裡堆滿了東西,什麼也別想了,趕緊開始著手扔吧。
比較能順利執行的順序是:衣服,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
別的或許還好說,但是衣服,對姑娘們來說,衣服的事永遠都不能等閒視之。
怎麼捨得扔扔扔,怎麼能不買買買?
不過,你也不用擔心,《37個方法》中推薦了一本書《lessons from madame chic(中文書名為《跟巴黎夫人學品味》)》。
美國作家詹妮弗(Jennifer L.scott)在沒有去到法國之前,一直和普通女孩一樣,永遠在購買新款的服裝,永遠都覺得自己的衣櫃裡總是「少一件衣服」。
直到她來到法國留學半年時間,認識了一對法國貴族後裔的夫婦——西克先生和西克夫人,她的人生觀和生活習慣被徹底改變了。
詹妮弗說,最令她感到震驚的是,不管在什麼場合都穿著十分得體的西克夫人,衣櫃裡面竟然只有十件衣服,每一件都質量上乘,量少精緻。
因此,即使西克夫人幾乎每天都穿著相同款式的衣服,但卻給人感覺十分得體優雅。
當全世界的女人都在為了衣櫃裡「少的那一件」衣服煩惱,不斷地挑選添置新衣服時,法國女人卻在做減法。
想知道要如何解決,請自行讀書,麼麼。
當你扔到滿意的程度後,為了捍衛勞動果實,需要再勸說自己,為了保持家庭整潔,如果要添置東西,那就扔一件再買一件,不扔不買,你看著好容易挑回來又被留下來的自己喜歡的物品,估計一件也不捨得扔,嗯,錢就這麼省下了。
總結:剛著手扔東西時,要做到丟2件,買1件,扔出極簡的家後,再堅持扔1件買1件,不扔不買。推薦扔東西的順序是:衣服,書籍,文件,小東西,紀念品。
除了扔物品,還要扔掉一些讓你亂花錢的習慣。
比如,有事沒事都去超市逛逛。
也許你說,我去超市都是列好清單,直奔主題,買完就走,決不看不在清單上的物品。
你會嚴格按清單購物,不會多拿三兩樣,你完全意料外的商品?
呵呵,不存在的。
我們再換一個類似的場景。
在熱門商圈工作的夥伴們,吃飯時一般只能去附近大的商場或購物中心。
吃完飯,消消食,順道去買個酸奶,水果拼切,一塊芝士,一杯咖啡......
這是多正常的習慣。
每次10-40元搞定,開開心心地回來上班,也並沒有覺得哪裡不妥。
建議你可以毫無顧忌地先敞開了買一個月,然後找個時間好好算筆帳,這種可有可無的支出,一個月花掉了你多少錢?絕對驚呆!
總結:
好好想一想,有哪些你不經意的小習慣,讓你的錢偷偷溜走而你毫無察覺。
再判斷一下這個小習慣對你的重要性。
如果非常重要,影響到你的幸福指數,不改也罷,如果可有可無,那就抓緊改掉。
至於如何判斷是否重要,建議你可以試著戒掉3天,來感受對生活的影響。
你去買杯咖啡。
店員問,要不要辦張會員卡?
交10元工本費,咖啡能打95折,以後來買咖啡,每次都可以攢積分,攢夠的積分可以免費換購咖啡或是其它食品。
你想了想,挺划算的,辦吧。
之後的日子,為了湊夠換免費咖啡的積分,你時不時來買上一杯,直到湊夠10杯,終於換到一杯免費咖啡,你覺得簡直太划算了。
你常買國航的航線,為了積累裡程,就辦了國航知音卡。
明明深航的機票會更便宜,時段也好,你還是會選擇買貴300元的國航線路,而且還是一個不合適的起飛和到達時間。
你盤算著,這一趟能攢不少積分呢,馬上可以換免費機票或是升艙啦。
會員卡或是其它能把你綁來再度消費的東西,只是把原本當場能獲得的折扣,往後延緩了。
本來你可以有無數個新的選擇,因為一張薄薄的卡片,就放棄了自己的權利。
總結:千萬別為了攢積分或集點而消費,確保自己消費的是自己真正要的。
你存了500元話費,還不到2個月,突然來了條手機欠費簡訊。
你仔細想了想,這2個月並沒有打什麼長途,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話費開銷啊。
你查了查詳單。
裡面顯示,流量包月套餐60元,你有點記不清了這個出處。
仔細想了又想,好像是上上個月流量不夠了,收到條簡訊,說是可以試開通一個會員,當月免費送1G流量,如果到期覺得不合適,可以辦理取消。
你覺得免費給的1G流量,不要多可惜。
但是試用到期後,你忘記取消了。
于是之後的2個月接連自動扣款了60元/月。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在某個情況下,去辦了一個自動扣款及續費的功能。
時間一久,忘了這回事,而自動扣款的系統並沒有忘記。
像QQ超級會員啦,流量加油包啦,視頻網站的會員啦,包月的保潔服務啦,悄無聲息地在扣你的支出帳戶的款,而你對此一無所知。
因為金額夠小,長期累積到大額。
當你驚覺,錢已如流水般跑到別人的口袋啦。
總結:自動扣款業務會讓你的錢不知不覺溜走,金額越小,越是難以察覺,建議我們定期回顧自己的支出帳戶,找出藏在中間的非必要開支,將它節省下來。
不知道有多少人購買過保險,並且深入分析過保險?通常買保險時一定會遇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看上去比較好答。
大多數夥伴基本都毫不猶豫都購買了返還型保險。
理由很簡單,我交了多少錢,在保障的同時,到期後,這錢會返給我,這樣看起來在金額上就沒有虧哇。
而消費型保險是按年交,後面不會返還,相當於這錢我是花出去了,多虧。
第二個問題有時大家會略糾結,買高保額的,每年交的保費高,買低保額的又怕保障力不足。
第一個問題,換個角度想一想。
比如,返還型保險和消費型保險,如果保障額度都是30萬的話,返還型保險年交至少1萬元以上,消費型保險約在500-700元/年。
雖然返還型保險的金額最後會返還給你,但那至少是20-30年以後的事情了。
保險公司當然會算出漂亮的公式,告訴你返還型保險到期能返回去多少,按複利一算,估計是個上百萬的資金總額。
你一激動,覺得又保障又增值,趕緊買了返還型。
可是有沒有想過,30年後1萬元的購買力還是和現在一樣麼?
保險能做是保障而非理財,它的收益連一年定期存款都無法跑贏,今年的100元,明年只有95元的購買力,30年後,可能連買一滴水都不夠。
想想父母輩年輕時,豬肉價格按毛計價,在我小時候,豬肉價格4元/斤,再看現在,豬肉價格又是多少?
錢越來越不值錢。
現在聽起來很天文的數字,在N年之後,可能只是你的一個月收入。
假設,同樣是30萬保額,返還型保險交1萬元,但通過合理理財,賺到平均10%的收益,這1萬元到年底就變成了1.1萬元。
你拿理財得來的這1000元去購買同樣保額的消費險後,還能餘下至少300元在自己口袋,繼續通過複利賺錢。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消費險比返還險要更加合適呢?
同樣的保障,更少的費用,每個月還多了可以存下的款項。
如果你覺得這保費看起來不清楚明白的話,給大家粗算一筆養老金的帳,可能更加直觀一些。
基礎養老金=(本人退休時全省上一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實際帳戶累計額/計發月數(60歲退休按139個月計算)。
算式有些複雜,直觀點說,你工資一直保持5000元,繳費15年大約每月能領1268元養老金,如果繳費35年大約每月能領2959元。
想想在35年後,你拿著2959元過生活,畫面太美,我竟無力想像。
回到剛的第二個問題,也同樣換個角度思考。
保險是保障突發狀況時的家庭收入來源,讓家人能度過困難期,困難總會過去,家裡的孩子會長大,家庭收入結構總會恢復正常。
既然保險保的是突發狀況時的收入斷層問題,那麼,我們只要將家庭資產減去家庭負債,再看一個家庭遭遇突發狀況會需要多久恢復,按這個計算保額就可以解決上述第二個問題啦。
一般會算上10年的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老人養老等費用,看這個金額是多少,可以直接按這個金額投保,既不是最高保額,花掉你大額的存款,也不是最低保額,讓你保障不足。
精確的計算,可以幫你省下保險的溢繳費用,在做好保障的同時,節省保費支出,幫你省下一筆錢用於存款。
總結:買保險最好買消費險,選擇足額保額就好,別讓太多溢繳費用讓自己生活地捉襟見肘,無力存錢,眼巴巴盼著幾十年後,那貶值到不行的錢回到自己口袋。
和22條類似,在你籤訂保險時,業務員會貼心地告訴你,主保險條款中有哪些情況是無法保障和賠付的,需要再補充幾項附加保險。
你一看,還真挺全,而且加價也不高,保險起見,還是一併買了吧。
但實際呢?
附加保險你這輩子真的可能用得上麼?
你特別清楚知道保險的保障條款和賠付條款,以及現有的保障和賠付和你別的已購保險或是單位福利是否有重合交叉的部分麼?
如果都不清楚,建議你抓大放小。
保障22條中的最關鍵的生活保障就好,其餘非典型場景下的加保項目或許你這輩子都不會用得上。
舉個例子,就像你知道下雨走在路上小概率但有可能被閃電劈到,你會特意購買一份閃電險麼?
總結:只買主要矛盾的保險,不買小概率場景下可能發生的保險。
國情上有差別。
日本提供各種政府福利,公司福利,可以幫你節省大批費用。
如果生病了,優先考慮可以醫保報銷的醫院,大部分都可以涵蓋。
日本政府也會提供公共的健身房和相關的課程,可以節省自己報班的費用。
拋開文中觀點不談。
在中國,醫療保險分兩個部分,個人帳戶和醫保統籌基金。
個人帳戶就是醫保卡。
以上海的繳納基數為例,個人繳納的2%全存進醫保卡。
單位繳納的6%視員工年齡分配一部分比例進個人帳戶,剩餘部分放入醫保統籌基金。
這個基金用於支付住院醫療費和指定病種門診醫療費的補助。
一般個人帳戶只能使用和繼承,不能取現或透支。
北京政策寬鬆點,醫保卡的錢可以取出來花。
至於取不出來的醫保統籌基金的錢就存著等滿足條件可以用時再花。
基本生個小病根本不夠報銷基準,福利好的企業會替員工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一般也是800元起報。
總結:好好鍛鍊身體,爭取不生病,如果生病了,還是優先去找能醫保的醫院看病,爭取能報銷一部分。
依舊是國情差異。
作者主張,不要只看租金是否便宜來決定居住場所。
理由是日本政府在不同的區域給予居民不同程度的補貼。
有養育子女的優待區域,也有年長者的優待區域。
政府會對符合條件的人群發放生產費用,祝賀禮金等。
租金高的區域可能發放的相應的福利費用高,租金低的區域可能發放的福利費用少。
作者建議綜合考慮最終來選擇住所。
在中國沒有相應的福利,但是在選住所的時候同樣也不能只看租金。
如果住在通勤時間來回2小時的地方,你所有的自由時間幾乎都在路上浪費。
大量的時間成本換來了幾百元的租金優惠,還不如住到離公司近的地方,把大量的時間省出來提升自己。
不幾年後,能力提升帶來的薪資提升會遠超出租金差額的部分。
總結:不能只依租金來選擇住所,減少通勤時間,努力提升能力,爭取薪資大幅度提升。
這項現在很好操作了。
以往的電話及簡訊已慢慢被微信或其它網際網路社交產品所替代。
以前我的手機費是移動的150元/月的基礎費用,贈送一些時長的市內和長途話費。
自從換到網際網路行業,我的手機套餐就改成了5元卡。
如果有工作上的通話,就正常扣費,怎麼也沒花到過150元/月,大大地節省了話費。
為了保證零碎時間可以聽音頻,我單獨買了流量直充,3000M,162元,有效期180天。
後來發現一個充值平臺,70元,充6G,有效期180天,又進一步節省了話費。
如果你的手機費用過量,可以檢查一下,是你花了太多時間煲電話粥,還是將現有的套餐再優化。
總結:包月制的話費可能包含了很多浪費的話費或流量,好好分析自己的話費帳單,看自己的支出花去了哪裡,再算下單獨購買各項服務是多少錢,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配置,可能會大大地節省一筆喔。
日本的上班族是依據收入和撫養的親屬人數來決定繳納的稅費,再從薪資戶頭直接扣除,他們的節稅方式在這裡略過。
中國而言,上班族節稅主要取決於公司。
有的公司願意合理避稅,用兩張工資卡來發工資,或是允許員工提供相應的支出發票來抵扣稅金。
個人避稅的手段非常少,但企業自身避稅的手法很多樣的。
企業是收入減支出,剩餘利潤的部分才去交稅。
很多企業為了避稅,就去增加生產物料的支出,包括房屋,汽車,這些都可以作為支出項來抵稅。
哈哈,如果有可能,還是去開個公司吧。
總結:上班族個人節稅方法有限,取決於公司政策,如果考慮個人開立公司,避稅的方法就很多樣了。
55歲時孩子成年離家,原本三口之家對於老兩口來說,房子有些大了,建議換成更小的房以節省開支。
依然存在國情上的差異,在日本房屋每年要交大筆修繕基金及相應的費用,房子越小越會節省開支。
而在中國,大家都恨不得房子越大越好。
當然,我也見過,老兩口離開北京的家,跑去雲南買了一個帶溫泉的小院,每年秋天來北京小住看望兒孫輩,其餘時間一半在全世界遊歷,另一半時間在雲南療養,這樣的退休生活也是愜意得很。
總結:存錢賺錢都是年輕人應該操心的事,55歲就好好享受生活啦。
你想買瓶啤酒,結果發現單瓶的百威18元,可是6瓶的才99元,於是你從想買1瓶啤酒變成買6瓶,你還覺得佔了便宜。
等你回到家,一次喝掉了2瓶。
原本18元解決,現在付了99元,多花了81元。
而且本來計劃喝1瓶,18元解決,現在喝了兩瓶,花了33元。怎麼算都不是一筆好買賣。
總結:別因為大包裝單價更便宜,而去買超出你需求的商品。
我們是魚,宣傳單是魚餌。
被宣傳單上的詞句打動並去了商場,就是上勾了。
賣場鮮豔,明亮的配色,可以讓我們情緒高昂,提高購物慾,就打開了浪費的開關。
總結:只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別被宣傳標語有誘惑力的詞句打動。
逛購物網站正慢慢成為一種消遣。
刷刷刷,買買買,然後心情極度愉悅,就開啟了買買買模式。
看到一個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的東西,但是真的好便宜,而且不要運費呢。
你就控制不住地下單了。
或者,你想買一本書。
可是59才免運費,不然運費8元,所以你又去買了一件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湊夠了免運費的條件。
總結:遠離購物網站,遠離免運費的誘惑,減少浪費。
人類的腦在拿到東西前會維持快樂的狀態,但實際獲得後就會變得滿不在乎。
人類喜歡追求新的東西,這是本能。
甚至,有人賣腎去買新款的蘋果手機,但買回的新款iphone除了打電話發微信,其餘的更新的功能是不是全部都能用上呢?
可能只是新鮮了幾天,然後掉到地上,你也只是輕輕彈了彈灰,絲毫不心疼。
但它還沒有到你手中時,你卻寶貝的不行。
就「想要」來說,新款永遠吸引人,就「需要」來說,新款只會讓你浪費金錢。
總結:遠離最新款,珍惜你有的。
與家人關係和諧的你,在遇到金錢問題時,父母可以在知識與金錢方面隨時伸出援手。
而與家人關係不睦,連開口都不能夠。
雖然說,與家人關係和諧,是沒有任何目的與動機的,但是在遠方打拼的你,知道遠處有一個隨時能幫你能收留你的溫暖的存在,哪怕受了挫折也會很快挺過去。
總結:與父母和睦相處,你會獲得力量的來源。
世界那麼大,你想去看看。你有存款麼?
你想把辭職信丟到喋喋不休的老闆的臉上,你有存款麼?
我們通常會聽到這樣的問句,如果不考慮錢,你會去做什麼?
羅子群有了五萬塊,立馬可以離開白光和那個髮型總監。
羅子君有了工資,也開始了獨立自信的人生。
如果暫時還沒有存款,就從現在開始設定第一個存款小目標,給自己創造存款的成功體驗,感受這種自信,慢慢你就會存錢不停歇啦。
總結:存到錢的成功體驗,令人充滿自信。
你花錢時心情如何?
是痛苦地想,怎麼又要花錢?!
還是在開心想,真好,我自己賺的錢,可以買到我喜歡的東西,請好朋友吃飯,帶父母去旅遊。
存錢,並不是目的,存錢是為了更好地花錢,更加喜悅地過好人生,用錢創造更多的美好人生體驗。
當你存錢,帶給你快樂與喜悅,帶給你家人與朋友快樂與喜悅時,這種正向反饋會帶給你更多的存錢動力,也會幫你存到更多的錢。
如果你只是為了存錢而存錢,不用於提升自己和家人及朋友的幸福指數,只會成為葛朗臺。
總結:存錢是為了更好更愉悅地花錢,為了創造更幸福美好的人生體驗。
生活富裕者與其他人的差別,在於生活習慣。
富裕的人即使有錢,也絕對不會浪費,只會把錢用在必要、重要的事物上。
有一則洛克菲勒的小故事。
傳說他發財後,旅館的老闆問他:「為什麼你的兒子每次來都要住最豪華的房間,而你卻總要住便宜的房間呢?」
洛克菲勒答:「他的父親是百萬富翁,而我的父親卻不是。」
總結:真正富裕的人,擁有很多好習慣,早睡早起,注重健康,對自己簡樸,對他人慷慨。模仿有錢人的好習慣,你也會成為有錢人。
當你使用上述方法存到錢後,你就會成為一位有工作能力的人。
因為在存錢的過程中,你設立了目標,做了對應的計劃,很好地執行,達成了存錢的結果。
這就是正確做事的邏輯。
你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件事,就會成功地自信地開始去做第二件事。
總結:存錢,不是目的,是一種方法與手段,在存錢的過程中,你會完成自我蛻變,成為一個想要什麼,就努力去達成的人。
好,方法講完了。
我們知道37個方法來存錢,究竟我們能不能用上,並真正存下錢呢?
我們時常困惑,我知道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或許你工作變動,讓你暫時沒有進帳;
或許你薪資不高,每月只能存上5%;
或許你覺得存錢太瑣碎,產生了一些畏難情緒。
那又如何?一切都不能阻止你存錢。
現在不是將來,更不是永遠。
只要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知道得更多些,努力得更多些,嘗試得更多些,獲得的一定也會更多些。
先去做,看結果,明天的你取決於今天的你。
謝謝你看到這裡,如果你有好的存錢方法,不妨在評論區留言。
我是千洛,讀書,寫字,享受人生,希望今天的這本書能對大家有所啟發,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