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世
泰式炒粿條,泰文為, 音譯Pad Thai(帕泰)。
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Pad()在泰語裡是翻炒的意思,而Thai()則是泰國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泰式翻炒」的意思。
其實這道「帕泰」猶如名字一樣,在泰國成為了國民美食之榜首。
這道菜相傳來自於中國源於阿瑜陀耶王國時期(1350至1767年間),由中國的潮州商人傳入,所以和中國的潮州菜息息相關。
但是正在發揚於1940年,二戰後泰國政府在為振興經濟,遏制大規模失業潮,積極推動為平民百姓謀生的職業,有生產米粉和經營麵條店。有關如何製作麵條和食譜的詳細說明已印製並分發到全國各地。通過這些努力,米粉成為一種泰國廣泛的主食。
02口味
泰式炒粿條,一般分為兩類:
一種是在泰國街頭版本,相對分量比較少和一般幹炒粿條;
一種是在泰國餐廳版本,相對分量比較大和用紅油炒粿條。
這裡簡單做個科普
泰國人的口味會隨著泰國區域不同而不同,分為北部,東北部,中部和南部。
北部地區大多口味整體比較平衡,不是很辣,少有酸味和甜味。
東北部地區大多口味也比較重,喜歡辣、鹹和酸。
中部地區大多使用椰奶和魚露進行調味,且常常以棕櫚糖入菜,所以口味會偏甜。
南部地區大都味鹹甜適中,不至於太辣,但咖喱味道濃鬱醇厚。
所以當你吃到一道泰國菜的時候,馬上你就能知道這家餐廳的口味是哪邊的廚師做的。
03家常做法
泰式炒粿條,最常加雞蛋,蝦,雞肉,豆腐或豆芽拌入粿條,用魚露,羅望子醬,蝦醬,紅辣椒進行調味,並配以花生碎,香菜和青檸檬作為配菜。
材料
主食:粿條 150g;蝦仁 10尾;
配菜:雞蛋 2顆;青檸檬 1顆;花生碎 適量;豆芽 適量;蝦米 適量;
調料:羅望子醬 1勺;蝦醬 1勺;
醬油 適量;幹辣椒 適量;魚露 適量;泰式甜辣醬 適量;蒜蓉 適量;
準備
將粿條放入熱水中浸泡變軟,撈出靜置。將雞蛋滴入適量魚露,打散備用。清洗豆芽,撈出精置。 做法
熱油慢火,放入蝦仁,蒜蓉,幹辣椒,翻炒至蝦熟。放入打散的雞蛋,繼續翻炒。放入粿條,蝦米,泰式甜辣醬,羅望子醬,蝦醬,醬油,繼續翻炒。放入青蔥,花生碎,豆芽,繼續攪拌。入碗,放入青蔥段,青檸檬。 詳細視頻
視頻教學版-鮮蝦炒粿條
大家好,我是小包 歡迎來到我的頻道 請記得關注點讚留言 所謂夢想,是永不停息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