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夏壩活佛《菩提道次地廣論講記》
當然禪定的方法也不完全是我們佛教,其實包括外道也有他它的禪定的修法,也不能說外道是不能成禪定的,只要是方法得當肯定能成。但是由於我們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當中,我們是接受宗大師的規宗,故以唯識宗的九住心的修行方法為最最殊勝。
我們不要自恃為中觀宗而自以為是,即使是格魯巴源頭的宗喀巴大師,他都非常虔誠地接納唯識宗的這種禪定的修法,那就說明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說自以為是地說「哎呀,我不修那個東西」,這種想法是很愚蠢的。哪個更合理,哪個更如法,哪個更容易生起內心的禪定,那就修哪一種方法是最合適。不要以為自己是什麼什麼,然後我就修這一類的,不修那一類的,這種想法說明心胸狹隘。
前幾天我去聽了一個課,聽得特別有意思。我覺得他講的可以涵蓋很多東西,我們聽起來也非常受益匪淺。他說:公元六百年出生的西藏的藏王松贊幹布,他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領導者,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為什麼?說他胸懷大志。為什麼呢?因為他當時是西藏的贊普王,說他想要老婆的話幾百個老婆,想要什麼樣的他都可以要,沒問題。他是整個藏區說了算的人嘛,可是他恰恰娶了不多的老婆,不像內地三宮六院。在這不多的老婆當中其中娶了一個唐朝的公主,還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公主。為什麼?他說他哪裡娶的是漢族的老婆和尼泊爾的老婆,他娶的是漢文化和印度、尼泊爾的文化。他說他借著娶王妃的同時,把唐朝的大乘佛教的文化和尼泊爾和印度的大乘佛教的文化全部引進到西藏來,所以他說這個人他不是一個自己認為我的東西就是好,其他它什麼都不接受的那種心胸狹隘之人,他是能夠容納百川的。當時把漢文化和印度文化,鄰近最大的兩個國家文明,非常悠久的兩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全部引入到西藏來,他說這個人的心胸太厲害了,胸有大志。
你知道我聽說了這個之後有什麼感受嗎,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我們老是說我是什麼格魯巴,我是什麼寧瑪巴,我是什麼薩迦巴,黃教、紅教、什麼禪宗、淨土宗之類的,給自己劃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高的圍牆。好像一旦越過了這個之後那好像是不行似的感覺。非常狹隘,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把漢傳佛教的典籍拒之門外,而漢傳佛教的大師們或者這些出家人,很多人把藏傳佛教的典籍拒之門外,而藏傳和漢傳佛教又把巴利文的佛教的典籍又拒之門外,與當初的松贊幹布相比我們的心胸是不是太狹隘了,你們說呢?是啊,我們是有點狹隘。應該如海納百川心胸寬闊,哪個最合理就接受哪個部分。你要接受這個部分並不是說你自己的東西就要改掉了、不要了,你把這個部分接受起來就行了,剩下來還是按照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說一換了就全部都換了,我把以前的不要了,那不是。
人有三種。一種是什麼呢?頑固分子,一輩子就接受一樣東西,其他它的任何東西你跟他怎麼說,好壞怎麼說都聽不進去的,我稱他為頑固分子。這不行,不會有進步。
還有一種是極其幼稚的分子,這種人今天聽他的、明天聽他的、變來變去地,從來就沒有一個自己的主見,我稱他為幼稚分子,這種人是不行的,他是千變萬化的不行。
還有一種人是理性地去接納合理的東西、好的東西,不合理的東西堅決放下。他既有自己的主見,又能夠吸收很多比自己的見解更好、更完整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認識能力。這種人叫智者、理性者、明白沒有。
我們應該做理性者,而不應該做就是發現一個新的就把以前的東西全部丟了,我就再來一個。再發現一個,這個也不要了,再來一個,換衣服似的。我們不做這種牆頭草,我們也不做不管有道理沒道理就是都聽不進去非常頑固,也不做。我們要去接納合理的東西,非常理性的部分,有自己的主見和主軸線,同時把別人的好東西也吸納過來,這才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