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全長103.67米,由13根鎖鏈組成,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道。長徵時期,在此發生的飛奪瀘定橋戰役、以及「大渡橋橫鐵索寒」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賦予了瀘定橋長徵裡程碑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內涵。
在紅色旅遊蓬勃發展的時代,瀘定橋,作為老牌的紅色旅遊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也鄭重決定發揮出長徵時的突圍精神,力求在眾多紅色景區中突出重圍,打造長徵國家文化公園示範地、中國紅色第一橋!
歷史的突圍——打開長徵新局面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攀援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匍匐前進,一舉奪下該橋,打開了長徵的局面。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路上的一次重要的突圍,後來毛澤東在評價這場戰役時說道:「強渡大渡河是長徵途中最關鍵的事件。如果在那裡失敗了,紅軍就可能被消滅。紅軍之全部渡過瀘定橋,確為紅軍的莫大成功。」
發展的突圍——打造紅色新品牌
2020年,為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貫徹習總書記主持審議通過的《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甘孜州瀘定縣決定對瀘定橋景區進行提升改造。
據悉,在今年下旬,瀘定橋景區選定國內一線文旅規劃設計品牌華採堂承擔整體設計工作和部分景觀建築翻新、新建及風貌改造任務。
作為一家擁有泛文旅全業態的開發經驗,在城市旅遊地標、古鎮建設、主題樂園產業園區、旅遊度假區等規劃設計領域多有建樹的文旅品牌,華採堂充分整合當地資源,為瀘定橋景區量身打造改造與提升方案。
瀘定橋景區規劃設計以「兩橋」(瀘定橋、大渡河橋)為基點,將景區分為兩個主題展現區(「飛奪瀘定橋」主題區、民族團結主題區),並重點對「一路」(勇士路)、「兩居」(橋西、橋東民居)、「兩廣場」(河西廣場、河東廣場)及部分臨河棧道、道路進行了新建、翻新或風貌改造設計。
華採堂規劃設計通過對飛奪瀘定橋公園的重點改造提升和紅色文化的深度滲透,打造具有靈魂的是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讓遊客能夠在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讓每一位進入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的遊客都能感受紅色文化的薰陶,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領略紅色文化的力量,激發心底的愛國熱情,使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為以遊促教的愛國主義教育鮮活樣本。
未來的突圍——打造國際新形象
中國紅色旅遊所蘊含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具有超越國界的廣泛吸引力,歷久彌新,持久不衰。從200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戰略決策以來,我國紅色旅遊取得了巨大發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和關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民眾的認可和參與,紅色旅遊成為了我國向世界展示的亮麗風景和響亮品牌。
對於國際形勢來說,紅色旅遊有著重大的意義。共同找準歷史連接點是深化紅色旅遊國際合作交流的政治互信基礎;共同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是深化紅色旅遊國際合作交流的思想情感基礎。共同開發旅遊產品線路是深化紅色旅遊國際合作交流的市場認同基礎。
瀘定橋景區改造提升,將賦予景區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潛力,推動紅色旅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進紅色旅遊國際化向縱深發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傳播社會正能量,贏得國際認可,彰顯大國文化自信,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