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完成月球自動採樣後返回地球,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從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到12月1日在月球開展採樣工作,再到12月17日重返地球,20多天時間裡,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如何使用?它會與公眾見面嗎?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17日,國新辦召開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月球土壤將用於哪些用途?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發布會上介紹,月球樣品包括三類用途:第一類,最主要的目的,取樣是為了進行科學研究;第二類,為了能早一點與公眾見面,有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類,一般依據國際合作的公約和多邊雙邊的合作協議,我們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世界的科學家共享,也有一部分按照國際慣例,可能作為國禮相送。
另外,據吳豔華介紹,珍貴的月壤,要進行異地災備。國家航天局經組織研究,除了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以告慰毛主席,他提出「可上九天攬月」這個夙願實現了。
中國還有這些大計劃
「十四五」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航天還要實施哪些重大工程任務,還要出臺哪些政策?對此,吳豔華表示,「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的論證,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
他強調,圍繞月球探測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我們還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說,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正在進一步論證。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我們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另外,據他介紹,中國的載人航天將按照「三步走」的規劃,明年、後年是三期工程建設非常繁忙的時間,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還有四艘貨運飛船,大概四艘載人飛船,總共接近11次任務,兩年期間要完成。然後,要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品分享給NASA?
吳豔華在會上表示,根據《外空條約》,外空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國政府會按照《外空條約》來執行。中國政府願意與各國志同道合的機構和科學家共享月球樣品,包括有關探測數據,來進行科學分析。不過遺憾的是,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沃爾夫條款」,限制美國NASA、國務院科學委員會等官方機構與中國航天往來合作。「能不能合作,還要看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願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基礎上,同美方無論是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還是科學家、工程師開展真誠友好的合作。」他強調。
●相關連結
月球「土特產」可用來研究啥
改進月球定年體系
月球形成於約45億年前,但具體在第幾億年裡發生了什麼事,卻不是那麼容易搞清楚的。嫦娥五號的採樣區表面非常年輕,年齡在10億年出頭。如果對嫦娥五號樣品的放射性定年結果表明,這裡確實就是這個年紀,那就有力證明了之前的定年體系是可靠的;如果差別很大,則表明之前的定年體系需要作出大幅修正。
月球晚期火山活動和熱歷史
但曾經的月球,也是「熱鬧」過的。三四十億年前的月球上,活躍的火山活動噴出了大量的玄武巖,這些巖漿填充了月面低洼的區域,塑造了如今月面上廣闊的暗黑色月海。
嫦娥五號的採樣區,就是一片極其年輕的玄武巖區域。這裡的樣品,有望告訴我們月球近期(地質上的「近期」,十幾億年前的那種「近期」)的火山活動是怎樣的,月球內部「熱」了多久,這顆小球內部在這段無可避免的「失溫之路」上可能經歷了些什麼。
太陽系撞擊歷史和生命演化
更年輕的月球樣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改進月球的「編年史」,還能幫助我們修正整個太陽系的「編年史」。這是因為更古老/年輕的表面就意味著更多/少的小天體撞擊,而更多/少的小天體撞擊則是太陽系動蕩歷史的體現。
美國曾贈送1克給中國研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通過有人和無人採樣的方式,總共從月球帶回380多千克樣品。這些樣品讓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1978年,為推動中美儘快建交,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布熱津斯基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巖標本。
收到美國贈禮後,中國學者將其分為兩半,一半用來研究,一半用來展示。2006年起,其中的半克月巖一直在北京天文館展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回憶,利用另外這半克月巖,當時中國學者花了4個月研究其化學成分、同位素、礦物質、採集地點等,發表了14篇研究文章,研究結果讓美國同行信服。
(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