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字本義為竹節,引申為關節、節奏,再引申為時節、節令。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歲時伏臘,周而復始,於是有計時性節日,如公曆的元旦、中國農曆的春節等等;原始祭奠活動,如期舉行,於是有宗教性節日,如西方的聖誕節、中國的中元節等等;農業生產,須不失其時,於是有生產性節日,如漢族的二十四節氣、高山族的豐收節等等;社群競技、聯歡活動,也定時開展,於是有娛樂性節日,如巴西的狂歡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節日。節日使生活增添了光彩,節日使生活有了希望。節日是緊張的放鬆,節日是必然的自由,節日是辛勤的快樂。俗諺說「陰司盼月半,小孩盼過年」,唐詩云「但將酩酊酬佳節」(杜牧)、「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有了節日,人們就有了盼頭。打工族不惜花去一年工資的三分之一,一定要擠進爆滿的車廂,匆匆趕回家過年,足見節日對普通人有何等強大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