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泰保險發布股權變更公告,稱其股東中國國旅(行情601888,診股)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旅貿易」)將其持有的660萬股股份轉讓給浙江福士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士達」),股權轉讓後,國旅貿易將不再持有華泰保險股權。這是華泰保險年內擬進行的第三筆股權變更。
藍鯨保險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已有9家險企披露股權變更方案,涉及戰略調整、回籠資金等各類原因,在此前提下,業內專家向藍鯨保險分析稱,股東對保險公司盈利預估偏差、強監管下險企營運腳步放緩等因素,均會導致股東出讓股權。
回籠資金、股權抵債,今年以來華泰保險股權已擬3度轉讓
近日,華泰保險披露今年以來第三次股權轉讓公告。股東國旅貿易擬出清其持有的華泰保險66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0.164%),股權受讓方為福士達。
藍鯨保險注意到,這筆交易並非正常股權交易,而是國旅貿易將華泰保險的股權用於抵償債務的股權變更。今年4月24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第一次拍賣華泰保險660萬股股權,起拍價3557.4萬,保證金500萬,但第一次拍賣並未成功;一個月後,杭州中院發起第二次拍賣,起拍價降為2845.92萬元。
據工商信息顯示,華泰保險目前股權結構較為分散,共有63家股東。從官網信息來看,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共有9家,目前第一大股東為安達天平再保險有限公司,持股9.78%。
今年以來,華泰保險已擬進行3次股權變更。除此次股權變更外,6月,華泰保險股東武漢當代金融控股集團(以下簡稱「當代金融」)擬將持有的1.97億股股份轉讓給北京朗淨天環境工程諮詢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後,當代金融的持股比例將由5.4%降至0.49%。
隨後,華泰保險另一股東悅達投資(行情600805,診股)(600805.SH)發布公告,以公開掛牌的方式轉讓華泰保險5000萬股股份,不同於國旅貿易的抵債目的,悅達投資轉讓股權,是「根據整體發展戰略安排,有利於提高資產使用效率,回籠資本金」。兩個月後,悅達投資尋到買家,安達百慕達保險公司擬以4.48億元收購悅達投資手中華泰保險股權。
截至目前,銀保監會暫未批覆華泰保險上述股權變更方案。
華泰保險壽險、財險子公司表現穩定,小比例股權轉讓難引波動
股權頻繁變更下,華泰保險運營情況如何,據其最新披露的半年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泰保險共計實現71.74億元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約5%;實現淨利潤5.4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9.92%;資產方面,也有所增加,截止今年6月底,華泰保險淨資產達到140.73億元;此外,華泰保險目前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實現361.49%,整體充足。
保險子公司方面,自2010年披露年報數據以來,華泰財險即持續盈利,今年上半年,實現1.55億元淨利潤;同期,華泰財險實現42.08億元原保費,與上年基本持平;截至年中,華泰財險償付能力整體充足,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22.91%,較上季度下滑23個百分點;淨現金流方面,今年1季度華泰財險淨現金流出4454.58萬元,2季度,現金流情況扭轉,實現2511.48萬元淨現金流入。
華泰人壽上半年共實現29.66億元原保費,同比增加15.41%,同時實現1.73億元淨利潤,較2017年上半年489萬元淨利潤增幅明顯;截至2季度末,華泰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73.88%,處於行業偏低水平;淨現金流方面,華泰人壽保持流入態勢,今年2季度,淨流入1.57億元。
那麼華泰保險股權變更是否會對其運營產生影響?不可否認的是,雖然股權變更頻繁,但涉及股權比例相對較小,對此,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融保險所所長粟芳向藍鯨保險分析稱,「小比例股權交易,對險企而言,相當於資本市場中散戶的交易,影響不大。這部分股東,起初或是從分散投資的角度進行小比例持股,試探性的進入保險市場」。「但對大股東股權變更而言,則會對險企的戰略發展、市場定位產生影響」,粟芳同時提醒道。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看來,股東股權交易可能短期內對險企運營有所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影響是中性的」。
今年9企業擬股權變更事由多樣,股權轉讓、定價掛鈎企業盈利能力
事實上,不僅華泰保險,據藍鯨保險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已有渤海人壽、史帶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利安人壽等9家險企擬進行股權變更,細分來看,各公司股東出讓股權各有原因。
具體來看,企業出於自身戰略調整考量是諸多股東選擇轉讓牌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渤海人壽股東中佰龍置業、上海聖展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即是「基於自身行業發展趨勢及企業內部戰略調整」,選擇將2.31%渤海人壽股權轉讓給許昌三昌;出清手中永安保險股份的凱撒旅遊(行情000796,診股),也曾向藍鯨保險介紹其轉讓股權目的在於想要重新聚焦主業。
對於部分股東為國資的險企而言,國有資產布局調整的背景下,股權轉讓是資源整合、劃分的途徑之一。利安人壽股東紫金投資、鳳凰出版、蘇匯資產即在國有資產的調整要求下,將手中共計11.6%股權轉讓給江蘇國際信託。
此外,還有險企股東因債務抵償需要、回籠資金等資金需求轉讓手中股權,或因以非自有資金出資,被撤銷增資許可,減少持股。
在粟芳看來,企業出讓險企股權,整體可從內外兩個維度分析原因。「內部來看,險企作為金融行業的本質與特性吸引了諸多的資金投入,但基於保險公司往往有4-7年的虧損期,如果資本沒有對虧損期做好準備,當實際情況與預期存在差異,或導致中途現金流不足,資金鍊斷裂,最終選擇轉讓股權。」
「外部原因,則主要基於監管政策的變化」,粟芳進一步分析道,「2016年後,監管趨嚴,屢次強調保險保障,在此前提下,原本靠著高回報投資型產品獲取保費的險企,營收、盈利出現難題,在此背景下,股東或萌生退意」,粟芳進一步分析稱。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宋清輝補充道,此前不乏「裸泳者」進入保險市場,在目前穿透式監管的環境下,逐漸暴露,基於此,違規股權轉讓以及資本撤退不可避免。
除保險公司股權交易的緣由外,交易定價同樣值得關注。藍鯨保險注意到,國旅貿易此次轉讓華泰保險股權的拍賣價格與天源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華泰保險每股7.7元的評估價存在不小差距,與悅達投資轉讓華泰保險股權的約9元/股的價格也大相逕庭;此前進行股權變更的華海財險,時隔一月,兩家股東分別以1元/股、1.5元/股的價格將手中股權轉讓。
保險公司的股權定價由哪些因素決定?多位保險業內專家向藍鯨保險分析稱,險企股權交易定價,主要由供求關係決定。
粟芳向藍鯨保險解析稱,「險企股權定價較為複雜,一方面,基於保險公司負債運營的特性,不同於生產型公司可由所有者權益進行定價,險企定價通常按照內含價值法,考慮險企當下保費收入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監管環境不同,險企處境也有所差異,當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險企盈利能力有限,資本進入或會更加謹慎,價格也會相應調整」,她進一步補充道。宋清輝則總結道,「險企『質地』高低是決定股權價格的決定性因素」。
「只要股權交易合法有效,沒有損害險企資產、其他股東利益,那麼股權價格的釐定,由交易雙方共同商定,沒有問題」,朱俊生分析稱,「但是需要險企及股東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尤其是當同期同一險企出現不同股權交易定價」。
由此看來,保險牌照批籌縮緊,各家險企紛紛調整業務結構的背景下,險企股權交易未來趨勢如何,險企股權價值調整,以及股東股權變化,均值得持續關注。(藍鯨保險 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