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出好水,好水做好酒。永嘉縣內有楠溪江國家級景區,楠溪江水質優良,清甜可口。永嘉雨熱同期,適宜糯米種植。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永嘉燒制出品質優良的白酒。永嘉燒制白酒的歷史已十分悠久,古時農家幾乎都能燒制供自家享用。
清代袁枚有文:「既吃燒酒,以狠為佳。……餘謂燒酒者,人中之光棍,縣中之酷吏也。打擂臺,非光棍不可;除盜賊,非酷吏不可;驅風寒、消積滯,非燒酒不可。」
國人只知道杜康造酒,杜康所造之酒,其實只是黃酒。燒酒,也就是白酒的起源,無可考的歷史,但從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之稱為「火酒」,並列出其功效,可以推斷燒酒在當時已經流行。
燒酒是從黃酒中延伸出來,是隨著技術的提高而產出的蒸餾酒。在溫州永嘉,燒酒又被稱為老酒汗,這是相當形象的稱呼。
據永嘉白酒非遺傳承人朱啟臘介紹,永嘉家釀老酒歷史悠久,唐代有「豐和春」、宋代有「蒙泉」等老酒。永嘉白酒實際來源於老酒(黃酒)。做老酒首先要制粬,入秋以後,採取辣蓼的嫩枝葉,搗碎與米粉搓成丸子,曬乾成為酒粬。又將早稻米炊熟,倒入內室竹簟上,長出黃綠色菌絲後曬乾,稱為黃衣粬。每年冬至後,取優質糯米浸泡炊熟,候涼與黃衣粬拌勻落缸,按比率加入山泉水,數月後黃酒釀成。取新酒液(又稱生頭),入天鍋古法蒸餾,每百斤萃取五六兩蒸餾出來的五色汗汁,稱為老酒汗。永嘉老酒汗清冽醇香,落喉甘爽,有通經活絡之功效。老酒汗是白酒,但有老酒的味道。老酒糟經古法蒸餾出酒精含量較高的部分,稱為糟燒酒,也就是白酒。
永嘉老酒汗,不僅製作技藝採用古法,用具也沿用古法。在蒸餾過程中,取當地柴火燒制,器具以錫器為主,這是朱啟臘從清到民國、從民國到解放後所留下的文物中考據出的。
老酒汗的生產過程中,講究水、酒粬和糧食。朱啟臘有個很到位的比喻,他說,對老酒汗而言,水猶如人體的血液,酒粬相當於骨頭,糧食相當於肌肉。因為老酒汗是液態的,跟水的質量有直接的關係,很講究,他家的老酒汗用的是山泉水,在如今是件奢侈的事情。走進位於永嘉甌窯小鎮的展示廳時,看到院子裡正曬著呈現出綠豆顏色的酒粬,朱啟臘說,他家的酒粬都是自己製作,用最好的米發酵。而他燒制老酒汗所用的糧食,則是晚糯米。在他看來,釀酒的技藝要用心,每一個細節都要把握好,但在技藝之上,「德」字是首要的,所以,每一種材料都要用最好的。
朱家是永嘉楠溪江花坦村的釀酒世家,當年朱彝尊避難到此,就作有《花坦望雁蕩山歌》和《題廊下村主人壁》詩,「珍重主人投轄飲,幾回把酒意茫然。」朱彝尊所喝的就是朱家的家釀。
世代傳承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德行。朱啟臘不藏私,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的經驗:在蒸餾的過程中,火候的把握憑的是自己的經驗;老酒汗講究的是貯藏,要放在陶製的壇缸裡,貯存5年以上,有條件可以進行窖藏,放在陰涼的山洞裡,出來的酒口感會更好;還有打酒時,以平潮為最佳時機,這是老祖宗的規矩,千百年來的傳承;白酒蒸餾出來,要去頭掐尾,頭酒和尾酒都含有異味和不良元素。
因為出生於釀酒世家,兒時耳濡目染,雖然年輕時出來闖蕩過,最終還是選擇回來傳承家族事業。老酒汗裡蘊含的酒文化,源遠流長,比酒還要醉人。
文/周紅
攝影/北大方攝製組
本欄目由本報和鹿城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合辦
溫州非遺小吃系列
溫州魚丸 / 溫州魚餅 / 高梁肉 / 膠凍 / 麥麥酒 / 糖塑 / 梅頭蝦蟣 / 茶山黃葉早茶 / 九蒸九曬薑汁膏 / 番薯粉 / 海島伴手禮 / 海蜇加工技術 / 茯苓糕 / 瑞安傳統製糖技藝 / 五香乾 / 橋墩月餅 / 醬油 / 順溪黃年糕 / 錢倉糕點 / 餛飩 / 醋 / 肉燕
★版權聲明:本文為《溫州新壹周》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