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不惑,人生如何能夠不惑?

2020-12-13 星語情談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說不清楚,難有人真正活的明白通透。特別是現代社會,誘惑太多,容易使人迷失。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我們沒有聖人的境界,但對於人生也一定要多一些思考,活的明白,才不枉這一生。

但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尋找人生的真諦,不外乎兩種方法。一種是向內尋找,心外無物,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中,前提是能夠看到本心。第二種就是向外探求,一方面感悟天地自然,另一方面了解書本中別人的看法。

從書本中感悟人生,是要加以甄別的。現代很多書都太過功利,很多人都喜歡看各種成功學,勵志學。這樣對感悟人生並沒有多少幫助,純粹的人生學問最好還是要學國學。

古人對於天地人的感悟,是遠超我們想像的。人自己的內心應該如何保持和諧,人與人之間如何保持和諧,人與自然又是怎樣和諧,國學當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如果能夠從國學中學到這樣天人合一的和諧,那麼人生不止通透,更是圓滿。

國學當中有哪些人生感悟呢,我們不妨慢慢探尋。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講道法自然。這樣的人生順其自然,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莊周夢蝶,蝶夢莊周,這是一種夢幻的人生,精神遠遠超脫現實的境界。

孟子養浩然之氣,是一種浩蕩的人生,坦坦蕩蕩,無愧於心,無愧於行。

而我們從國學中看到這些人,感佩其人生精彩,卻不必學著,生套在自己身上。那是不必要的,也是無益的。

任何人要你信仰他,並且要你依照他的人生規劃你自己的人生,都對你是極大的障礙,這種障礙是需要努力突破的。

國學給我們種種的範例樣板,不是要我們遵照學習,而是提供很多經驗。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從外在汲取了足夠的經驗,再向內在拷問內心。知道了這樣內外結合的方式方法,人生並不是多麼難以把握的。

國學是一方廣闊的天地,是先賢留給我們無比寶貴的財富。在探索宇宙人生真諦的過程中,借鑑國學的思維與理論,在傳統文化中繼承和創新,我們璀璨的文明才更加恆久耀眼。

相關焦點

  • 孔子四十不惑的人生境界
    孔子說他四十不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可不要理解為孔子到了40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懂了,什麼知識都難不倒他了,顯然不是這樣。那如何理解呢?孔子不惑之處,不在於他的知識比我們多,而在於他比我們具備了更強的人生智慧。一個人的境界、一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的高度不是看他的知識面有多大,而是取決於他的判斷能力有多強,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說,知識不在於他有多大的寬度,而在於他能夠達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夠深入的深度。
  • 男人四十不惑
    男人四十,得失不惑。由於個人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所以於我們,一切可視的、可聽的、可觸的、可吸用的、可支配的都是有限的、即時的,都是必須選擇的、更新的,沒有人能無所不獲,沒有人能永恆持有。    男人四十,尊卑不惑。人一出生都會貼上角色的標籤,但不等於確定人格的等級。身份與權位不是浮雲,只是面具,戴上它完全是遊戲規則的要求,遊戲散場要記得摘下面具照照鏡子,看清自己本來的面貌,然後清楚自己不比任何人低,也不比任何人高。無須向每個俯視你的人報以仰視,但應當對每個向你行禮的人給予回禮。    男人四十,善惡不惑。世間有了人才有了規則,有了規則才有了界線。
  • 四十不惑 不惑的我們
    四十不惑《不惑》全文每段歲月都有它的意義每串足跡 都是歷史站在時間的埡口無數次追根尋底想弄清每一件事想看透每一個人可日子過著過著才發現答案早就藏在了時光裡子曰:四十而不惑不再糾結於人來人往成敗得失不再侷促於塵世喧囂輕重緩急不惑之年有人把平凡做到極致有人把小家精心編織有人倔強地不懼挑戰有人大膽地走出舒適去看一看外面世界去尋一尋那個遠方
  • 四十而不惑?你真的不惑了麼?
    「四十而不惑」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三十歲,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做事合於禮,事事能夠考慮周,身體狀況也最好;到了四十歲,不再為外物所迷惑;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 四十不惑的「惑」到底如何理解?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做到不惑1
    開篇之時,談的就是「不惑」之「惑"(可點擊最左下角「閱讀原文」),言下之意是年過不惑,自以為閱歷之增加,應當少了困惑。但事實上困惑依然存在,無法象孔子那樣做到「不惑」,最多也只能少惑,唯一明白些的事情是四十之後,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留點言。做些自己願意喜歡做的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古人曾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個「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麼?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後的十年中的因為自己的立論、理想和現實不斷衝突產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積月累的努力量變之下,終於發生了質變。 否定了而立時期的自己,並且發現學習的過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斷地否定自己。正所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時間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確的遠景描繪在自身知識不斷積累和突破中都會成為錯誤的過去。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40歲的時候,有了事業或者有了事業的方向,事業上不惑了;知道了家的重要性,知道了誰是你最親近的人,感情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人生知己真朋友什麼是奸詐陰險惡小人,交友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誘惑,在誘惑面前不惑了;明白了人生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價值觀面前不惑了;教育上寵溺為害,嚴格為慈,教善和防小人並重,教育小孩上不惑了…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面對這些人生的困惑,我們怎麼會不感到迷茫困惑呢?而孔子教導我們讓我們四十歲就要不迷惑,這個不迷惑是指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生活還是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立事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到四十歲就不惑,特別是能選擇好自己的職業或者事業,何其難也!
  • 為什麼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不惑什麼呢?如果活到八十,人生已經過了一半了。如果活到六十,人生只剩下三分之一了。活到四十,按正常的人生路徑,已經結婚生子,經歷過親友的生老病死。人一生的經歷,到四十時,基本都經歷過。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所以,人到四十也就不惑了。到四十了,我明白了什麼?大道至簡。很多大家都知道的,簡單的道理,就是大道理。
  • 四十不惑與男人四十一枝花
    堂姑囑咐溫嶠給女兒尋門親事,溫嶠私下已有自己娶她的意思(按照我們川渝兩地的話說就是早就對這位遠房堂妹「起了打貓心腸」),就回答道:「好女婿實在難找,像我這樣的如何?」堂姑說:「戰亂中得以生存,就足以告慰我的後半生了,哪裡敢奢望你這樣的人呢?」
  •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追最新電視劇!品新的人生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 我們常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話是孔子對自己治學生涯的概括,這句話的前後還有別的話。聖人尚且四十不惑,凡夫俗子又怎在20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呢?最近一部名為《二十不惑》的電視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 人生,活到四十歲之後,要不惑不慌
    孔夫子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各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人們說年齡階段,也沿用了聖人的說法。三十歲就叫做而立,四十就是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多歲就是耳順。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人生的歷練會讓我們沉澱下來。人生所經歷的坎坷會為我們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不惑之年,應以真誠初心為本,以人情練達為方。做到知世故而不圓滑。明白了這些道理人生才會順利。明白了社會就明白了生存之法。其次不惑之年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中堅力量,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
  • 四十不惑(圖)
    文/厚甫    四十歲生日當天早晨,最早發來信息的是安。緊接著就是好友們的祝福簡訊,一個連著一個。  中午翠花邀去下館子,吃湘菜,山丘同去。翠花特意帶了定製的水果蛋糕,但不讓打開,囑咐:晚上給孩子吃。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深層含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大成殿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求學問,三十歲時能夠自立於世,四十歲時明白許多道理,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
  • 四十不惑?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可在這個壓力山大,而又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中,四十餘歲的自己卻是充滿著茫然和不知所措,一點也沒有體會到,這個所謂的不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感覺。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重啟
    電視劇市場沉寂良久,最近討論度高的莫過於《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盜墓筆記之重啟》。《二十不惑》講述的是一個大學寢室裡面,四個女孩子畢業實習的故事,圍繞著職場拼搏,談情說愛展開講述。《三十而已》講述了三個女性,在面對三十這道坎的時候,展現出來的人生態度和遭遇的困境。這部劇很真實,如果說一個人二十不惑,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那麼到了三十,他可能會覺得累,或因為生活,或因為婚姻,再或者事業。這部劇裡面的配角顧佳,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反應。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
  • 四十而不惑之解析
    讀過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的朋友對裡面的內容應該記憶猶新,我們一起先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單從字面上去解釋相信大家都能夠理解,孔子對學生講完這段話以後肯定還有自己的解讀,只是《論語》沒有去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