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不想讓異性靠近自己是怎麼回事?
不想讓異性靠近自己,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具體的癥結和原因不同。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 還沒有遇到真正屬意的異性。
例如,男性在視覺方面敏感,但是女性在嗅覺方面更敏感。
對於女性來說,面對自己心儀的異性,她也一定喜歡他身上的味道。
布朗大學的學者曾經發起過相關的調查問卷,結果發現女性在選擇戀人時,最看重的是她聞到的味道。
但是對於自己不喜歡的異性,別說身體接觸,近距離相處時對方的體味,就讓她敬而遠之了。
接觸過一位女性,她對嗅覺的敏感尤其突出,對一般人感覺不出的味道她也會有感受。她說有些異性身上的體味讓她產生很強的排斥心理,比如開會時坐在他附近,就讓她很難忍受。但是對於愛人的體味,即使是汗味,她也覺得是香的,自然就願意和愛人有身體上的接觸了。
所謂浪漫的愛情,也許只是「臭味相投」!雖然這是一種調侃的說法,但是,等自己遇到了和自己「臭味相投」的那個人,也許就不由自主地願意靠近了。
2. 自己的心防太重,無法向異性打開心門。
心理距離暗示身體距離。
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曾經被異性傷害過。也許具體的事件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潛意識內的自我防禦機制還在起作用。
在同異性的相處中,無法敞開心扉,保持著較遠的心理距離。外在體現的,就是和異性保持著較遠的身體距離,不想讓異性靠近自己。
3. 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內心深處對親密關係有恐懼。
可能父母的婚姻是不和諧的,特別生命的早期階段,是在父母的爭吵甚至家庭戰爭中度過的。所以,在心中留下了「親密關係是讓人痛苦的」這種印記。
也可能是在生命的早期階段,主要扶養人是缺乏愛意、耐心的,所以和主要撫養人形成了迴避型依戀關係。
這種與人相處的關係模式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雖然曾經的孩童,現已長大成人,但是心理上對人的不信任並沒有改變。逃避退縮成為了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武器」。
總而言之,心理過程的形成非常複雜,而且由於先天個性的不同,又存在個體差異。比如,同樣在父母爭吵的氛圍中長大,有的對親密關係心懷恐懼,有的卻是早早地進入了親密關係中。
多多自我覺察,看到自己無法與異性靠近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自我改進。
如有必要,還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本文由曼熳共讀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