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睡千年的越窯青瓷:黑石沉船裡驚現大唐佛光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由中國到印度的海上航線形成很早,最早的記載是法顯在公元414年乘商船經過印尼的爪哇到印度取經。到七、八世紀,佛教徒經印尼航向印度朝聖取經更加頻繁,當時的爪哇及蘇門答臘也成為佛教徒中途休整的活動中心。義淨法師在671年12月從中國到達蘇門答臘南部的室利佛逝,並花了6個月的時間在此攻讀梵文,室利佛逝的統治者派船送他到印度收集、譯讀佛經,前後15年光景。686年,義淨返回室利佛逝,並在那兒住了五六年才回國。當時室利佛逝王國的首都叫舊港,位於穆希河邊,是當地政治和商業貿易中心,也是當時重要的佛教精神據點和研究中心。「室利佛逝」在梵文中是光榮勝利的意思。室利佛逝王朝在7世紀崛起。到了14世紀逐漸衰微。隨後迎來了滿者伯夷王朝,開始伊斯蘭化,除了保持印度教信仰的峇里島以外,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都被納入伊斯蘭教的範圍之內。

印尼爪哇井裡汶沉船出浮雕碗水蓮葉(圖片來源:《收藏》雜誌) 

海上絲綢之路

唐代貞元年間,中國對外交通中最重要的一條航線從廣州出發,沿著中南半島東海岸南航,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南端,再沿著印度西海岸航行,到達波斯灣,進入荷姆茲海峽,溯底格裡斯河,到達大食帝國首都巴格達。如果從烏剌國沿波斯灣西海岸航行,出荷姆茲海峽後,可以進入阿爾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

唐初,佛教故鄉印度對中國信徒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僧人搭乘商船西行朝聖者眾多。商船一般從廣州、交州直航南海,經過室利佛逝、柯陵、末羅瑜等國,再進入印度洋,直抵印度。而來自阿拉伯及波斯灣諸國的商船也是這樣,由印度洋經過印尼的室利佛逝駛往廣州進行商貿活動。因此,海上絲路幾乎是以室利佛逝,即今蘇門答臘的巨港為交接站,這裡成了貿易、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佛教傳播的中心。因而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他所撰《嶺外代答》裡說:「三佛齊國(室利佛逝)在南海之中,儲蓄水道之要衝也。東自闍婆(爪哇)諸國,西自大食(阿拉伯),故臨諸國,無不由其境而入中國。」

唐宋元以來,陶瓷是中國大宗出口產品,當時邢窯、定窯、長沙及越窯等產品都非常出名,大批青瓷和白瓷通過廣州等口岸銷往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地區。

南宋中後期,泉州對外發展的勢頭趕上並逐漸超過了廣州。元朝末年,泉州發生十年外族叛亂,百業凋疲,海上貿易停頓,泉舶從此不再出海,中介商、波斯人、阿拉伯人也不再來,泉州港就此沒落,代之而興的是漳州的月港。

月港即今福建省龍海縣的海澄,居民一向依海為生,以舟為田,從事南海貿易。雖然明太祖實施海禁,但由於月港地處邊隅,朝廷鞭長莫及,在成化、弘治之際,海外貿易已相當繁榮。中國商船繼續湧向爪哇西部的下港進行貿易,龍牙門(今凌牙群島)更成為中國和南海之南、蘇門答臘島東部、爪哇諸島嶼之間海上航路的樞紐。

《東西洋考》記載,商船從月港出洋,南航經廣東南澳島、交趾洋、新州港、赤九山、崑崙山、東西竺再取長腰嶼(今廖內民丹島),經龍雅大山(凌牙島)、彭加山抵詹卑及舊港(即室利佛逝),然後借季候風穿越馬六甲海峽駛往印度及中東諸國。

其實,自中國與中東諸國通過海運進行貿易以來,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不論從揚州、廣州、泉州還是月港,基本上是配合了季候風的方向,遵循這條航線經印尼往中東而去。

唐黑石號沉船出水瓷碗(圖片來源:《收藏》雜誌)

唐代黑石號沉船中的越窯青瓷

1998年,在印尼蘇門答臘南端的彭加山島附近名為勿裡洞島周圍的海域,有一群印尼漁夫潛水採集海參,無意中踩到一堆瓷碗。從此在這片原本平淡寧靜的海床上掀起一股探海熱潮。

印尼政府當時委託德國一家探海公司進行勘查與發掘,找到一條深陷海泥、保留得很好的沉船,從船上起獲一批湖南長沙窯瓷器、邢窯白瓷、白釉綠彩瓷及數百件越窯青瓷。其中長沙窯褐釉碗上最早的署款是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正是唐敬宗李湛在位時期的丙午年間燒造。根據考古研究,這是一條來自阿拉伯的商船,其龍骨長15.3米,船身約20~22米長,而船身的木板結構全用椰殼纖維縫合,其工藝技術是典型的中東方式。

從沉船的地點看,這隻商船可能是由廣州出航,經海南島、越南、勿裡洞兜了一圈抵達蘇門答臘的舊港即當時室利佛逝的國都,再北上馬六甲海峽,往印度及中東而去,卻不幸在勿裡洞海灣觸礁沉沒。

沉船上的中國瓷器,當時是要運送至中東伊斯蘭諸國。為了迎合中東國家廣大伊斯蘭教徒的需要,5萬多件長沙窯瓷器上的紋飾帶著伊斯蘭教的風格,有些書有阿拉伯經文,有些繪有中東風格的人物圖像、植物及抽象幾何圖形。但也有許多紋飾與佛教典故息息相關。特別是越窯青瓷的瓷碗、水注、酒壺、燻爐等器物,更是帶有濃濃的佛教色彩,說明這艘船中途也在印尼的室利佛逝及中爪哇一帶進行貿易,為當時佛教盛行的舊港提供了不少與佛教有關的商品。

越窯青瓷的佛教色彩

在印尼出水的這一批越窯青瓷,有很多是類似陝西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這些瓷器都是手工精細,燒造良好的越瓷,不但釉色溫潤,更顯現出那種「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碧玉光澤。

船上有許多雕花鏤空的燻爐,造型精美。這些燻爐是禪宗佛教僧侶在誦經念佛時使用的一種供具,應是流行大乘佛教的室利佛逝子民們爭相擁有的器物。

一件修長的橢圓形雙魚罐,上雕一對鯉魚,也蘊涵佛教色彩。其他的盤、碗、碟、蓋、盒等都仔細刻繪帶佛教象徵意義的荷花。即使在幾個少見的四系壺的壺身,也雕刻了精細的荷花紋飾。

唐代飲茶風氣盛行,這個船上也找到不少注壺,這些注壺及許多深底碗都是茶具。在唐時,茶葉並不經過烘焙發酵的過程,而是碾成茶粉,與熱水攪和入碗而飲。

有兩件特大號的海棠碗(高10.5釐米,一件直徑33.0釐米,另一件直徑22.3釐米)及唾壺(高20.9釐米,直徑30.7釐米)特別引人注目,也許是為迎合室利佛逝的印尼人喜歡用大型器具進食而制。

唐寶曆二年(826年)七月十六日銘文(圖片來源:《收藏雜誌》)

印尼爪哇井裡汶沉船的越窯青瓷

2004年2月,一支比利時海底勘測團隊在印尼爪哇井裡汶島海域,發現了一條五代時期的沉船,沉船深埋海底,離水面有52~57米之深,使得挖掘工作困難重重。大批潛水員經過22000次潛水作業,直到2005年10月才把沉睡在水底1000多年的中國陶瓷、金銀器、玻璃器及寶石等帶上水面。我有幸受邀前往參與鑑定工作。

這條沉船的龍骨長24米,船身長30米,寬12米。從船的遺骸造型,可以看出這是一條8世紀在印尼海域間穿行的貿易船,船身配有兩個狹長的帆,是在印尼島嶼之間遊弋的接駁船。它從大型海船上運送貨品,進行物物交換的生意。沉船裡除了有幾百件定窯白瓷,還起獲了超過10萬件越窯青瓷器,其中有9萬多件碗碟、200多件執壺及不少形制多樣的器皿,如水盂、套盒、燻爐等。

我們在這大量的越窯青瓷器物裡發現了一個周身凸雕蓮瓣的大碗,底足上刻了「戊辰徐記造」的字樣。這戊辰年就是公元968年,正處於五代末期吳越國錢氏王朝時期。錢氏王朝燒造瓷器以進奉宋皇室,以求吳越國能免被徵討而繼續生存。

井裡汶沉船中越窯青瓷的紋飾

井裡汶沉船中的越窯青瓷,不管是碗盤、蓋盒、水盂、執壺、四系罐或盞託,紋飾變化多端,都洋溢著濃鬱的佛教風格。

紋飾中浮雕蓮瓣紋佔了不少,而且刻工玲瓏,曲凸有致。其他如以細線描刻雙雁、雙蟬、雙鸚鵡、龍紋及荷花的紋飾也為數不少,都是寺院裡常見的紋飾。有一個大盤,遍體布滿蓮葉的紋脈,正中站著一隻烏龜,正是文獻中所說「龜千歲,遊於蓮葉之上焉」,是祝人長壽的含義。其中有幾件罕見的越窯器介紹如下:

鹿形蓋盒。在打撈工作完後的最後一天,我們意外地撈起了一個很精緻的鹿形蓋盒,真是如獲至寶。這件器物雖小(約8釐米長,5釐米高),但做工細巧,盒子形狀如一隻伏臥的鹿。盒蓋為鹿身造型,鹿彎首修舔毫毛,一支鹿角尚完好。而盒身則是鹿的下半身,鹿腿交叉相疊,明晰可辨。這樣的鹿形蓋盒在越窯瓷器中系首見。我認為這可能出自《鹿王本生》裡九色鹿的傳說,說是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而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摩羯塑件。是一個巨型摩羯魚塑件,尾巴後翹,魚頭仰天,形象生動。長14釐米,高約34釐米,看似作油燈之用。魚鱗及鰭紋凹凸嶙峋,魚頭結構從眼到腮都交代清楚,絕不含糊。摩羯魚的形象源自印度教,後成為佛教中的經典動物,以摩羯大魚來比喻菩薩,寓意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寂成佛終不放舍。摩羯魚也是水神,常在海裡遊逡,拯救將沉之船。

蘇門答臘巨港(室利佛逝舊都所在地)的穆希河出水的摩羯燈(圖片來源:《收藏》雜誌)

我們在印尼國家博物館看到同樣的一個五代越窯摩羯燈,而遠在荷蘭利瓦登市的畢臨色夫博物館也展示有同樣的摩羯燈。原來印尼曾經被荷蘭統治了300年,直到20世紀中期才擺脫荷蘭的統治,所以荷蘭博物館的許多藏品都來自印尼。

不久前,我們在蘇門答臘巨港,也就是室利佛逝舊都所在地看見了幾件在穆希河裡出水的摩羯魚油燈,證明當時作為佛教象徵的摩羯魚在此地頗受崇佛民眾供奉。在中爪哇,世界奇蹟之一的佛教聖地婆羅浮屠的七層樓的寺院,每層梯階都雕有摩羯的石像,取其神聖之意。

八角大執壺。高20釐米,完整無損,長流彎柄。引人注目的是在壺身的8個折面上,精巧地雕刻有八仙人物,雲氣嫋繞,蠻有趣味。八仙故事的產生起於唐宋而完成於元時,老百姓參拜八仙藉以求仙賜福,避禍安身。與室利佛逝民眾求佛保護的願望相一致。

筆者曾受新加坡聖淘沙集團之邀,幫助鑑定黑石號沉船打撈的唐代長沙窯、越窯青瓷等。得知黑石號沉船是一隻阿拉伯製造的船,即斷定這是來自中東的商人到中國揚州等地購貨的船隻。因為許多瓷器的紋飾都是伊斯蘭教的風格,甚至3件完整的青花瓷也繪上椰棗紋和菱形框子的伊斯蘭教紋飾。

當時我最感奇怪的是,許多長沙窯瓷器以及幾乎所有的越窯青瓷都繪有佛教紋飾及字樣。後來才明白,在商言商,阿拉伯人認定這艘商船會順著風勢航行到印尼的室利佛逝,打算將這些繪有佛教紋飾的器物在那兒出售,換取香料及其他產品。

2004年在中爪哇井裡汶出水的10世紀沉船,被鑑定是航行於印尼諸島的接駁船。船上裝載的大量越窯青瓷是為供應給室利佛逝及中爪哇的民眾使用。後來我們在婆羅浮屠的佛塔石雕中也看到許多這樣的印尼船的圖像,船上坐有人,還捧著這些中國瓷器。可見越窯青瓷與室利佛逝等國的佛教淵源有多麼深厚。而越窯青瓷直到如今還相繼在室利佛逝的舊都穆希河裡不斷被發現,更反映了越窯1000多年來的歷史輝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重讀「黑石號」(上):沉船何來,亮點何在
    「黑石號」的發現及相關情況1998 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勿裡洞島以北 4 海裡處 , 一名在海底採集海參的爪哇漁民不經意間踩到了一些埋在泥沙中的陶瓷罐、碗等物品,其中一個器身長滿海藻和珊瑚的陶罐被撈出水面。消息傳出,一艘震動世界的海底沉船就此被發現。
  •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在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黑石號出水珍品展」進入尾聲之際,上博近日推出了「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特邀四位一流考古文博學者與兩位連線特邀嘉賓,從黑石號的發現到整理現場等多方位對「黑石號」進行了探討。
  • 傳承青瓷文化 越窯新顏迎新展在上虞開展
    圖集12月30日,「堅守與創新」——越窯新顏迎新展在紹興市上虞區羅步臻藝術館開展。展品作者、紹興市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工作人員韓向東說,「我希望可以把越窯青瓷的技藝可以傳遞給現在年輕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在傳統手工藝中找到樂趣,堅持把青瓷做下去,我也會繼續堅持做青瓷。」 據悉,本次展覽展出作品39組共計73件,展出的作品既有越窯青瓷的傳統氣質,又融合了當代元素,拓展越窯青瓷的審美情趣。
  • 越青堂走進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
    會議中,中國陶瓷考古專家任世龍、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少華等對中國陶瓷考古學、陶瓷文化、上虞越窯青瓷作了權威性的發言。(圖為第四屆「CHINA·中國」(上虞)陶瓷藝術設計大展暨青瓷之源—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現場照片)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越窯青瓷更是瓷中的貴族,被稱為是母親瓷。
  • 精品推薦:越窯編鐘
    精品推薦:越窯古瓷編鐘Recommendedproducts:YueKilnancientporcelainchimes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相傳有一種宛若天籟的音樂是由一件件珍貴的越窯青瓷樂器演奏而成:越窯編鐘、青瓷腰鼓、青瓷鳥哨、青瓷鈴、青瓷壎、青瓷甌……
  • 嶽州窯:曾是與越窯齊名的全國青瓷中心,主打產品是泡菜罈
    這裡的殘片除了青瓷還有硬陶,不過,青瓷殘片的種類明顯多於硬陶。難道陶和瓷在青竹寺窯爐裡是混燒的?楊寧波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因為這時的青竹寺窯正處在印紋硬陶與青瓷混燒向專燒青瓷過渡的階段。而漢晉時期的龍窯一般前端的火膛燒火,窯床大概在15米以內,越往後窯溫越低。若是混燒,燒制青瓷比陶的溫度要高,青瓷一般更靠近前端,硬陶則更靠近窯尾部。
  • 從海底打撈出的銅官窯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原標題:從海底打撈出的銅官窯  1998年印度尼西亞的勿裡洞島海域,一艘沉沒多年的船舶被打撈出水。令人訝異的是從這艘沉船出水的67000件貨物裡,竟然有56000件瓷器。從刻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826年)的瓷碗題記推斷,沉船為公元9世紀上半葉。幾經專家學者鑑定,終於確認這是1200年前的阿拉伯帆船「黑石號」,滿載中國唐朝貨物。  中國唐朝,活生生溼漉漉展示面前。56000件瓷器均來自中國長沙窯。  一件件精美如新的唐代瓷器沉睡海底,歷經千年輪迴,終於掀起歷史帷幔,走出藏嬌龍宮,露出美麗容顏。長沙窯瓷器,浮出水面新生了。
  • 瘋狂盜掘上百枚唐宋越窯青瓷碎片,當場被抓
    浙江省慈谿的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園裡每一片殘留的碎瓷,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近日,一名「摸金校尉」偷偷潛入慈谿上林湖越窯遺址重點保護區域,盜掘了128片青瓷碎片。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8月4日下午1:40分左右,慈谿市公安局橋頭派出所突然接到報警:上林湖越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人盜挖瓷片,文保員在巡山時將其當場抓獲。
  • 海南周刊丨古沉船拼湊中國的「大航海時代」:南溟奇甸 華光重現
    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溼浸浸的枯株朽木沉睡在海底,無盡地熬煮著時間,對乘風破浪的往日緘默不語。那個枯木消逝前的春天裡,它們也曾在拼湊搭接後,滿載貨物,浩浩蕩蕩地航行在海上絲綢之路上,讓對外貿易的天塹也變通途。  一位歷史學者曾以「失憶的海洋」來感嘆中國藍色往事的追溯之難,史料的破碎斷裂讓這段歷史如碎片一般散落四方。
  • 關於開展第二屆全國越窯青瓷研發暨陶瓷創意大獎賽活動的通告
    為弘揚越窯青瓷文化,加快瓷源文化小鎮建設,推動青瓷產業和人才培育,提升上虞越窯青瓷在世界陶瓷藝術界的影響力。經研究,決定開展第二屆全國越窯青瓷研發暨陶瓷創意大獎賽活動。>  承辦單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紹興市上虞區文化廣電旅遊局  執行單位:紹興市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  紹興市上虞區文化館(非遺中心)  三、活動時間  (一)2020年12月10日—12月31日為參賽報名期  (二)2021年1月
  • 焰紅石渚的世界工廠——看長沙窯彩瓷中的五色大唐
    穿越千年歲月,我們似乎看到了窯工們用黝黑彎曲的手題詩作畫、塗色上釉,聞到了阿拉伯商船伴著海風帶來的鹹濕味道,聽到了石渚草市裡各種方言交織的交易吆喝聲…… 那是泱泱大唐的一角縮影,那是屬於長沙窯彩瓷的燦爛時光。
  • 依託地域文化 開展特色教育——上浦鎮小《越窯青瓷欣賞與製作...
    日前,上虞區教體局公布的2020年全區義務教育精品課程名單中,上浦鎮中心小學的《越窯青瓷欣賞與製作
  • 漁民發現海底古沉船,撈出文物價值100億,韓國:都是我們的了
    一年後弟弟來到家中做客,看到哥哥所說的海上撈出的文物後,認為這件文物很可能是古代時期與商船一起沉沒海底的文物,應該要上報文物局才對。經過專家檢測發現,這件瓷器竟然是珍貴的宋元青瓷,在市場上的價值非常高。崔享根得知文物的價值後也嚇了一跳,連忙將自己所知的都告知專家。而兄弟二人也因為主動上交文物,提供重要信息,獲得了文物局100萬人民幣的獎勵。
  • 我縣岔路越窯遺址出土的北宋茶具
    秘色瓷是越窯瓷器中的珍品,一直作為皇室的專用品,「為貢奉之物,臣庶不得用」。越州窯,簡稱越窯,是我國古代名窯之一,自東漢始燒,盛於唐,衰於宋。越窯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上虞、紹興、諸暨、餘姚、慈谿、鎮海、鄞州(鄞縣)、奉化、臨海、黃巖等地。1998年11月,同三(今稱沈海)高速公路寧海六標段的施工打開了岔路虎頭山一帶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幾處北宋越窯遺址,經考古發掘,證實了寧海也是越窯青瓷產區之一。
  • 1998年,「黑石號」撈出67000多件瓷器,卻意外破解了青花瓷起源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是宋朝,確實宋朝的瓷器非常的牛叉,那麼大家對唐朝瓷器的印象或許是因為唐三彩,唐三彩的確是大唐瓷器的特有製作,但是青花瓷到底是起源於哪裡? 而其中有一個「黑石號」,大家知道嗎?
  • 博採眾長古老青瓷獲新生
    走進顧少波的工作室——顧氏越窯青瓷研究所,與古樸厚重的古瓷片陳列區「平分秋水」的是精緻實用的越窯青瓷文創產品。「如果非要和越窯青瓷扯上點關係,那麼就是我的家鄉上虞是它的發源地。」顧少波告訴記者,兒時,他經常能撿到一些碎瓷片,但那時並不覺得稀奇,最多是用來打水漂玩。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促使顧少波放棄都市生活、一頭扎進泥巴裡的也是一片碎瓷片。2010年回家探親時,顧少波意外在從事青瓷製作的舅舅處看到了一枚古瓷片。「當時我就被上面精美的花紋吸引了。」
  • 聽西關收藏家品瓷:越窯秘色瓷與柴窯的淵源
    黃金源說,要研究柴窯,首先就得先談談越窯。越窯是從漢代開始生產,一直延續到北宋,經歷了千年之久,是我國陶瓷史上的擎天一柱。中國陶瓷史上有很多帝王與文人墨客都讚美過越窯,在北宋朝以前,它一直獨領風騷。至晚唐,已有在吳越之地,上林湖設立官窯,因此有了「陶成先得貢吾君」等詞句。在五代十國的六十年間,吳越國王在上林湖建立官窯(上林湖即現浙江省東部姚江流域慈谿縣鳴鶴場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