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潘李鋒團隊在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2-18 CBG資訊

BeanMaskTM口罩現貨發售,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購買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Decoding three distinct states of the Syntaxin17 SNARE motif inmediating autophagosome-lysosome fusion」的研究論文(DOI: 10.1073/pnas.2006997117)。該項工作對自噬SNARE蛋白Syntaxin17及其與ATG8家族蛋白、SNAP29和VAMP8的相互作用做了詳盡的生化和結構表徵,揭示了Syntaxin17在介導自噬體和溶酶體融合過程中三種不同的狀態(圖1),為進一步理解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提供了堅實的結構基礎。潘李鋒課題組的博士生李穎為本文的第一作者。

 

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內一種高度保守的溶酶體依賴的分解代謝過程。該過程的功能紊亂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在自噬過程後期,具有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與單層膜結構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溶酶體內水解酶將自噬體內膜及其包裹的物質降解成小分子以供細胞循環利用。目前為止,許多蛋白被認為參與到自噬體-溶酶體融合這一過程,包括SNARE蛋白、ATG8家族蛋白、繫繩因子HOPS複合物以及ATG14蛋白等。其中,Syntaxin17蛋白作為一個關鍵的自噬相關的SNARE蛋白,可以結合ATG8家族蛋白、以及另兩個SNARE蛋白SNAP29和VAMP8蛋白促進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過程,但是這些蛋白相互協作實現融合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圖1. Syntaxin17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PNAS)

 

為了探究這一重要問題,其團隊成員綜合運用核磁共振技術、等溫滴定量熱技術、快速蛋白液相色譜、圓二色譜和分析型超速離心等多種生化表徵手段,首次發現Syntaxin17的SNARE模序可以結合自身的Habc結構域,單獨存在的Syntaxin17處於一種自抑制的「閉合」狀態。同時,該團隊還首次揭示了Syntaxin17的SNARE區域中只含有一個LIR模序,其可以選擇性地結合ATG8家族蛋白中的GABARAP亞家族成員,並且成功解析了Syntaxin17 LIR/GABARAP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的複合物結構不僅揭示了Syntaxin17結合GABARAP的分子機制,而且進一步強調了LIR模序中核心序列後的羧基端擴展區域對選擇性結合ATG8家族蛋白的重要性。此外,他們也對介導自噬體-溶酶體融合的Syntaxin17/SNAP29/VAMP8 SNARE複合物做了詳細的生化表徵,並解析了其晶體結構。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以及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免責聲明:部分資料來源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信息及分享,並不意味贊同其觀點或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郵箱:editor@chembeango.com

安全復工 安心生活
BeanMaskTM口罩現貨發售,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在自噬過程中,Myosin VI可以通過結合內吞體相關蛋白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並促進自噬體的成熟。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機制研究,Myosin VI如何精準地識別Tom1,兩者的結合模式又是怎樣?Myosin VI是怎樣通過與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從而促進自噬體和內吞體的融合?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和俞立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WHAMM蛋白介導自噬溶酶體表面分枝狀微絲骨架形成啟動自噬溶酶體管化細胞自噬是一個保守的依賴溶酶體的降解途徑。哺乳動物細胞在營養匱乏等條件下形成自噬體,自噬體再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自噬溶酶體並對其底物進行降解。這一過程會迅速消耗細胞內的溶酶體。為了維持細胞內溶酶體的穩態,自噬溶酶體會發生管化,回收並生成新的溶酶體。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溶酶體再生。
  • 人副流感病毒誘導細胞自噬機制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解析和探討人副流感病毒誘導自噬的類型和作用機制,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陳明周課題組經過大量的病毒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人副流感病毒誘導了線粒體自噬,病毒的基質蛋白作為一個受體誘導了宿主細胞內不依賴於Parkin-PINK1途徑的線粒體自噬的發生。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團隊樸海龍研究員與廈門大學林聖彩教授及英國鄧迪大學Grahame
  • 科學家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 Beclin1 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封面文章】:氯化錦葵色素-3-O-阿拉伯糖苷(M3A)通過刺激AMPK介導的自噬改善氨基甲酸乙酯誘導的氧化損傷
    自噬是由細胞內應激和細胞毒性損傷刺激的分解代謝過程,可減輕細胞損傷並增強增殖,而能量傳感器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可通過刺激自噬體形成過程促進自噬。藍莓因其豐富的花青素苷而被作為「超級水果」推廣。花青素存在於各種彩色水果和蔬菜中,由於其抗氧化活性對肥胖、糖尿病和炎症都具有健康益處。據報導花青素能激活AMPK,導致隨後自噬通量的增強。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
  • 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細胞自噬
    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細胞自噬原題(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20.(9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損壞的蛋白或細胞器被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泡包裹後,送入溶酶體進行降解稱為細胞自噬,這是細胞內物質進行周轉的重要過程,基本過程如圖1。
  • 細胞生物學全球研究進展
    其他體細胞治療:除此免疫細胞之外,其他體細胞用於疾病治療方面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研究發現從長期冷凍保存的人類脂肪組織中成功分離活的脂肪衍生的幹細胞,這對於高齡患者中基於成人幹細胞的治療具有積極影響。此外,移植培養的口腔黏膜上皮細胞也被認為可用於治療角膜緣幹細胞缺陷。4.
  • 張德清/趙睿組線粒體自噬過程探針和幹預自噬過程策略研究獲進展
    作為細胞應激響應的保護機制,自噬在腫瘤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噬降解細胞內物質可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提供營養,自噬的活化還會促進腫瘤的轉移。以自噬為靶點設計化學幹預分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不僅可克服常規癌症治療時腫瘤細胞產生的抗藥性和抗凋亡性,還可招募免疫因子,進一步增強腫瘤治療效果。
  • 生物物理所闡述自噬小體成熟的調控機制
    細胞自噬小體形成過程中,ClassIII PI3K-BECLIN1複合體發揮重要作用。第三,細胞自噬小體成熟的調控。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體形成之後,需要通過內含體和溶酶體融合,最終形成自噬溶酶體從而將底物降解。該過程稱為自噬小體的成熟。但是到目前為止,關於自噬小體成熟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  張宏實驗室之前的遺傳篩選研究發現了一個多細胞生物特異的細胞自噬基因epg-5/EPG5。
  • Cell丨非經典分泌蛋白進入膜泡的分子機制
    大多數UPS蛋白不具有典型的信號肽,其分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1)直接穿越細胞質膜(I型)【6,7】; (2)類似於經典分泌,需要膜泡運輸介導(III型)【8,9】。在III型UPS中,蛋白質需要進入一個膜泡載體(例如分泌性自噬體和溶酶體等),然後通過膜泡運輸系統被運送到細胞外。
  •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29:15 美國史丹福大學Carolyn R. Bertozzi課題組發現,靶向溶酶體的嵌合體可降解細胞外蛋白。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結構
    清華大學顏寧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組高福院士課題組合作的一項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與上述兩種疾病相關的關鍵因子——NPC1蛋白的清晰結構,並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過程,從而為幹預、治療這兩種疾病打開了新大門。
  • Nature:復旦大學鑑定出4種自噬體連接化合物有望治療亨廷頓舞蹈病...
    鑑於導致這種疾病的亨廷頓蛋白突變體(mutant huntingtin, mHTT, 突變型HTT)的生化活性尚未表徵,因此通過傳統藥物發現方法發現阻斷這些致病性蛋白生物活性的抑制劑並不可行。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722-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在發展納米自噬抑制劑治療...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作一種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劑,顯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細胞自噬與凋亡、衰老等都是細胞生物學中的重要現象,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且具有兩面性,既可以防止正常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也可能增加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耐藥性。
  • 自噬與肝細胞癌
    但有趣的是,自噬的發生在肝癌中的作用是一個複雜的雙向調節過程,雖然HBx和HBsAg可通過不同途逕啟動和誘導自噬發生,但HBx在體內同時發揮出另一方面的作用,通過對ATP酶與mTOR的誘導,導致溶酶體酸化和降解能力降低,兩方面共同作用下,最終體內自噬作用是減弱的。自噬啟動的增加及溶酶體工作能力的降低,共同導致了p62堆積,從而促進病毒感染,導致肝細胞壞死及凋亡增加。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2020年7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腫瘤與微環境重點實驗室楊黃恬研究組與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曹楠研究組合作的題為「Downregulation of LAPTM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