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2021-02-19 中科院之聲

6月15日,自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 Autopha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知學組的研究論文:AMPK regulates autophagy by phosphorylating BECN1 at Threonine 388。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 Beclin1 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在哺乳動物中,當細胞感受外來刺激和營養信號後,可以通過降解失去功能的細胞器以及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質等大分子,從而滿足細胞的生理需要,促進體內某些蛋白質的新陳代謝。自噬過程不僅為細胞修復、細胞再生等提供了可循環的原材料,也可以幫助細胞抵禦病原菌入侵和營養匱乏,因此自噬被公認為細胞續命維穩的守護神。然而自噬過程極其複雜,特別是自噬發生時的精細調控機制,探索自噬的營養信號和飢餓信號是如何整合和傳遞到自噬下遊的一直是研究熱點之一。

在自噬的起始階段會發生 VPS34-VPS15-Beclin1 核心複合體的形成,隨著其他自噬相關蛋白如 Atg14L (自噬相關蛋白14)等加入該核心複合體,VPS34 (Ⅲ型磷脂醯肌醇3-激酶)會逐漸活性化並以 PtdIns (磷脂醯肌醇)為底物催化產生對自噬泡延伸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的 PtdIns3 P (磷脂醯肌醇3磷酸)。在自噬不發生時,Beclin1 會和 Bcl2 結合,從而處於靜息狀態。很多營養、生長相關的激酶如 mTOR、EGFR 等均能針對 VPS34-VPS15-Beclin1 核心複合體中的核心支架蛋白 Beclin1 進行磷酸化修飾,以改變該複合體的組成成分的方式來控制 VPS34 的脂酶活性,進而影響自噬的發生與否。

AMPK 是在自噬過程中細胞能量感知和細胞信號調控的一個重要的激酶。文獻報導 AMPK 通過磷酸化自噬基因 Beclin1 的絲氨酸93、96位點從而影響 VPS34 (磷酸肌醇-3-激酶3)的活性,但上述兩個磷酸化修飾對於 VPS34-VPS15-Beclin1 複合體的構成並未發生改變。博士生張德翼在研究員劉知學的指導下發現,在葡萄糖飢餓狀態下會激活 AMPK ,導致自噬基因 Beclin1 的蘇氨酸388位點產生磷酸化,促使自噬基因 Beclin1 與 Bcl2 解離,促進 Beclin1 和 VPS34 及 Atg14L 的結合,這些解離和結合的變化導致 VPS34 表現出極其強大的催化活性,進而產生的大量的 PtdIns3 P 促使自噬泡以近乎狂飆式的速度生成,極大促進了自噬的發生和發展。通過 Beclin1 模擬永久磷酸化的突變  T388D  (蘇氨酸點突變為天冬氨酸)和模擬永久非磷酸化的突變 T388A (蘇氨酸點突變為丙氨酸)的相關實驗,也得到了上述同樣的研究結論。

該工作揭示了 Beclin1-T388 位點在葡萄糖缺失時由 AMPK 介導的細胞自噬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為進一步探索細胞自噬分子機制,治療因細胞自噬引起的相關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可行性藥物靶點。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上海生科院營養所研究員陳雁的幫助,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項目以及中科院等科研基金的支持。

 

AMPK通過磷酸化Beclin1 T388位點調控自噬模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自噬+AMPK信號通路文章解讀
    葡萄糖飢餓引起自噬,導致H3R17me2和CARM1上調。個人認為:對於這篇Nature來說,這一步是最出彩,也是最關鍵的部分。作者說他們直接觀察到H3R17me2修飾,然後發現精氨酸甲基化酶CARM1表達上調。話說一般人會直接檢測組蛋白17位精氨酸的甲基化修飾嗎?
  • 生物物理所闡述自噬小體成熟的調控機制
    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或各種應激條件下,細胞自噬將被激活,胞內組分被自噬小體運輸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從而提供特殊環境下細胞生存所需要的營養和能量。細胞自噬過程受到胞內和胞外因素的精密調控。細胞自噬的調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水平:第一,自噬起始的調控。多種信號轉導通路參與調節自噬的起始,如AMPK信號通路﹑mTOR信號通路﹑Ras/PKA信號通路等等;第二,自噬小體形成的調控。
  • 研究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腫瘤微環境的改變可以促使激活休眠細胞的信號通路從而導致它們增殖。但是研究人員並不知道涉及轉移的休眠乳腺癌細胞短期及長期存活的過程。近日,來自美國國立衛生院和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學家在癌症研究所癌症生物學和遺傳學部Kent W. Hunter和Jeffrey E. Green教授的帶領下發現自噬是轉移性休眠乳腺癌細胞生存的一種關鍵機制。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CD137-CD137L信號通路通過Rab7分子調控自噬影響小鼠血管平滑肌...
    自噬是公認的細胞內廢物降解的基本機制,細胞內自噬小體隔離多餘、老化或受損的細胞質並將其輸送至溶酶體降解。正常情況下,自噬小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進而降解清除底物,當自噬流受阻時,未被溶酶體降解的自噬小體蓄積,其去向目前仍不明確。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Autophagy丨線粒體自噬與腎癌的靶向治療:PRKN/Parkin 依賴的線粒體自噬促進PRCC-TFE3腎癌進展的機制研究
    該研究首次發現PRKN/Parkin依賴的線粒體自噬在PRCC-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癌中的作用機制,為PRCC-TFE3腎癌的靶向治療及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儘管在RCCs中發現了MiT家族基因融合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但這些癌症的分子生物學特徵仍未完全闡明。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中的ROS水平明顯高於正常細胞,其中90%的ROS來源於線粒體。高水平的ROS可以損傷細胞內的重要細胞器,包括線粒體。因此,通過增加線粒體來源的ROS水平作為腫瘤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PEITC作為肺癌阻斷劑目前已進入臨床二期試驗。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細胞自噬是一個保守的依賴溶酶體的降解途徑。哺乳動物細胞在營養匱乏等條件下形成自噬體,自噬體再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自噬溶酶體並對其底物進行降解。這一過程會迅速消耗細胞內的溶酶體。為了維持細胞內溶酶體的穩態,自噬溶酶體會發生管化,回收並生成新的溶酶體。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溶酶體再生。
  • 自噬與肝細胞癌
    Bao等研究發現,在石蠟包埋的肝癌組織切片中發現肝癌細胞中有p62蛋白堆積,但周圍未發生癌變的正常肝細胞中則未發現p62的異常堆積。此外,自噬還可通過調控免疫來發揮抗腫瘤作用。多種人類實體腫瘤細胞中都存在自噬活性的改變,且研究表明自噬與腫瘤免疫應答具有很大的相關性。
  • 科學家發現精子細胞發育新調控機制 或有助治療男性不育
    中新網上海12月13日電 (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13日發布消息稱,該中心的劉默芳研究組與多家實驗室合作,揭示了精子細胞中翻譯和蛋白質合成的新調控機制,有望為精子形成障礙及相關男性不育症的診斷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技術。
  • 細胞自噬,可能是一種減肥新方法
    細胞自噬,可能是一種減肥新方法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的工作機制上的突破性的實驗,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研究成果促進了人們對帕金斯和痴呆症的了解。 於是,醫藥公司和學者們開始競相尋找能夠觸發該機制的藥物,營養師們則是在追趕這個潮流,他們聲稱可以通過飲食管理、高強度運動、以及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來激發細胞自噬。 科學家們怎麼說?
  • Cell Death&Differ:研究揭示線粒體ROS通過細胞自噬影響肌肉分化的...
    在肌肉分化過程中,線粒體活性氧簇快速增加,並作為關鍵的細胞信號中間分子發揮功能。但是線粒體ROS如何控制肌肉基因信號還未被闡明。細胞自噬是一個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與細胞凋亡和衰老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參與生物的發育、生長等多種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自噬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細胞器重塑機制。
  • 李蓬院士、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
    哈工大報訊(楊明欣/文 商豔凱 楊明欣/圖)7月1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蓬院士、廈門大學長江學者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分別通過學術報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會後,校長周玉會見李蓬院士和林聖彩教授,並為他們頒發科學家講壇主講嘉賓聘牌。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這一調控機制的發現為分子伴侶蛋白維持細胞內穩態的作用和機制提供了新認識。  內質網作為蛋白質加工的重要場所,其穩態對於維持蛋白質代謝平衡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內質網內未摺疊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的過度滯留會引起內質網應激。持續高水平的內質網應激與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和進展密切相關,如肥胖、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脂質代謝異常等。
  • 中國科學家研究毒品成癮機制獲突破
    中新社昆明7月24日電 (記者 胡遠航)毒品如何致癮一直以來都是全球科學家研究關注的重點。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毒品嗎啡成癮的分子機制,發現嗎啡能誘導多巴胺能神經元特異性自噬,從而導致毒品成癮。該研究有望為成癮的治療和臨床鎮痛提供新思路。資料圖:戒毒人員。 王剛 攝  毒品成癮困擾人類健康,是重大社會問題之一。其呈慢性復發性依賴病程,機制至今未明,導致治療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強制戒斷後復吸率很高。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目前,表觀遺傳因素對染色質上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機制仍然不清楚。我國科學家發現含有組蛋白變體H2A.Z的核小體能夠通過直接結合甲基化酶SUV420H1,促進核小體上的H4組蛋白第20位賴氨酸發生二甲基化修飾(H4K20m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