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2020-12-10 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to cell cycle 為題發表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上。

自噬和細胞周期調控都是極其動態的基本生物學過程,而自噬在細胞周期調控中的功能與分子機制還不清楚。自噬是真核生物中發現的保守降解機制,主要有自噬相關蛋白(ATG)執行自噬過程,ULK1/ATG13是最上遊的自噬起始複合物。細胞周期由間期和分裂期組成;一般而言,非同步化細胞中細胞間期和分裂期時間比例是95%、5%。在非同步化細胞中,ULK1/ATG13主要受到mTORC1和AMPK磷酸化以調控自噬起始。然而,在有絲分裂期及細胞周期各階段,ULK1/ATG13的磷酸化調控及功能尚不清楚。

張欣課題組研究發現:自噬起始蛋白ULK1/ATG13受到了細胞周期最重要激酶CDK1的磷酸化調控,以促進有絲分裂期自噬及細胞周期進程;另一方面發現ULK1/ATG13複合物雙敲除不僅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且荷瘤小鼠模型顯示對腫瘤抑制的效果達到了95%。

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對本項工作進行了專評,發表在同期的PLOS Biology上。專評指出:「在本刊中,李等人發現了CDK1在有絲分裂期磷酸化ULK1複合物。這種磷酸化誘導自噬,並且出人意料的可以驅動細胞周期進程……這項工作揭示了自噬在細胞周期進程中的作用,並加強了我們對細胞生長和增殖特定時相中自噬調控的理解。」

助理研究員李志元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博士後田小飛、助理研究員紀新苗、研究生王君君、陳含笑及王冬梅參與了該工作,張欣為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重要/創新項目培育基金、合肥研究院十三五重點項目及院長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288

專評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0718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 Beclin1 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在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臺灣的學者們在147名HCC病人和3個小鼠模型的腫瘤中發現自噬的低活性和Cyclin D1的高表達存在相關性,這些結果也共同揭示了這兩個事件與HCC病人的不良生存率存在關聯,表明自噬活性和Cyclin D1的表達在HCC發展過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研究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 中南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原創性論著 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案
    該研究首次報導舒尼替尼(Sunitinib)的靶點與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及免疫抑制細胞呈正相關,揭示了舒尼替尼通過p62介導的選擇性自噬調控腫瘤PD-L1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舒尼替尼聯合CTLA-4單抗有效治療黑素瘤與肺癌的新策略。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均為中南大學。博士後荔輝、匡欣薇、梁龍,以及葉幼瓊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翔教授、劉靜教授、劉洪教授和韓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8月19日,國際細胞自噬領域的核心期刊《自噬》在線發表了題為《Mir505-3p通過調控Atg12及自噬通路以影響神經元軸突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浙醫二院沈華浩團隊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如何穩定複製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Hickson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沈華浩教授團隊通過合作研究,首次發現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期存在DNA複製行為,這是腫瘤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關鍵。12月2日,研究論文「Replication stress activates DNA repair synthesis in mitosis」(doi:10.1038/nature16139)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闡述了有絲分裂期的核酸複製,具有相當大的理論和應用意義。
  • 自噬與肝細胞癌
    Bao等研究發現,在石蠟包埋的肝癌組織切片中發現肝癌細胞中有p62蛋白堆積,但周圍未發生癌變的正常肝細胞中則未發現p62的異常堆積。此外,自噬還可通過調控免疫來發揮抗腫瘤作用。多種人類實體腫瘤細胞中都存在自噬活性的改變,且研究表明自噬與腫瘤免疫應答具有很大的相關性。
  • 生物物理所闡述自噬小體成熟的調控機制
    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或各種應激條件下,細胞自噬將被激活,胞內組分被自噬小體運輸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從而提供特殊環境下細胞生存所需要的營養和能量。細胞自噬過程受到胞內和胞外因素的精密調控。細胞自噬的調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水平:第一,自噬起始的調控。多種信號轉導通路參與調節自噬的起始,如AMPK信號通路﹑mTOR信號通路﹑Ras/PKA信號通路等等;第二,自噬小體形成的調控。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當在UM細胞中外源性過表達lncRNA ZNNT1時,能夠誘導細胞自噬,引發LC3-II的聚積,並在體內外均能抑制UM的增殖與生長,直接證明了lncRNA ZNNT1在UM中具有顯著的抑癌功能。通過iTRAQ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當在UM細胞中過表達lncRNA ZNNT1時,自噬相關基因ATG12蛋白水平表達量顯著提高。
  • 揭示自噬調節精子分化成熟的機制
    動物所揭示自噬調節精子分化成熟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衛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自噬(autophagy)作為重要的調節機制參與精子的分化與成熟,自噬的缺失會導致精子活力衰減但是精子正常發育的保障機制目前所知甚少。李衛研究組的成果發現,精細胞中自噬被阻滯後,精子分化過程中一系列的關鍵結構的組裝遭到破壞,如精子變形的支架-精子領(manchette)和保障精子運動的尾軸(axoneme),同時導致大量本該移除的胞質存留在精子頭部,出現形態畸形與運動障礙。該研究進一步證明自噬過程通過特異的降解細胞骨架調節蛋白PDLIM1促進了細胞骨架的正常組裝,保證了精子分化的正常進行。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自2010年首次報導自噬溶酶體再生現象以來,俞立課題組先後篩選並鑑定出一系列參與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分子,並通過詳實的細胞生物學研究揭示了一個基於PI(4,5)P2,網格蛋白(Clathrin)和馬達蛋白(Kif5B)等分子機器調控的自噬溶酶體管化與再生的機制,為理解自噬溶酶體管化以及普遍的生物膜管化機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江浩團隊揭示AKAP95可通過相分離調控基因剪接和腫瘤生成
    除了有膜結構的細胞器,另一類無膜結構的細胞器也是很重要的分隔化手段。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是形成所謂的生物分子凝聚體(biomolecular condensates)和許多無核細胞器的根本推動力。
  • Gut:揭示RALY調控線粒體代謝促進結直腸癌進展的作用與機制
    作為「能量工廠」,線粒體掌控腫瘤細胞的能源供給,生物質合成和信號轉導,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重要靶點。靶向電子傳遞鏈(ETC)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對缺乏葡萄糖的致敏,並抑制腫瘤的進展【1,2】。但ETC介導的能量重編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中國科大在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楊保國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磊)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臧建業教授課題組與符傳孩教授、姚雪彪教授課題組合作,闡明了著絲粒蛋白C(CENP-C)能被極光激酶B(Aurora B)磷酸化,作為旁路途徑在細胞有絲分裂期動粒-微管連接糾錯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該研究成果11月28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 Autophagy丨線粒體自噬與腎癌的靶向治療:PRKN/Parkin 依賴的線粒體自噬促進PRCC-TFE3腎癌進展的機制研究
    該研究首次發現PRKN/Parkin依賴的線粒體自噬在PRCC-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癌中的作用機制,為PRCC-TFE3腎癌的靶向治療及創新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中的ROS水平明顯高於正常細胞,其中90%的ROS來源於線粒體。高水平的ROS可以損傷細胞內的重要細胞器,包括線粒體。因此,通過增加線粒體來源的ROS水平作為腫瘤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PEITC作為肺癌阻斷劑目前已進入臨床二期試驗。它通過靶向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並消耗細胞內的穀氨醯胺水平來提高細胞內的ROS水平觸發腫瘤細胞凋亡。
  • 華東師大劉明耀教授團隊最新研究 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的代謝特徵
    KRAS基因發生突變是肺腺癌患者不良預後的主要因素,也是導致腫瘤復發的關鍵因子。  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探究KRAS突變腫瘤的生物學特性並以分子機制為基礎開發靶向治療方案是該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 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獲揭示
    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和朱明昭課題組聯合在《自然》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