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雖小,方寸之間卻演繹著人生的多彩生活。
高興時,發個朋友圈,讓愉悅的心情瞬間放大,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悲傷時,發個朋友圈,給苦悶的心情找個安放之地,撫慰一下受傷的心靈。尷尬時,發個朋友圈,自嘲也好,分享也罷,給百無聊賴的生活添一份調味劑。…..
生活中,無論身處何處,發朋友圈,看朋友圈,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天不刷朋友圈,總感覺缺點什麼。
可以說小小的朋友圈,猶如一個三菱鏡,折射出了我們的喜怒哀樂,甚至愛恨情仇。
圍繞朋友圈發生的故事,自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被屏蔽了 什麼情況?
曾幾何時,你忽然感覺某個人一直沒有發朋友圈,出於好奇,或許想看看他(她)最近怎麼樣了,點進去一看,被屏蔽了!
什麼情況,懵逼不?
難道覺得別人那麼喜歡看他(她)朋友圈嗎?
抱怨,牢騷,不解,鬱悶,莫名其妙……接踵而至。
世上沒有無緣故的事,被屏蔽總有一定的緣由。無論這個緣由多奇葩。
這傢伙怎麼這麼那麼喜歡在我朋友圈評論點讚?真煩人,屏蔽掉!這傢伙本人那麼醜,頭像那麼美,太虛偽了,屏蔽掉!這傢伙和我媽是同事,我連我爸媽都屏蔽了,還能留下你?屏蔽掉!這傢伙加了我之後就不怎麼和我聯繫,求贊的時候也不來點讚,屏蔽掉!
相對於這些奇葩的理由,另一些就顯得的比較「正常」些。
小編的朋友A君曾遇到這麼一個情況:A君以前公司有個女的老在朋友圈罵他,剛開始A君還不知道罵的是他,因為他們平時關係還可以,還算熱情。
直到一天A君知道真相後,發現他已經被屏蔽了,和他關係好的那幾個也被屏蔽了。
還有一件事,A君的一個男同事平時經常針對A君,在老總那說A君的壞話,還發朋友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此外,他還和老總經常喝酒燒烤之類的,老總提醒他不要什麼事都發朋友圈,董事長看到了影響不好,結果他就屏蔽了老總。
老總是看不到了,但鬱悶的是董事長卻知道他某天幹了什麼事,後來才得知他又發朋友圈了。
A君抱怨到:「討厭別人直接刪啊。用這種屏蔽別人不讓別人看朋友圈的方法噁心別人,特別特別小心眼,明明就是在意別人還不承認,你不在意別人幹嘛特意屏蔽別人呢」
後來,這位男士解釋屏蔽的理由是雙方氣場不和。
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蓋不了他 「小人」的心態。遇到這種事,誰不來氣?
當然被人屏蔽的緣由不止於此,還有很多:
代購,零容忍,兩次以上發的東西是做推銷的,直接屏蔽,不給他(她)看我的朋友圈。每隔3~5分鐘就發一條朋友圈的人,一開朋友圈,全是某人的東西,實在是煩,如果不是好到一條褲子一起穿的小夥伴,不拉黑就算對他(她)的仁慈了。不想讓某人知道我的秘密,但是我又沒辦法拉黑,比如老爸,老媽,各種親戚。不熟,現在朋友圈快被玩壞了,因為綁定了QQ手機號,有些老同學,沒說過一次話,畢業後沒見過,突然加你,不好意思拒絕,只能設置不給他(她)看了。怕被鄙視;或者說是因為營銷其他東西,覺得對自己認識的人無形造成煩惱而屏蔽。
…..
總之,不管哪一種,都有他(她)們屏蔽你的理由,或許我們的張國榮哥哥的一首歌詞,形容他們的心情較合適吧!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風雨
縱然記憶抹不去
愛與恨都還在心裡
真的要斷了過去
讓明天好好繼續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問我的消息
朋友圈僅顯示三天 什麼意思?
「微信真是夠了!媳婦兒用上了僅顯示三天朋友圈的新功能,現在我每天都要刷朋友圈,生怕錯過了什麼信息遭她白眼。你們女的怎麼那麼麻煩啊?」
周末聚餐,前同事一臉無奈的抱怨。
「拉黑啊!陌生人還能看十條呢!」機智的小編為他支了招。
說起一些人得微信對外顯示「僅顯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狀態,可是引來了不少爭議。
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不想被陌生人「貼標籤」
「翻了遍你的朋友圈,大概了解你啦。」群聊中的人加了好友,發來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這個,有點兒讓人哭笑不得。
在凡事求快的時代,我們似乎習慣了通過貼標籤來定義一個人。
哪兒的人,做什麼的,喜歡吃什麼,看什麼書,聽什麼歌,喜歡哪個類型的明星......這些信息在朋友圈中一目了然,然後人們自信的認為,了解了這些就了解了一個人。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河南人都偷井蓋;喜歡亦舒就是文藝青年,喜歡古龍就是條漢子;北京戶口都有好幾套房,農村來的都是鳳凰男......
對於這些習慣性的標籤,腦殘的言論,我們終於疲於解釋。屏蔽朋友圈又顯得不友好,乾脆僅顯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雙方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情緒防衛逃避自我
「我覺得三天前的自己是個傻X」。一位開啟了僅顯示三天朋友圈的人這樣說。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對情緒管理具有潛意識的自我防衛機制,當我們發洩完某種情緒之後,又會潛意識的塑造完美性格的自己,從而對發洩情緒時的自己進行自我否定。
或矯情,或生氣,或雞湯,或者是前幾天轉了一條假新聞。人有時會為自己過去的情緒感到尷尬。
一隻腳不會踏進同一條河流,這一秒高冷的自己也很難接受上一秒矯情的自己。於是,他們啟用了最近三天朋友圈功能,在朋友面前逃避了三天前的情緒以及三天前的自己。
我問朋友,如果有僅顯示一天朋友圈呢?他說他會選擇開一天的,因為他覺得昨天的自己也是個傻X。
單純覺得酷,順便刷刷存在感
新功能不用難受啊!作為科技一點經常被同事嫌棄的幼稚小編,覺得那句「朋友僅顯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再配上一道高冷的橫線,讓我沒有自拍、沒有旅遊、沒有狗糧的平淡朋友圈成功的實現了逆襲!
逼格不夠,新功能來湊!
作為擁有龐大用戶的微信來說,一個小小的更新總能引來各種各樣的討論,很多人也用這項功能刷起了存在感。
網上不少網友說:「真正關心你的人,會問你為什麼只顯示三天朋友圈。」
從QQ的隱身可見,到微信的三天朋友圈,恐怕馬化騰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社交軟體有一天會成為人們衡量親疏的標準。
不知道這是科技進步的幸事,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悲哀。
朋友圈經常發 什麼心理?
相信大家的朋友圈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某個好友一天好N多條信息,讓人不勝其煩,
刪了不合適,不刪又厭煩,真是刪與不刪間,寶寶好為難啊!
一條還不夠嗎,怎麼發個不停啊!這些人就這麼無聊嗎?其實,他(她)們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
「好幸福,吃到朋友從廈門寄來的禮盒!」「好開心,老公今天帶我去吃最愛的烤魚,超讚!」某人經常在朋友圈裡發這樣的話語,還配上很溫馨很浪漫的圖片,然後收穫一大堆贊。從早到晚,她的生活軌跡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不用猜,這是典型秀恩愛型的,深怕自己的幸福別人不知道。
「又是加班,兩天沒有按時回去了,晚飯都沒吃。」「昨晚又沒睡好,外面竟然下雪了,還得擠公交。」在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她發這些內容,而且還配上自己很憔悴的臉。每每看到這些,他(她)的朋友都會給很多安慰。
相比大家也能夠看出來,有種發洩的感覺,偶爾還可以理解,如果經常發,對自己不好不說,也影響別人的心情啊,誰願意整天看到一些怨天尤人的負面消息呢?
還有的好友玩朋友圈和別人不太一樣,他(她)發的大多數是連結,而且都是轉發比較有深度的文字,而且還會寫上自己對這件事的一線犀利評價。無論天文地理,軍政體育的,都會轉發。
雞湯適當可以補身,但總喝也不是個事啊。你到底真是無所不知,還是你太自卑了,太孤獨了呢。
再有就是各種秀:秀智商、秀閱歷、甚至秀顏值、秀土豪、秀貼心......
知道你聰明,你能幹,你漂亮,你有同情心,但總是不停的發,再好的事,也會被反感。
有人說都是「寂寞」造成的,到底是不是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多多少少有點關係吧!如果你忙的腳不沾地,還有時間發嗎?
不發朋友圈 什麼心態?
作為一個剛剛卸載了微信的人來說幾句。
之前很喜歡發朋友圈,更愛發文字。突然間有什麼感慨了,水果漲價了,天氣好出太陽了,忘帶鑰匙了,收到禮物了,起床發現快遲到了,工作拖延症了,都願意發點什麼以作紀念。
現在想想,發狀態說白了,就是表現欲。
總希望有人關注自己的生活,總希望別人知道你在幹嘛,總以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想被關注,就這麼簡單。
後來當我發現一些平時很低調的人,工作中不聲不響地做出了成績,職位得到提升,獎金拿到手軟,我才知道,把自己的大部分心情和生活暴露給別人其實是件挺傻的事兒。
我現在基本斷絕社交網絡,朋友圈、人人、QQ空間、微博都沒有動態,我也不會去看別人的動態。別把時間浪費在觀察別人的人生上。
所以,不發朋友圈的心態嘛,往個人了說,挺酷的,保持神秘感;往大了說,所有故意說給別人聽的話、故意展示別人看的生活,都是a kind of waste.
而對某些人的人來說,其實是沒必要。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止不刷朋友圈,之前也從沒開過qq空間,甚至沒寫過qq籤名,幾乎不用任何社交類網站。
要說他們有多優秀,其實也不是,他們只是覺得這是一種愛好,一種生活狀態。
每個人的興奮點不一樣,發自拍,發美食,說說心情和感悟,說實話,這些人感覺不到樂趣。不愛自拍,人就在那兒,每天抬頭就會看到鏡子,非把自己的樣子存在手機裡,這些人也沒有興趣。
對他們而言,生活中每天都會有太多太多情緒,大多沒有必要記錄,該有價值的,日後自會體現在自己身上,要說感悟,有時間會長篇寫在日記裡,偶爾也會跟家人朋友交流。
當然,如果他們看到了一本好書,有一個好的想法,他們也心情激動特別想要分享,但對他們來說,只有找到對的人,分享才有意義。
還有些人認為朋友圈裡大都是不太熟識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並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於其發朋友圈,他們更願意自己感悟,在一個無人的地方,用心去其中的滋味,而不是秀給別人看,再說,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理解你呢?發了也沒太大意義。
總之,不管一個人愛發不愛發,發多還是發少,看看朋友圈,你或許就有一定的答案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