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高智商的人喜歡孤獨

2020-12-13 騰訊網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並非他喜歡孤獨,而是在他的周圍沒有同類。

——Parmenides of Elea

社會學觀點認為,群居動物智力水平往往更高,因為處理群體關係本身就是動物智力的重要體現

然而,人既是群居動物,又是獨居動物。

一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普遍喜歡獨處,特別是一些思想異於常人、高智商的人,他們其實不怎麼需要朋友,也不怎麼需要社交,他們總是會試圖脫離集體,如何理解呢?

如果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只有開會的時候才群居,一開會就開「吊人」了,工作指令明確,方向性強,考核具體。

又如阿里的創使人——馬雲,只有開會、演講、吃業務飯的時候才群居,其實雖然群居,仍為「獨孤」

研究

美國布魯克斯學會專家Carol Graham認為,那些高智商的人之所以逃避社交,原因在於社交會降低他們的幸福感,使他們精力分散,無法追逐更長遠的目標。

對此,群體心理學家則持有不同的觀點。

群體將帶來壓抑感

心理學家表示,當我們進入一種狀態中時,個人的情緒衝動將完全依靠於集體當中的其他方式才能得到釋放,這個階段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是非常渺小的,通俗地講就是群體容易壓抑個體。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則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他們更喜歡獨處,安靜的環境有利於他們的創作和思考,也更容易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幫助實現自我價值。

因此,在很多時候,高智商的人會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感覺。

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

即群體對其成員形成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包括信息壓力和規範壓力兩種。

群體壓力分類

信息壓力和規範壓力兩種

(一)信息壓力:又分為個人的信息、社會的信息

個人感知信息,一個孩子如果手碰了燒熱的爐子,知道了手因此會被灼傷。人們稱這種信息為「個人的信息」,因為這來自於「嘗試錯誤」的學習。一般說來,個人信息是來自環境中直接獲得的物理現實。

社會信息傳遞信息,因為父母告訴了他,所以孩子知道了爐子是熱的,不能碰;長大後,懂得了世界並非由絕對物理現實構成的。如,人們會提出許多問題,上帝存在嗎?什麼是信仰和價值觀?什麼是美等等。這些問題涉及社會現實,因為人們必須依賴於他人或群體提供答案。現實中,特別需要考試的科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只有按標準答案來答題,你才能考試過關,否則你的答案再完美,都無法通關。

(二)規範壓力

每一個群體都有它的規範,這就叫做群體規範。如前所述,群體規範指的是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準,群體的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這些行為標準。但群體規範不是規定成員的一舉一動,而是規範行為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範圍,群體規範可能是明文規定的,但大部分規範是約定俗成的、非正式的。

所以,群體除了具有信息性影響力外,群體還能夠利用「規範性社會壓力」來說服個體從眾。規範性社會壓力指的是「服從其他人積極期望的一種影響力」。處在某個群體中的個人,想繼續成為這個群體的一部分,都會了解如果被該群體拒絕所激起的那種焦慮,這不是沒有根據的害怕,這種拒絕是令人痛苦和煩惱的。

在這裡應該指出,群體也許不會懲罰偏離者,個體也沒有見到過群體施行這種懲罰。事實上,也許根本不存在著對偏離者的懲罰。然而,個體始終相信偏離者會遭到懲罰,這一事實本身就產生了群體的規範壓力。

一般說來,群體對個體施加壓力使其從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來自群體的信息性壓力,就是提供有關個體應該如何行動,把事情辦好的信息;另一種是來自群體規範性社會壓力,就是如果個體不從眾的話,群體擁有拒絕(嘲笑、打擊、排斥等)該個體的可能性。絕大多數場合,兩種影響的形式同時作用於個體。某些特定場合下,一種形式可能比另一種形式更強烈。並且,某些個體可能對一種形式要比對另一種形式更敏感,一般來說,兩種形式是共存的。

我們可以從前面提到的簡單服從和內心接受的區別點上,對上述兩種形式的壓力進行考察。社會心理學家一致認為,群體的規範性壓力很可能導致公開的服從,而沒有伴隨著內心接受;人們對規範性壓力作出反應,這種反應是因為害怕或焦慮,他們常常願意公開服從,而不是內心接受。服從群體信息性壓力的個體更有可能產生內心接受,這種對群體規範的服從其基礎不是害怕,而是想要把一些事做得更正確的願望。因為這時群體可以決定行動或信念的正確方向,所以公開的服從常伴之以內心的接受。

群體動力學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

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兩個非常著名的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為群體壓力與趨同心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個是社會心理學家謝裡夫(Muzafer Sherif)所作的自動移動光效果(autokinetic light effect)研究(1936,1937),這個研究的生理基礎是人的神經系統對昏暗燈光會過度補償,從而對靜止的燈光產生移動錯覺的心理現象,對此,被試並不知曉。

研究人員讓被試分別在個人和群體兩種情境下對移動的距離作出判斷。結果發現,雖然最初個人環境下的判斷彼此差異很大,但隨著在群體情景中實驗的進行,個人對自己的判斷不斷的調整和修正,最後愈來愈接近群體判斷結果的平均值,並且這個判斷標準會固定下來,並在以後的判斷中發揮作用。

另一個經典的實驗是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Asch)所作的「線段實驗」(1955-1956)。與第一個實驗不同的是這次實驗的環境是明朗的,而且被試只有一個,其他的七名「被試」都是為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給被試兩張卡片,一張上有一條線,另一張卡片上有三條長度不同的線,然後讓被試說出三條線中哪一個與另一張的一條線長度相同,表面上是調查被試對線段長度的判斷,而阿希真正感興趣的是在群體壓力介入環境時將會出現什麼情況。於是阿希讓助手被試在幾次正確的判斷線段長度之後故意都給出錯誤的答案,然後觀察真正被試的反應。

實驗結果驚人的發現有33%的被試屈服於小組的壓力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而且可以觀察到被試在這個屈服於群體壓力的過程中伴隨著激烈的內心衝突,因此這個實驗還引發了學界關於實驗中的倫理道德的大論爭。

阿希的實驗向我們表明:有些人情願追隨群體的意見,即使這種意見與他們從自身感覺得來信息相互牴觸。群體壓力導致了明顯的趨同行為,哪怕是以前人們從未彼此見過的偶然群體。

群體壓力的四大種結果:

1、表面從眾,內心也贊同。這是表裡一致的遵從,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沒有心理矛盾,這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最理想的關係。

2、表面從眾,內心拒絕。這是指口頭贊成多數人的意見,內心卻不同意。這將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協調。

3、表面不從眾,內心卻接受。表面上反對多數人的意見,內心卻是擁護的。個人雖然表示不同意,但實際上不會有反對的行為。

4、表面不從眾,內心也拒絕。這是真正的、完全的不贊成多數人的意見,個人確信多數人的意見是錯誤的,因而主張改變多數人的意見。

心理學家特羅特認為,那種存在於自我當中的壓抑感普遍是來自於群體的,一些高智商的人不怎麼需要與人交往,從某種層面上來看是一種自我滿足和自我陶醉的表現方式。

人類社會中容易出現「集體精神」,集體精神很容易導致沒有人願意突出自己,每個人都抱著平等相處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間接地否定了很多東西,認為其他人不需要這些東西,或者認為其他人不應該提出自己對這類東西的需求。

此外,高智商的人比起其他人,比較內向。

心理學家榮格曾在《心理類型學》中提出了內向和外向的概念,這兩類性格最大的差距在於精神層面的導向不同。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喜歡向內尋找能量,他們更喜歡思考、看書、自省,對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更感興趣。

同時,他們會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使其他人難以理解。他們更擅長於思考問題,在與人交流時往往會猶豫半天;還會避開吵鬧的人群,以求僻靜;更容易忽視別人在做什麼。他們與他人交往往往小心翼翼,只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場所,若是沒有足夠的場所讓他獨處,則會變得非常不安。

世界是公平的,也不是公平的。那些低智商的人普遍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在情緒表達時,更喜歡通過行為將自己的負面感受徹底發洩出來。

高智商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有著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但是是有限度的,高智商的人置身於群體之中,同樣很容易情緒失控。

高智商的人缺乏情感方面的需求

人們普遍認為,高智商的人偏理性,他們的情緒沒有太多轉折。其實,他們之所以表現得「冷血」,是因為他們更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一來,他們的朋友自然比較少。

這類人普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天賦、情緒需求、價值觀,在工作中會把握時機,具有堅強的韌性和更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簡而言之,高智商的人不願意與人交往是常態,他們孤獨,同時他們眼裡有光。

目的:

1、主要是讓我們如何識別高智商的「冷人」與需要繳納智商稅的「高人」。

2、懂得如何與不同智商的人相處,使用不同智商的人。

3、懂得搭建團隊進,任用不同才能和智商的人,形成一個良性的團隊。

4、智商與情商同樣重要,多元的社會裡,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適用。商智商低情商的人,成功也偶然,失敗也必然。因此個人要做的是,做高情商的人,因為智商天註定,情商靠打拼

5、用人之長,防人之短,世界原來這麼美好!

了解更多

關注就是鼓勵

結合本文,客官你認為你是一個什麼的人?

(請留言中留下123來)

1、高智商

2、特高智商(商智商+高情商=特高智商)

3、未知

以上選擇題是有心理學懸機的?

試試看你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午間道]高智商人啥特點?
    [午間道]高智商人啥特點? 高智商人啥特點?
  • 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不願與人交往
    某種程度上說,人的行為是他心理的映射,智商較高的人通過與自我對話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平常人眼中能夠帶來快樂的社交活動在他們眼中是喧鬧又沒必要的行為,從這一點來看,高智商的人的確不喜歡多餘的社交。
  • 心理學家:真正高智商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朋友
    例如,一些成績斐然的人總是喜歡自稱高處不勝寒。那些智商高的人群,總是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使其成長為新的巨人,自然就會帶著一覽眾山小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所以,他們往往沒有朋友,總是一個人獨處,也從側面證明了他們不需要朋友,也不需要普通的社交。今天,我們將從心理學的層面對此進行分析。
  • 高冷、孤僻、沒朋友,高智商的人不願和別人相處?心理學給你真相
    他的超群記憶力同時還表現在他記得住每一個他去過大小城鎮的名字,連高速路的編碼都瞭然於心,這是常人望塵莫及的高智商人才。還有另外一個特點也讓人很深刻,那就是所有高智商的人社交能力差。有心理學家分析說:高情商人群不喜歡和別人交往。
  • 真正高智商的人,一般不怎麼「合群」
    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但有些的人,卻喜歡獨居。就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成功的人,也往往是少數人,總是和大群體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真正高智商的人,他們的思想比一般人更具高度,或者說,更加特別一些,彰顯了自己的性格和智慧,也體現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本性。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社會學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群居」是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是,人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狀態往往是極為複雜的,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群居」,有一些人則更喜歡待在角落安靜地思考。
  • 圍棋國手不幸離世,難道高智商也成為了抑鬱症的重災區?
    抑鬱症患者比其他人群自殺率要高 20 倍,在自殺人群中,有 70% 的人患有抑鬱症。小時候,我也十分喜歡圍棋,為此也報了好多圍棋興趣班,在我眼中下圍棋的人一般都意志很堅定,同時也很理性,所以沒想到圍棋選手也有因為抑鬱自殺的。
  • 真正「智商高」的男人,內心是孤獨的!
    問:為什麼「高智商」的男人,大多都不喜歡交往?答:高智商的男人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交往,而是不願和「話不投機半句多」的人交往。有一句話,叫三觀不同,不必強融。周國平就曾說過「高智商」的人為什麼喜歡獨處?他是這麼說的: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 比爾·蓋茨曾說:我更喜歡懶惰的人。懶是高智商的表現嗎?
    比爾·蓋茨曾說:我更喜歡懶惰的人,因為這些傢伙總是能夠找到更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這句話的重點在後半部分,這裡的「懶惰」更多的是指肢體上的懶惰,並不是大腦的懶惰。那麼,肢體懶惰是高智商的表現嗎?美國佛羅裡達州某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懶惰是高智商的表現。
  • 智商極高,但又最孤獨的三個星座,太過與眾不同,讓人難以理解
    不得不說,尤其在學生時代,我們往往會相當的,羨慕那些聰明,以及具備著高智商的人。但殊不知,這類高智商的人群,但佔據著優勢之外,往往又必然需要品嘗,我們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這就好比對於有些人來說,他們的智商極高,但本質上,又從來都是孤獨的。
  • 心理學家: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首先你們覺得高智商的人是有什麼樣的行為和表現呢?是不屑一顧,還是高冷縝密,又或是曲高和寡,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呢?在專業領域內,智商測驗中獲得分數≥130(SD=15)者稱為高智商。那為什麼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達文西,是義大利學者、藝術家,相比大家都不陌生。達文西的智商在230以上。他最擅長和最大的成就就是繪畫,了解過繪畫的應該知道,繪畫時候的創作者內心是豐富多彩,表面是指揮若定的。
  • 心理學家:真正高智商的人不需要朋友,說情商太低的都是蠢蛋!
    那些高智商的人群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他們看到的是跟正常人不一樣的世界,但是他們卻生活在跟正常人一樣的世界裡面,所以思想上,高智商的人群跟正常人沒法好好溝通,但是生活上,卻還是需要正常人的協助!所以很多高智商人才生活上會比較孤僻,社交活動普遍比較少,甚至有人指出,這類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心理學家:真正高智商的人不需要朋友,說情商太低的都是蠢蛋!
  • 為什麼孤獨的人都喜歡熬夜?
    我曾在網上看過一段文字,關於熬夜,關於自我感受,十分深刻:我最喜歡凌晨二三點的時候,這個時辰,沒有任何人需要我,更不會有人打擾我,我既不會辜負世界的期望,也不會有人對我失望,我可以一直安靜地臥在某個角落發呆,或者將窗戶打開,讓夜風與窗簾共舞,這個時刻是一天中最珍貴的時光,因為時光屬於我,我也屬於我……喜歡熬夜的人大多孤獨
  • 什麼是高智商的人?判斷標準是什麼?
    本文原創:陳旭     那麼,什麼人,是高智商的人?這跟學校裡的道理是一樣的。
  •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想將就
    也就是說,有很多空閒時間,幹啥都行,而有些人選擇了讀書。這些人通常會被問:「讀書有啥用?」言下之意,幹點啥不好,非杵在那裡讀書。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數時候,我會笑著說:「沒什麼用,打發時間。」如果真誠一點講,其實還是有些用處的,雖然我並不是衝著那個用處去讀書,且在讀書前,真心沒想到有那個用處。有用,於讀書而言,總是次要之事。
  • 1次性拿駕照的都是些啥人?教練:你以為都是高智商?還不如你呢
    1次性拿駕照的都是些啥人?教練:你以為都是高智商?還不如你呢!現在考駕照已經成為了潮流,要是不會開車就像是缺失了一項基本技能一樣,再加上駕考難度的日益升級,很多人即使是沒有買車的打算也是報考了駕校,但是駕考還是有著一定難度的,尤其是科目二和科目三更是成為了不少人的心病,但總有一些人他們可以一次性通過駕考,這些人到底又有著什麼樣的特質呢?我們能不能學習到這些特質做到一次性拿到駕駛證呢?
  • 高智商人的五大特徵,你佔幾條?
    對於那些智商比較高的人,有五個典型的特徵,每一個特徵,都體現了他們為人處事的一些基本思路,只有了解了它們的特徵,才能更好的和他們相處,大家對照一下,這些智商比較高的人所具有的特徵,自己具備了幾個?【1】想法多,善於發散。
  • 心理學:高智商的人居然都喜歡聽這一類音樂
    不管是誰,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還是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聽音樂,隨著年齡增長和經歷的變化,形成了聽音樂的偏好或者偏好發生了變化,但研究發現,高智商的人他們喜愛的音樂更偏向於器樂。對器樂情有獨鍾,你是這類人嗎?你身邊是否有這類人呢?
  • 高智商的人有什麼面相特徵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句話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同樣,時間上更不可能有兩個面相一模一樣的人,哪怕是雙胞胎都會看出不同,所以我們才會從面相去看一個人的命運,下面小編就來和你說說高智商的人都長什麼樣。
  • 高智商的人,往往都具備這些特點
    導語:高智商的人,往往都具備這些特點。每個人都想要擁有一顆高智商的頭腦,但是許多人卻只知道想而忽略了腳踏實地的去做。人在出生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智商都相差不多,後天的努力顯得十分的重要。人類的智商可以通過訓練進而提高,你會發現有一些人的智商通過訓練之後會變得越來越高。這是否告訴了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智商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大多數高智商的人,幾乎都是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