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有個大膽的想法:先自學PS,用於繪製地圖,然後準備耗時三年,以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為藍本,繪製地形版的《中國歷代地理政區》,雖不出版,但也足以作為廣大歷史地理愛好者的參考資料。
但一年後我放棄了這個偏狂的想法,因為僅僅《東漢十三刺史部》便耗時9個月。雖然這9個月收穫頗豐,隨著繪圖效率的提升,繪圖時間會相應縮短,但中國的歷史跨度太大了,朝代太多了(羅列一下,共有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宋-北魏、齊-北魏、梁-東魏-西魏、陳-北周-北齊,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16個時期),整個大工程的耗時可想而知。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的瑣事必然增多,用於繪製地圖的時間又會進一步壓縮。
因此,我把目標調整為更容易完成的方向——同樣是繪製《中國歷代地理政區》,但只標註到郡級行政區,地名也只標註州治和郡治,地圖的比例尺也可以由9級降為7級(但許諾大家的9級《秦朝地圖》郡縣級不會忘記)。與此同時,我也將捨棄現代地名的標註(後期可能會增加省會)。中國東部的河流只繪製幾條知名河流(長江、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湘江、贛江、錢塘江、珠江)。山脈則只標註地緣分割意義明顯的山體(秦嶺、大巴山、燕山山脈、陰山山脈、太行山脈、祁連山脈等)。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歷代地緣力量長期輻射至越南北部,整張底圖的南界範圍較現在的我國陸地國界線更廣,因此河流又加上了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
西北方面,由於7級比例尺地圖能夠很好地展示西域和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定居點及水系情況,加之中國歷史的主要旋律中央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博弈和對西域的開拓與收縮(這也是眾多歷史地理愛好者的重點關注方向)。因此,在對西域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情況的繪製,會與《東漢鮮卑遊牧諸部》和《東漢西域都護府》一樣詳細。
由於溫先生《地緣·三國》部分行文至建安末年,馬上進入真正的三國時代,所以我花費20天的時間,完成了《三國時期全圖》的繪製,方便大家將東漢和三國時期的郡國情況進行對比,圖中的紕漏之處,還請大家指正。變化較為明顯的有幾處:
1.東漢的司隸校尉部西部與涼州刺史部東南部組成雍州;
2.蜀漢政權通過兩代人的努力,佔據了武都郡;
3.益州之漢中郡東部被曹魏所佔,拆分為魏興、上庸、新城三郡;
4.益州之巴郡拆分為巴西郡、巴東郡與巴郡;
5.揚州、荊州分為吳屬揚州和魏屬揚州/吳屬荊州和魏屬荊州;
6.廬江郡、江夏郡亦一分為二;
7.南郡拆分為建平郡、宜都郡與南郡;
8.并州河套部分盡失;
9.西域都護府更名為西域長史府;
.
下一階段的目標,是繪製《西漢郡國分布圖》和《東漢郡國分布圖》,希望不會讓大家等太久。
最後,我也想把自己繪製地圖的方法和經驗與同樣對繪製地圖感興趣的朋友有償分享。如若有緣,可以加我微信:LoveL-0614,我們一起在歷史地圖中揮灑自己的創意。
《三國時期全圖》原圖網盤下載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1uOWmvccdkWfsKHL-u5DNQ
提取碼:4c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