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2021-02-08 尖端1號

這個問題我們猛一看這不是「欺負」人的嗎?小學一年級的人都會,為什麼還要證明呢?確實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眼中看來,可是在數學家眼中這可是一個無比重大的問題,至今還是一個數學難題之一。

人們都說數學都是高智商人學的,確實,這個關於1+1=2都要去證明,這個是在我們這種普通人的眼中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話題,可是在學習數學中的眼中,這是一個永恆的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而數學家真正要解釋的是哥德巴赫猜想,這一直是當今數學界所未解決的一大難題。

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說明白了到現在依然沒有人能夠證明出來這個問題的,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為了證明這個猜測無數數學家不懈努力的去奮鬥,高斯、黎曼等數學家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但也都沒有證明出來。不過,有了這些數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和付出,為後來數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條路行不通,數學家們去選擇其他的道路,通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論來逐漸接近這個猜想,目前只有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的證明最接近這個猜想。

一個數學猜想問世了幾百年的時間,無數數學家都想去攻破他,但是這有可能是不可能實現的,沒人能夠更進一步證明「1+1」。任何想要證明的都必須以陳景潤的證明為基礎,如果想要繞行,那就是異想天開。

數學的魅力在於,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很多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步步把它解開,就像是接力賽跑,每個參與的人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實好像是大家只能記住最後一步的人。

正如科幻小說裡面寫的,科學家為了能夠得到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結果,不惜去犧牲生命為代價,數學的魅力就和宇宙一樣,一直在吸引著我們不斷前進。

附表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

「a + b」問題的推進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稍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相關焦點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了1+2=3,為什麼1+1=2證明不出來? 對於數學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而且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句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1+2=3,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1+2為什麼會等於3,又該怎麼證明?
  •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
  • 「1+2」早已被中國數學家陳景潤證明出來,怎樣證明「1+1」?
    很多人可能會誤解陳景潤證明了「1+2=3」,但他其實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數學是一門比較有難度的學科,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因為數學不好而考不上好的大學,而且數學如果越深入研究,它的難度係數就會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太喜歡數學的原因。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數學家陳景潤證明的陳氏定理「1+2」是什麼?
    對於數學家來說,如果能夠證明遺留277年的哥德巴赫猜想,那絕對可以名垂青史,永載數學史冊。題目說的「1+2」表述並不正確,陳景潤做的工作不是去證明加減乘除中的1+2,而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和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陳景潤根本就沒有證明「1+2=3」,而且這個公式也不需要證明,因為這是始終成立的恆等式,這是數學公理。 事實上,數學家陳景潤所證明的是「1+2」。那麼,「1+2」是什麼意思呢? 關於「1+2」的含義,就需要說到數學上一個至今懸而未解的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紀,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有關整數分拆的問題,他寫信向大名鼎鼎的歐拉尋求證明。
  • 中國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大道至簡,悟者天成數學家陳景潤就很好踐行了「大道至簡,悟者天成」這句話,因為作為數學天才,陳景潤不去研究那些高深莫測的數學公式和數學定律,而是把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在「1+2=3」這條公式上,可是在算出「1+2=3」這道公式之後,卻又被一條公式「1+1=2」給難住了,直到去世都沒能夠解開「1+1=2」這條公式,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1742年,當時一個看起來非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哥德巴赫雖然提出了這一猜想但是他卻不能夠給出證明方法,於是他向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寫信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在數學大師還沒有降臨這個世界之前的150多年,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向數學界最傑出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簡單描述就是證明「1+1」成立),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兩位同時代的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都無法證明。
  • 陳景潤要證明的哥德巴赫猜想是1+1=2嗎?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歐拉表述。這一猜想至今沒有被證明,也沒有被證偽。人們難以找出質數的確切分布規律,這可能是哥德巴赫猜想難以證明或證偽的原因。這種方法也被用到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證明思路大體是這樣的,a個質數的乘積加上b個質數的乘積如果被證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大偶數,這樣就證明了a+b。把a和b逐漸減小,一直減小到1,就證明了任意的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加上一個質數的形式,簡稱1+1。中國人對哥德巴赫猜想有著特殊的情結。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2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Goldbach)發現,似乎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但是他無法給出證明,他同時代的歐拉等數學家也無法證明。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
  • 1+1=2的證明方法,為什麼稱為世界上最難的數學題?
    1+1等於幾,這幾乎小學一年級都可以脫口而出的數學題,為什麼證明這個關係成立,耗盡所有數學家的畢生心血,都無法去證明呢?我們都知道,1+1=2,是最簡單的數學公式,其次才有1+2=3,1+3=4.....,種種數學等式出來。可見1+1=2是所有數學公式的基礎,也是數學這麼學科的根本,關於這條等式,你知道?到現在都沒人能夠證明。
  • 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當時提出這個猜想之後,自己卻不能證明它。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證明1+1=2是偽科學嗎?他告訴你真相......
    .]→ 選設為星標 ★ 他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距離摘取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而這一成就,竟然是他在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裡,藉助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6麻袋的草稿紙創造的,他就是我國著名現代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景潤。
  • 如果1+1=2被證明出來有什麼用?
    很多人說證明出來沒有用,其實是見識短淺上次寫完關於"1+1=2"的證明為什麼難,一發表就遇到無數噴子,好像不噴都不舒服,吃著地溝油操著賣白粉的心
  • 數學界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道就是要證明1+1=2?
    首先我們在這裡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不是1+1=2,不是1+1=2,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以後出去千萬別說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1+1=2,這實在太雷人了!1+1=2其實是定義,2就定義為1與1的和。哥德巴赫猜想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證明任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拆成兩個素數的和簡稱1+1。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1+1」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數學家要去證明它
    1+1還要證明?這個不是顯而易見的麼,由此很多人也對數學家的工作產生懷疑,這種問題居然還要來花費大力氣證明,真是吃飽了撐的。哥德巴赫曉然菌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個1+1這個問題還需要證明時,也是相當詫異。難道數學上連1+1都需要證明?經常性想不明白,也對數學家的工作性質更加有興趣了。
  • 中國牛人數學家,華羅庚學生,發表「1+2」的證明文章後一鳴驚人
    陳景潤是我國當代知名的數學家,於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逝世。身為福州漢族人的陳景潤自幼勤奮好學,1949年考入廈門大學攻讀數學系,畢業後被安排到北京的四中擔任數學教師。1957年,深受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