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最近凹叔和朋友見面打招呼,寒暄語不再是「吃了嗎?」,而是:「朋友,聽說過牛宇虹嗎?」
想必大家也都已經聽說了這樁奇事,7月13日上午,知名編劇李亞玲發布微博和視頻,稱其在7月12日乘坐國航航班時,遭遇了一名「國航監督員」大聲斥責其他旅客,並報警帶走相關旅客,整整滯留了七個小時。
事情的起因,是這位「國航監督員」發現有旅客在航班滑行時接打電話,其實對於這種不規範行為進行善意的提醒本是無可厚非,但「監督員」的態度相當激烈,進而導致矛盾升級。
目前「監督員大鬧國航頭等艙事件」仍在發酵中,大家對於「監督員」本人的關注,已經大大超出了事件本身。
國航對這位「監督員」的身份,已經作出了回應,國航稱:自稱「監督員」的牛宇虹確為國航工作人員,但是因為身體健康原因,已經未從事實際工作。
相關人員稱,牛宇虹有「雙相情感障礙」,「雙向障礙」屬於心理障礙的一種類型,指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精神疾病。
在網友們強大的扒皮能力作用下,牛宇虹更多的「驚人事跡」隨即也被曝了出來。
她曾在公交車、地鐵、高鐵、飛機等不同公共場所與他人發生激烈爭執,更有網友戲稱其「大戰海陸空」。
確實,看著不像正常人。
雖說現在關於牛宇虹的「病」眾說紛紜,有人說她確實有精神問題,有人質疑她只是用精神疾病做自己潑皮跋扈的擋箭牌,但凹叔還是覺得大家應該從這場鬧劇中回過神來,客觀地審視一下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問題。
不久前,凹叔看了一部很火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劇中,賈靜雯與溫升豪飾演的夫妻,
是精神病患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
這部劇花了很大的功夫來討論精神病患者的人權問題。只是偶爾發作且並不具有肢體攻擊性的患者,似乎並不應該剝奪他們自由出入公共空間的權利。
但是和精神病患者共處同一空間的普通人真能夠能百分之百不受到傷害或打擾嗎?這次的「牛宇虹事件」告訴我們,無法保證。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們對於精神病患者群體的關注度和合理化管理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其實也不僅僅是已經被醫學鑑定出來的那些精神病患者,在高壓的現代都市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些難以發現、甚至自己都沒能察覺的心理障礙問題。
外賣不知道該點哪家的時候,我們抱怨說:「哎,我的選擇恐懼症又犯了。」
早晨上班,剛下了電梯就懷疑家門沒鎖,不得不呼哧呼哧地跑回去,像之前無數次跑回去確認的結果一樣,門鎖得好好的,於是懊惱道:「萬惡的強迫症啊!」
大多時候,我們只是笑談,卻從未真正地意識到,心理問題離我們真的並不遠。
索性,凹叔今天就來跟大家講講《催眠師手記》這本書。
這本書是自稱「狂想代理人」高銘的又一部作品。之前,他的另一部作品是火遍全國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高銘花費數年,深入催眠、心理診所,接觸真實案例,打造了一部如美劇般精彩的心理推理紀實檔案。
《催眠師手記》系列以催眠師「我」為第一視角,採取美國季播劇的方式,每季收錄10個故事,寫成15篇文章。
這本書有兩個主角——「我」和搭檔。「我」是催眠師,搭檔是一個心理分析師,兩個人一起開了一個催眠診所,而所有的故事,都來自那些來診所治療的人。
凹叔會從中選三個我個人最喜歡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01
《 迷 失 》
某天,一個中年男人慌慌張張地跑到診所,對我們說:「我的一個人格不見了。」
「人格分裂」是懸疑片和恐怖片的慣用套路,就是好幾個意識共享一個身體,這個男人的意思就是——和他共享身體的一個意識消失了。
而更要命的是,消失的那個是原本的「人格」,而現在的這個他是原來的人格主動製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主體製造出一個分身,結果主體消失了,只剩下分身了。
我和搭檔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對他進行了催眠,了解了大概的情況。
在催眠中,這個男人居然稱以前的自己為「他」。三年前,他開始努力製造一個新的人格,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他成功了,他製造出了一個新的人格,可是原本的那個人格卻消失了。
就在我面對這個病例一籌莫展的時候,搭檔找到了突破口,他發現這個男人進門之後絕口不提自己的婚姻狀況。
在我和搭檔的引導下,中年男人終於說了實話。
三年前,他和妻子離婚了,原因是妻子出軌。離婚後,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他原本是一個極其自信的人,但是從那之後他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妻子的出軌對象。他開始不斷模仿那個男人,時間長了,他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像自己,照鏡子的時候他仿佛看到那個男人在對他笑。
他根本沒有人格分裂,他只是原本的人格被吞噬得所剩無幾了。他不好意思將婚姻裡失敗的經歷攤在桌面上講,只好編了一個蹩腳的謊言。
我們給他介紹了一個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希望他能找回自己。
02
《 衣 櫃 裡 的 朋 友》
你相信鬼魂的存在嗎?
我們診所接了一個單,有一個少年,原本很聰明,可是13歲以後,他就能看到自己衣櫃裡有一個女人,披頭散髮,穿一件白色的長裙——就是最典型的女鬼形象。
並且,那個女鬼還會和少年聊天,總對他說:「活著很沒意思,上吊自殺吧。」
家裡人找過道士和尚,換了所有家具,甚至還搬過兩次家,但是都沒用,在沒有衣櫃的時候,女鬼就在床底。
我和搭檔來到他家裡,少年一個人呆在房間裡,窗簾全部都拉緊,整個房子陰森森的。我們打開衣櫃,想像中的女鬼沒有出現,只有一衣櫃的書。
少年說,女鬼就在那裡,不過其他人都看不見而已。他很喜歡和女鬼聊天,因為女鬼了解他。
在和少年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他不僅不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
在接連幾次裝神弄鬼被我們識破後,少年攤牌了:「我們做個交易,你們假裝治療完畢,我假裝好一陣子,你們找我爸拿到錢後別再來了。
搭檔一聽怒火中燒,他對少年說:「你賣弄著自己的小聰明,編了一個拙劣的鬼故事。明天我還會來,如果你還像個小女孩那樣扭扭捏捏,只能說明你只是個父母羽翼保護下的小鳥罷了。」
第二天,我們再去的時候,少年的態度已經好了很多,接下來的幾天他甚至主動來我們住的賓館和我們溝通。
而我們也了解了,為什麼他要編一個這樣的鬼故事。
從幼兒園開始,他就異常聰明。小學時候還好,大家都喜歡聰明的孩子,而且也並沒有太重的負擔。但是初中以後就不同了,他被逼要去承受一些成年人的壓力。
那段時間,他不記得自己背了多少無聊的垃圾,解了多少故弄玄虛的數學題,寫了多少謊話連篇的作文。而同學們都開始疏遠他,排斥他,有些甚至對他進行校園霸凌。
家長和老師們不讓他看自己的書,不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要求他交出耳目一新的東西。
少年說:「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活得像一個實驗動物,沒人同情我,沒人安慰我,沒有人真的在乎我。
而他,編的這個謊言,只不過是想逃離那種環境,可以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看自己喜歡的書。
衣櫃裡從來沒有女鬼,但真的有能跟少年對話的朋友,那就是書。
03
《 木 蘭 》
診所裡來了一位女人,她的問題是:對一件事經常會陷入到無休止的修正,修改,檢查的狀態,無法自拔。有點像極端的完美主義者。
她創業兩次,第一次創業的公司以一個很高的價格賣了。第二次創業開始,這個問題就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些已經做好的項目,利潤都到手了,還會覺得做得不夠好,心裡不安。
我和搭檔試圖從她的生活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因為很多問題就像我們皮膚冒出的痘痘。那些痘痘看起來只有針尖大小,但是底下很可能有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潰瘍、脂肪渣。她顯現出來的這個問題,必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她沉默了很久,終於開口了:「我爸對我很嚴格,有一次他讓我去打一個欺負我的男孩,我不願意去,他很憤怒。一次看電視的時候,我聽到他小聲說——我沒福氣,我命裡該著,沒個兒子。」
搭檔問她:「你父親虐待過你嗎?」
她:「沒有,但是他會故意忽視我。我做每一件事都很認真,想得到他的認同。但是每一次他都問,比我優秀的人是誰,是男的還是女的。那種打擊和詆毀,讓我感到窒息。」
她是在她爸去世後才做出成績的,她爸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真遺憾你不是個兒子,否則我就能安心閉眼了……」
我們終於找出了病灶,搭檔說:「你現在的成就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你理應享受這一切,無需慚愧,也無需證明給任何一個人看。那個無聊的性別歧視,你已經背負了太久。你不該承擔這些,因為錯的是他。更何況,那個人已經不在了,你,還要讓他繼續壓在你的心頭嗎?」
臨走前,她對我們說,她最喜歡的《木蘭辭》。以前她羨慕木蘭,是羨慕木蘭憑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認可。現在她才明白,木蘭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給自己看。
好了,三個故事,凹叔已經給大家簡單講述完了。
其實每個故事解謎的過程是複雜的,在文中我這每個故事寥寥幾句根本展現不了閱讀原書的快感。當然,我把這三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述給大家,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獲得解謎的快感,而是讓大家了解一下故事的情節,以及作者要給我們傳達的信息。
高銘是一個很高明的作者,他的每一個故事與其說是在寫某個人的心理問題,不如說是在寫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
《迷失》裡那個不斷想活成別人的模樣,最後卻發現自己消失了的中年男人,我們多多少少都能中從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都羨慕別人的生活,我們都活過成某種樣子。到最後,你成功了,但是你已經不是你了。
看這篇《迷失》的時候,我想起了《阿甘正傳》中珍妮和阿甘的對話。
電影《阿甘正傳》劇照
珍妮問阿甘:「你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
阿甘說:「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
《衣櫃裡的朋友》中,那個編鬼故事獲取自己空間的少年,是多少學生的化身。他們被輔導班和各種興趣班包圍,他們沒有自己的時間,他們被老師和家長安排得明明白白。而那個拙劣的鬼故事,不是孩子編出來的,是大人們一手撰寫的。
《木蘭》裡的女人,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絕不少見。性別歧視問題在很多行業依舊存在,女性在職場被迫保證幾年內不懷孕的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一次頭條。
一部作品,如果僅僅是講故事,當然可以是好作品;但是如果它在講故事的同時能給這個社會帶來一點思考,帶來一些進步,那一定是更好的作品。
而這本書,屬於後者。
↓凹叔推薦↓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高銘 著
磨鐵圖書出品
這本書,是一群誤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療的瘋子的故事。這本書,是作者高銘耗時4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機構,和數百名「非常態人類」直接接觸後,以訪談形式記錄了生活在社會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的所思所想。
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在與精神病患對話的內容裡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表現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對生命提出的深刻觀點,聞所未聞卻又論證嚴謹。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採編:專三千;本文編輯:渣狸;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