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毀滅與心理疾病概述

2020-08-26 深度解構


反覆地強調生活不易,間接地影射自己不易,於是你就真的變得不易了起來,甚至於你可能會將生活中的挫折全部推給生活不易,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於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遭受了讓你難以忍受的挫折,你便可以藉由生活不易的理由,去哀嘆悲鳴,或者殺死自己。


最近看到不少名人或非名人自殺的新聞,「生活不易」這四個字就是從其中某一篇新聞或者文章裡面看來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他人自殺之後的反應,不外乎是驚嘆、遺憾、同情、乃至感同身受。


但是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同情自殺者,因為在99%的情況下,自殺都是逃避現實,而你同情自殺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間接地支持逃避現實。對此你也的確可以作出義正詞嚴的解釋,甚至可以批評我的冷血無情。


自殺是一齣悲劇,是一出警醒世人的悲劇,我們不應該去同情,或者說嘗試著理解。而應該想想,何以致他人自殺?何以致自己同情?何以致自己黯然神傷?


所謂物傷其類,即是因為聯想到了自身,所以哀傷,並不是出於純粹的同情心,甚至於世間幾乎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因為聯繫到了自身。


所以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嗎?


看自殺者的遺書,由於自殺者已逝,所以我們會對其內容保持絕對的尊重,尊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同情。卻忘了,那些東西其實是對我們世人的生命最大的警醒。


按照我個人所想像的「常理」來說,一個人自殺了,應該會促使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因為自殺者間接地向世人敲醒了警鐘,提醒著我們,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的話,結局也會像他那樣。但不在我想像之中的現實是,一個人的自殺會引發更多人的模仿,更多人的自殺。


所以我一點也不尊重自殺,一點也不同情自殺。造物主賦予了我們生命,但是我們卻嘗試去毀滅造物主所賦予的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在我看來這是不值得尊重的。


在網上看過一些自殺者所留下的遺書,每一份遺書似乎都能博取不少的同情心。但是我所看到的,是滿腹的怨言,成篇的藉口,自欺欺人,推卸責任,哀嘆悲鳴。


不少遺書的自殺者都很聰明,留下一堆片面之詞,作為自己自殺的理由,然後撒手而去,死無對證。


古語云:「鳥之將死,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我們似乎更願意打著尊重和道德高尚的旗號,虛,同情自殺者,相信自殺者的片面之詞。


自殺者間接地「警醒、暗示」著我們,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加以思考的直接接受了他們的外在行為,而不是去探究表象之下更深一層的東西。


俗話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從古至今,都不斷地有人提醒著我們,但是我們總是無視他們的提醒,或者是歪曲他們的提醒,而導致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覆。


在現在這個時代,自殺很多時候都與心理疾病相關聯,雖然沒有心理學的古代也不乏如此,但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其原因不外乎是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欲望與之成正比,如果內外協調倒也相安無事,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是內外失衡的,極度失衡者則會走上極端。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內心憂鬱的人可能會用自己的憂鬱去博取他人的同情,然後更加憂鬱,或者尋找與自己憂鬱相同性質的事物,然後使自己更加憂鬱。而在救贖之道裡面的那些安慰鼓勵、積極向上的話語,由於聽得太多,而導致人們對其麻木無感,致失望,於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沉淪憂鬱消極之中,當然也不乏帶著「置之死地於後生」的心理沉淪其中試圖創造奇蹟的。


有心理疾病的人,在面對別人的鼓勵和開導的時候,所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我懂,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但是,總有一個但是。


其實身心健康的人都不乏如此,更別說心理病患者。


所以假如你有心理疾病的話,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都懂,都知道,也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兩個極端,無論在哪一個極端上面,你都不會好起來,只會使自己的情況更加嚴重。


而作為旁觀者,也就是心理病患者的朋友,戀人或親人們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華而不實的鼓勵開導,比如說我聽到過也看到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對心理病患者說:「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你也要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


假如你身邊有一個心理病患者,而你又想幫助他,那就儘量少說這樣的話,而應該說:「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或者說:「我想做點什麼幫助你好起來。」而且的而且,要主動,因為心理病患者一般都是被動的。


至於對心理疾病的偏見,無異於一把把鋒利的刀子,無形中有意或無意地捅向心理病患者。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病患者,請千萬不要去抱怨他們,不要去責怪他們,也不要刻意地去無視他們的話,而要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話,去接受他們的話。去理解他們即我們的的不完美和無知,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是事實,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能作為你用來衡量自己的標準。以柔克剛,你的敵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你要像一位慈父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包容自己,理解自己。


心理病患者對於同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應該同病相憐,心理疾病不同於生理疾病,如果你對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報以同情,對方也還以你同情,於是你們的負面情緒,你們的不良認知加到一起,可能會產生第三種更加負面消極的情緒,或者第三種更加不良的認知。


心理病患者應當把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不是以此去欣賞自己,也不是以此去批評自己,而是更加客觀的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地審視自己。


成功學裡面有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小技巧,說,「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成功的,也要多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這個話也可以用到心理學上面,「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如果你想要好起來,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好起來的,而要多去看看別人的病情是怎麼更加惡化的。」


作為因為不完美而存在的人類,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通病:總是有意無意的試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一步登天。假如你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仍然深深的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就很難好起來,如果你是一個渴望功成名就的人也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基本就不可能成功。


最近在網上留意到一個「殺魚弟自殺」的新聞,看了相關的幾篇新聞之後,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殺魚弟曾經因小小年紀殺魚而第一次上了新聞,然後殺魚弟如今在即將成年的最後一年裡因殺自己而第二次上了新聞,然後我就好奇他是否會創造奇蹟第三次再次殺了什麼而上新聞頭條呢?假如他還能第三次上新聞頭條的話,我希望他第三次殺的是像初次殺魚一樣殺死無知或愚昧。


殺魚弟自殺未遂的新聞,最近備受關注,備受關注的原因是底層的不幸,又看到某些公司高管或創業者自殺的新聞,也略受關注,屬於中層的不滿,最後是明星名人們自殺的新聞,從來都是備受關注的,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是上層的厭倦,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欲求不滿。


人性的,不理性的,所組成的是戲劇性的,每天都在上演,無時無刻,每分每秒。


此時此刻有人在哭泣,有人在歡笑,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有人死於默默無聞,有人死於軒然大波,還有人看起來雖然活著,但實際早就死了。


朋友說:一部電影,一本文學,即是一個人或多個人的人生,平時多看電影,多看書,可以縱覽無數人的人生,無論那些人真實存在與否,都具有現實意義。


我補充說:無數部電影,無數本文學,其實只是從一個人或多個人人生中遴選出來的精彩片段,實際上的人生,並不全然如電影,文學所反映的那樣。


是的。朋友說:那只是一部分,要將虛與實,美與醜,善與惡,所有的一切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雖然永遠不可能有完整的存在。但那至少也是個美好的嚮往嘛!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我寫不完整,也沒有什麼主題可言,更沒有什麼獨到之處。隨心,隨性,隨行,就好像一個人突然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一樣,說結束就結束了。


相關焦點

  • 「工作狂」或是心理有疾 沒安全感盼「自我毀滅」
    不過德國有報導認為工作成癮可能是種心理疾病。廣州的心理醫生及心理諮詢師也常接觸到一些「工作狂」是由於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導致,長期透支使得他們中的部分人身心耗竭,或家庭埋下隱患,不得不來看醫生治心病。  工作太狂 縱有千萬身家妻子也離開他  肖董(化名),44歲,自己一手創辦了家大型企業,目前有員工1000多名。
  • 心理諮詢的各大流派和治療方法概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年婦女不油膩,ID:womanbuyoun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接上一篇《業餘愛好者如何學心理學》,附上我曾經的學習筆記《心理諮詢的各大流派和治療方法概述》 ,對想深入學習的心理學愛好者提供更多的參考。
  • 澳議員稱:與中國經濟脫鉤是「史無前例國家自我毀滅行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芊潤】「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國家自我毀滅行為」,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8日,在談到澳大利亞一些鷹派政客提出的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想法時,澳大利亞工黨議員蒂姆•瓦茨這樣表態。英國《衛報》報導截圖報導提到,當天上午,澳大利亞智庫「中國事務(China Matters)」在澳大利亞國會大廈組織的一場活動上,蒂姆•瓦茨在概述澳大利亞應如何應對與中國「日益具有挑戰性」的關係時提到以上說法
  • 心理驛語:心理疾病能通過自我調適恢復正常嗎?
    心理疾病就好比患者迷失在陌生的叢林裡,找不到求生的出路,承受著各種糾結,痛苦,茫然,絕望。。。。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也有一些自我情緒調控的技巧,也在不斷地修正自我認知,就好比叢林中自我求生的本能,跌跌撞撞中,總能找到出路,看到希望。但是,並不是時間的問題,但患者在期盼自我康復的努力中,繼續迷失,哪怕是偶爾迷失,症狀就會加重,並非簡單的叢林迷失那樣簡單。
  • CCB:利用光來誘發細胞自我毀滅 或有望開發多種疾病的新型療法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7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類大腦或許是全宇宙中最複雜的研究對象了,其中包含有860億不同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能夠製造超過100萬億個信息連接,對於研究人員而言這種複雜性讓他們望而生畏,當然很多科學家也希望能夠通過研究闡明大腦中這種錯綜複雜的網絡如何產生出正常的認知信息,同時又是如何誘發神經變性疾病發生的
  •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自我康復療法解析
    我就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做一些剖析,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一、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抑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 放縱是毀滅自我的開始!
    如今資訊時代,智慧型手機、電腦基本上是大多大學生的標配,網絡信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遊戲更是頻頻推新,只要打開電腦,很少有人是在學習,這种放縱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自我毀滅的開始。學習沒有激情,老師的忠言逆耳,學生的自我放縱。大學本身是用來學習、交朋友的地方,但是網絡信息的發展的確是一大弊端,嚴重影響了許多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戴眼鏡,網癮少年越來越多的原因。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我們放縱自我最主要的原因,自我的自制力才是首要的,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需要怎麼幹。
  •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產生根源和自我...
    我就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做一些剖析,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一、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特徵抑鬱症是神經症的一種,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 挽回不成功,可能是由於這種效應——「自我毀滅預言」
    而「自我毀滅預言」效應,便是挽迴路上的一大阻礙。如果一開始就對這場感情,判定了死刑,無論在挽回過程中,付出多少努力,都是無用的。01「自我毀滅預言」效應,最初產生於自我消極的期待和想像。比如擔心,失望,對於這個世界充滿著恐懼,消極的自我暗示,往往會把我們導向一個黑暗的深淵。
  • 心理學:面對問題,否定的自我防禦機制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是逃避問題卻往往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只會把問題搞得越來越難以解決,越來越複雜,最後只能把自己搭進去了,搞出心理疾病出來。所以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下難事必做於易」。
  • 傾向自我毀滅的現代性
    換種方式說:大概所有美麗的事物都多少帶著自我毀滅的傾向。當然『現代化』和『工業社會』都稱不上美好,也算不上醜惡,只是變化著的萬物組合形態永恆運動中的瞬間,而我們或許只得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釘死在這瞬間的永恆中。烏爾裡希·貝克(Ulrich Beck,1944.5.15-2015.1.1),著名德國社會學家,他的研究重點是現代化中的無法控制性,無知和不確定性的問題。
  • 實證實踐概述:自我管理
    PART 1 概述 Module:Self-Management,SM 文件名稱 實證實踐概述:自我管理 Evidence-Based Practice Brief :Self-Management,SM 文件內容目錄
  • 心理測試異常≠心理疾病
    相信大家對心理測試並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或網絡上的心理測試量表比比皆是,種類繁多,可以測試智力、性格、壓力、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精神症狀等眾多方面。心理量表作為一種研究和測評工具,已被廣泛應用於人才選拔、職業指導、學校教育、心理缺陷的評估及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三分鐘熱度,是一種自我毀滅
    現如今,很多人都得了一種比較隱蔽,且嚴重的疾病「三分鐘熱度」。它會讓人異常地衝動,一旦興趣來了,就迫不及待地著手去進行,但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遇到一點困難,或者時間長點之後,就完全失去了興趣。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是一種很嚴重的「毛病」,但它卻已經悄無聲息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 《催眠者》: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的掙扎和自我救贖之路
    有些人終其一生,就是為了能夠平和地看待自己的過往,然後自我原諒,尋得一種活下去的方式。《催眠者》是新銳作家沙丁的長篇處女作,它是一本罕見的充滿美學氛圍的心理小說,寫出了女主愛麗絲和自己的精神疾病鬥爭直至和自己和解的全部過程。
  • 誘發心理疾病十大因子
    戀人的離去,使深愛著的一方,心理上產生失落感,長期如此而又得不到及時的調試,必然會導致心理失衡,誘發心理疾病。現代人思想觀念在改變,離婚率在我國越來越高。離婚後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經不起離婚的打擊,心理負荷過重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病灶,如得不到及時調試,極有可能誘發心理疾病。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因種種原因心理壓力過大的約佔70%,需要尋找傾述對象和對其進行心理幫助。
  • 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區別
    說到心理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忌諱,覺得心理問題就是病,甚至覺得是腦子有問題,或者把心理問題當成神經病。正是由於這種看法,有些早期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因為不去面對,採取逃避的方式,最終導致問題嚴重,真的演變成了疾病。那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來聊聊。
  • 十大常見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  當今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總是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或許說這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事事如人意,免不了遇到很多的問題,然而當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太多,不去想辦法做一個合理的釋放則會堆積成災轉化為各種心理問題,這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讓時間來治癒,這些心理疾病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家庭幸福,目前存在的十大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 智慧文明傾向於自我毀滅!
    這篇論文是由3位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以及一位高中生完成的,利用現代天文學觀測手段以及統計模型推理出銀河系中有一個可能誕生生命的時間以及地點,他們也由此得出文明能夠得以延續的最終因素就是智慧文明傾向於自我毀滅!
  • 身體疾病=心理問題?15種身體疾病背後的心理意義
    身體疾病=心理問題?15種身體疾病背後的心理意義疾病代表的心理意義都有哪些?大多數疾病都有其心理象徵意義。很多時候,軀體疾病是心理衝突得不到有效解決在身體上的體現。在工業社會中,女性獲得的主要信息是「我不夠好,我有什麼用」,因此她們把自我憎恨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她們可能會說:「如果我再瘦一點兒,他們就會愛我了。」其實這沒有用,學習自我贊同和自我接受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