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地強調生活不易,間接地影射自己不易,於是你就真的變得不易了起來,甚至於你可能會將生活中的挫折全部推給生活不易,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於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遭受了讓你難以忍受的挫折,你便可以藉由生活不易的理由,去哀嘆悲鳴,或者殺死自己。
最近看到不少名人或非名人自殺的新聞,「生活不易」這四個字就是從其中某一篇新聞或者文章裡面看來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他人自殺之後的反應,不外乎是驚嘆、遺憾、同情、乃至感同身受。
但是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同情自殺者,因為在99%的情況下,自殺都是逃避現實,而你同情自殺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間接地支持逃避現實。對此你也的確可以作出義正詞嚴的解釋,甚至可以批評我的冷血無情。
自殺是一齣悲劇,是一出警醒世人的悲劇,我們不應該去同情,或者說嘗試著理解。而應該想想,何以致他人自殺?何以致自己同情?何以致自己黯然神傷?
所謂物傷其類,即是因為聯想到了自身,所以哀傷,並不是出於純粹的同情心,甚至於世間幾乎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因為聯繫到了自身。
所以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情嗎?
看自殺者的遺書,由於自殺者已逝,所以我們會對其內容保持絕對的尊重,尊重到最後可能只剩下同情。卻忘了,那些東西其實是對我們世人的生命最大的警醒。
按照我個人所想像的「常理」來說,一個人自殺了,應該會促使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因為自殺者間接地向世人敲醒了警鐘,提醒著我們,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的話,結局也會像他那樣。但不在我想像之中的現實是,一個人的自殺會引發更多人的模仿,更多人的自殺。
所以我一點也不尊重自殺,一點也不同情自殺。造物主賦予了我們生命,但是我們卻嘗試去毀滅造物主所賦予的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在我看來這是不值得尊重的。
在網上看過一些自殺者所留下的遺書,每一份遺書似乎都能博取不少的同情心。但是我所看到的,是滿腹的怨言,成篇的藉口,自欺欺人,推卸責任,哀嘆悲鳴。
不少遺書的自殺者都很聰明,留下一堆片面之詞,作為自己自殺的理由,然後撒手而去,死無對證。
古語云:「鳥之將死,其鳴也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我們似乎更願意打著尊重和道德高尚的旗號,虛,同情自殺者,相信自殺者的片面之詞。
自殺者間接地「警醒、暗示」著我們,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加以思考的直接接受了他們的外在行為,而不是去探究表象之下更深一層的東西。
俗話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從古至今,都不斷地有人提醒著我們,但是我們總是無視他們的提醒,或者是歪曲他們的提醒,而導致前車之覆,後車之鑑覆。
在現在這個時代,自殺很多時候都與心理疾病相關聯,雖然沒有心理學的古代也不乏如此,但現在這個時代尤其如此,其原因不外乎是現代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欲望與之成正比,如果內外協調倒也相安無事,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是內外失衡的,極度失衡者則會走上極端。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內心憂鬱的人可能會用自己的憂鬱去博取他人的同情,然後更加憂鬱,或者尋找與自己憂鬱相同性質的事物,然後使自己更加憂鬱。而在救贖之道裡面的那些安慰鼓勵、積極向上的話語,由於聽得太多,而導致人們對其麻木無感,致失望,於是索性破罐子破摔沉淪憂鬱消極之中,當然也不乏帶著「置之死地於後生」的心理沉淪其中試圖創造奇蹟的。
有心理疾病的人,在面對別人的鼓勵和開導的時候,所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我懂,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是……」但是,總有一個但是。
其實身心健康的人都不乏如此,更別說心理病患者。
所以假如你有心理疾病的話,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都懂,都知道,也千萬千萬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兩個極端,無論在哪一個極端上面,你都不會好起來,只會使自己的情況更加嚴重。
而作為旁觀者,也就是心理病患者的朋友,戀人或親人們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華而不實的鼓勵開導,比如說我聽到過也看到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對心理病患者說:「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你也要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
假如你身邊有一個心理病患者,而你又想幫助他,那就儘量少說這樣的話,而應該說:「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或者說:「我想做點什麼幫助你好起來。」而且的而且,要主動,因為心理病患者一般都是被動的。
至於對心理疾病的偏見,無異於一把把鋒利的刀子,無形中有意或無意地捅向心理病患者。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病患者,請千萬不要去抱怨他們,不要去責怪他們,也不要刻意地去無視他們的話,而要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話,去接受他們的話。去理解他們即我們的的不完美和無知,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是事實,去接受他們的話並不能作為你用來衡量自己的標準。以柔克剛,你的敵人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你要像一位慈父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包容自己,理解自己。
心理病患者對於同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應該同病相憐,心理疾病不同於生理疾病,如果你對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報以同情,對方也還以你同情,於是你們的負面情緒,你們的不良認知加到一起,可能會產生第三種更加負面消極的情緒,或者第三種更加不良的認知。
心理病患者應當把同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當做自己的一面鏡子,不是以此去欣賞自己,也不是以此去批評自己,而是更加客觀的通過這種方式間接地審視自己。
成功學裡面有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小技巧,說,「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成功的,也要多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這個話也可以用到心理學上面,「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如果你想要好起來,不要光是去看別人是怎麼好起來的,而要多去看看別人的病情是怎麼更加惡化的。」
作為因為不完美而存在的人類,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通病:總是有意無意的試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一步登天。假如你作為一個心理病患者,仍然深深的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就很難好起來,如果你是一個渴望功成名就的人也持有這種思維的話基本就不可能成功。
最近在網上留意到一個「殺魚弟自殺」的新聞,看了相關的幾篇新聞之後,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殺魚弟曾經因小小年紀殺魚而第一次上了新聞,然後殺魚弟如今在即將成年的最後一年裡因殺自己而第二次上了新聞,然後我就好奇他是否會創造奇蹟第三次再次殺了什麼而上新聞頭條呢?假如他還能第三次上新聞頭條的話,我希望他第三次殺的是像初次殺魚一樣殺死無知或愚昧。
殺魚弟自殺未遂的新聞,最近備受關注,備受關注的原因是底層的不幸,又看到某些公司高管或創業者自殺的新聞,也略受關注,屬於中層的不滿,最後是明星名人們自殺的新聞,從來都是備受關注的,用叔本華的話來說,是上層的厭倦,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欲求不滿。
人性的,不理性的,所組成的是戲劇性的,每天都在上演,無時無刻,每分每秒。
此時此刻有人在哭泣,有人在歡笑,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有人死於默默無聞,有人死於軒然大波,還有人看起來雖然活著,但實際早就死了。
朋友說:一部電影,一本文學,即是一個人或多個人的人生,平時多看電影,多看書,可以縱覽無數人的人生,無論那些人真實存在與否,都具有現實意義。
我補充說:無數部電影,無數本文學,其實只是從一個人或多個人人生中遴選出來的精彩片段,實際上的人生,並不全然如電影,文學所反映的那樣。
是的。朋友說:那只是一部分,要將虛與實,美與醜,善與惡,所有的一切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雖然永遠不可能有完整的存在。但那至少也是個美好的嚮往嘛!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我寫不完整,也沒有什麼主題可言,更沒有什麼獨到之處。隨心,隨性,隨行,就好像一個人突然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一樣,說結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