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疾病=心理問題?15種身體疾病背後的心理意義

2020-08-29 趣思心理

身體疾病=心理問題?15種身體疾病背後的心理意義


疾病代表的心理意義都有哪些?

大多數疾病都有其心理象徵意義。很多時候,軀體疾病是心理衝突得不到有效解決在身體上的體現。前幾天我們發了一篇相關題材的文章,今天就來具體聊聊身與心之間的聯繫到底在哪裡。

當衝突短暫、劇烈,可以直接致病或死亡,當衝突長期、緩慢,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明疼痛和不適。

你了解你的身體嗎?你又了解它發出的訊息了嗎?

如果我們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身體,感知它的變化,傾聽它的聲音,尊敬它的需求並與它對話,我們就能讓身體引導我們找到心理衝突,從而有機會從根本上去梳理那些導致我們生病的原因。

肥胖代表需要保護

我們需要保護,避免被傷害、被輕視、被責備,我們需要戰勝恐懼,在生活一成不變時我們恐懼,在生活發生變化時我們也恐懼。

我的體重在正常範圍內,但是我的體重很多年以來一直遵循一個規律:當我感到不安全和緊張的時候,我的體重就會增加幾磅,當威脅消失以後,體重自己就減下來了。

與肥胖做鬥爭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節食也沒有用。一旦你停止節食,體重又會恢復原樣。

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減肥食譜就是:愛自己、贊同自己,相信生活的進程,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因為你知道你自己思想的力量。對消極思想進行「減肥」,你的體重自己就會恢復正常。

太多的父母把食物塞進嬰兒的嘴裡,根本不管孩子是「餓了」還是有其他問題。這些孩子長大以後不管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都會站在冰箱前,面對打開的冰箱門說:「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厭食與易餓是對自己生活的否定是自我厭惡的一種形式

食物為我們提供最基本的營養。為什麼你拒絕給自己營養?為什麼你想去死?你生活中發生了什麼讓你討厭的事,以至於你想徹底擺脫生活?

「憎恨自我」是你的思想根源,思想是可以改變的。

對你來說什麼事情是可怕的?

你是否成長在一個充滿批評與責備的家庭?

你的老師愛批評你嗎?

在你的早期教育過程中,你是否被灌輸了你「不夠好」的思想?

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我們原本的樣子是不可愛的、無法被接受的。

在工業社會中,女性獲得的主要信息是「我不夠好,我有什麼用」,因此她們把自我憎恨的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

她們可能會說:「如果我再瘦一點兒,他們就會愛我了。」其實這沒有用,學習自我贊同和自我接受才是關鍵。

我們把哮喘稱為「窒息的愛」

你感到你沒有權力為自己呼吸。

患有哮喘病的孩子具有「過度發達的責任感」,他們對自己環境當中發生的任何「錯誤」都感到內疚,他們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因此而內疚,繼而需要自我懲罰。

換一個居住環境有時對哮喘有用,特別是當家庭不支持患者的時候。通常,患有哮喘病的孩子會「擺脫」這種疾病。當他們上學、結婚或者離開家以後,他們的病就好了。

如果在以後的時間裡有人觸動了他們的「舊開關」,他們又會犯病。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他們並不是對現在的環境發生了反應,而是對童年的環境發生了反應。

任何類型的疼痛,我認為都表明了「內疚」

內疚者總在尋找懲罰,懲罰導致了疼痛。慢性疼痛來源於慢性內疚,這種內疚經常隱藏得很深,以至於我們常常意識不到。

內疚完全是一種沒有用的情感,它永遠不會讓任何人感到好受一些,也不會改變任何狀況。

對你的「審判」已經結束了,請你從監獄裡出來吧。寬恕就是放棄,就這麼簡單。

意外事故其實並不意外

事故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樣,是我們造就了它們。我們並不需要說「我想要發生意外事故」,但是我們確實有那些造成意外事故的思想模式。

有些人似乎特別「傾向於發生事故」,而另一些人一生當中連小小的擦傷都很少有。

事故表達了憤怒,它們表明我們感到不能自由地為自己說話,由此造成了很深的挫敗感。

事故還意味著反抗權威,我們感到要發瘋了,我們想打別人,但是不幸的是,我們自己被打中了。

當我們對自己感到生氣時,當我們感到內疚時,當我們感到需要被懲罰時,發生意外事故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解決方法」。

看起來意外事故好像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是暴虐命運的無助的犧牲品。

事故可以使我們獲得別人的同情和注意,我們的傷口被清洗、被注意,我們通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可以臥床休息,我們還獲得了疼痛。

疼痛發生的部位給我們提供了線索,便於找到使我們感到內疚的生活領域。

生理損害發生的程度,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需要受懲罰,以及「要判決多長時間」。

代表我們丟棄那些我們不再需要的廢物的能力

我們的身體,如同生活的節奏和韻律一樣,需要在攝取、吸收和排洩之間達到平衡。恐懼是惟一阻止我們扔掉廢物的「絆腳石」。

儘管便秘的人們實際上並不吝嗇,但他們通常並不相信會有「夠了」的時候。

他們對於那些給予他們痛苦的關係緊抓不放,就像他們害怕把那些好幾年都沒有穿過的衣服扔掉,因為他們認為「說不定哪天需要穿它們」。

我們無法在昨天的垃圾裡尋找今天的午餐,要學會相信生活自己的進程,它會把你需要的一切都交給你。

我們的腿承載我們走向生活的前方

腿的問題通常預示著我們害怕向前走,或者不願向某個方向走。我們用腿來跑步;我們費力地拖動我們的雙腿;我們走路是八字腳;我們是「X」型腿;我們的大腿太粗,太胖,被童年的怨恨填滿。

不想做事情往往會造成腿部的小問題。靜脈曲張代表我們在忍受一個我們討厭的工作或討厭的地方。靜脈失去了承載快樂的能力。

你是不是正朝著你想去的方向走?

膝關節,和脖子一樣,與柔韌性有關;他們表達出彎曲和驕傲,自負與頑強。

通常,當我們向前走的時候,我們害怕彎曲。我們變得不靈活,關節變得僵直了。我們想向前走,但我們不想改變我們的路線。

這就是膝關節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這裡面包含了我們的自負,我們的驕傲,和我們的自以為是。

下次如果你出現膝關節的問題,想想你自己在哪些方面自以為是,在哪些方面你拒絕彎曲。把你的倔強扔掉。

生活是動態的,如果想要感到舒適,你必須靈活地隨生活而動。柳樹總是隨風彎曲、隨風擺動、隨風飄揚,它總是優美的、輕鬆的。

關節炎來源於批評模式

首先是自己的批評,其次是別人的批評。關節炎病人會被一大堆批評所包圍,因為他們的思想模式就是批評。他們用「十全十美」來詛咒自己,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中都要求完美。

你是否認識這地球上的一個「完美」的人?我不認識。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那些讓我們成為「完人」的標準?「不夠好」是我們肩上背負的沉重負擔。

燙傷和燒傷,割傷,發燒,疼痛以及炎症都是身體對憤怒情緒的反應

憤怒需要尋找它的表達途徑,不管我們是多麼想壓抑它。

已經形成的蒸汽壓力必須釋放,我們害怕憤怒,其實我們可以簡單說一句「我對此感到生氣」就可以發洩憤怒,而不一定需要去破壞我們的世界。

事實上,我們不能總是這樣對老闆說,但是,我們可以打枕頭,在車裡大叫,也可以使勁打網球,這些都是發洩憤怒的安全方式。

很多人在心裡相信他們自己「不應該」生氣。確實,我們最終是要達到「不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責怪他人」的境界,但是,在達到那種境界之前,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更有利於健康。

中風是由於血栓(血凝塊)運行至腦部血管阻斷了腦部供血而引起的

大腦是身體的計算機,血液是歡樂,動脈和靜脈是輸送歡樂的通道。

一切都遵循愛的原則,愛存在於世界的每個角落,如果體驗不到愛與快樂,身體各部分就不會正常運轉。

消極的思想阻塞了大腦,愛與快樂就無法自由暢通地流淌,如果不給大家「冒傻氣」的自由,大家就不會笑了。

愛和快樂也是一樣。生活的本質不是嚴酷,除非我們要把它變成這樣,除非我們選擇把它看成這樣。

我們能夠從最小的混亂中找到全部的災難,我們也能夠從最大的悲劇中找到一些喜悅,這取決於我們自己。

當我們沒有獲取最大利益的時候,我們有時試圖驅使生活朝某個方向前進。有時我們用中風來驅使生活轉到完全不同的方向上,這樣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改變了。

身體僵硬代表思想僵化

恐懼使我們按照原來的路線行進,我們發現我們很難變得靈活。

如果我們相信做某件事情「只有一種方法」,我們會發現我們變得僵硬了,其實我們

經常可以找到其他的做事方法。還記得維吉尼亞的250種洗碗方法嗎?

如果身體的某個部位僵硬了,在我的思想模式列表裡查一查,看看你的思想哪裡僵化了。

外科疾病是一大類疾病

當我們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時,我們選擇了「更好」的辦法——發生事故或摔斷骨頭。接受手術治療可能是某些情況下更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精神上的康復卻沒有得到重視,因此情況並不會改變。

每天,很多盡職盡責的醫務工作者都在幫助人們戰勝病魔。越來越多的醫生傾向於「整體」康復,讓一個人從裡到外都健康起來。但是仍然有很多醫生並不過問導致疾病的心理原因,他們只是治療症狀,而不知道有些是心理原因導致的結果。

我曾聽說有一位女士需要緊急外科手術,在給她做手術之前,她和手術醫生以及麻醉師交談過。她請他們在手術過程中給她放輕音樂,和她談話,大家朗讀積極的宣言。在康復病房裡她讓護士做同樣的事。她的手術進行得很順利,術後恢復得也很快。

我經常向我的客戶推薦如下宣言:「在醫院裡,接觸我的每一隻手都是康復之手,它們只表達愛。」「手術進行得很迅速,很容易,也很完美。」另外一句是:「我在任何時候都很舒服。」

手術做完以後,儘可能多聽令人愉快的音樂,對你自己說:「我迅速康復著,康復是一個舒適的過程,完美的過程。」告訴你自己:「我的感覺一天比一天好。」

身體浮腫代表情感阻塞和停滯。

我們自己造就了自己被「傷害」的環境,我們又長久地堅持它。

浮腫通常表示滿含眼淚,感到受打擊、受陷害,或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局限性而責怪他人。

拋棄過去,清洗傷口,收回屬於你自己的權力,丟棄你不想要的東西,用你的頭腦創造你真正需要的東西,讓你自己順應生活的潮流。

腫瘤是錯誤的成長

一個珍珠貝吞進一粒沙子,為了保護自己,它分泌出大量物質來包裹它,這樣就形成了堅硬閃光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美麗的珍珠」。

我們身上有舊傷口,我們護理它,不停地揭掉上面的痂皮,我們會得到一個瘤子。

我把這叫做「上演老電影」。我相信很多女性之所以會在子宮上長瘤子,是因為她們有情感上的創傷,受過與女性性別有關的打擊,並且不停地關照這種傷害,我把這種現象叫「他害了我」綜合症。

其實,一個關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我們有什麼錯,也不意味著我們的自我價值降低了。

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對它做出反應。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每一次經歷負責。如果你想要別人善待你,你就要檢查自己的哪些看法需要改變?

寫在後面的話

也許你會覺得以上的內容不太科學,危言聳聽,但實際上我們的確注意到有類似的身心疾病困擾著人們,有時候不是「我」病了,而是「我」病了就會怎麼樣。另外,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很大程度上由心理因素引發的軀體疾病,如潰瘍、高血壓、神經性皮炎、心律不齊、不明疼痛等。

再後來發現這一譜系正在日漸擴大,現在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疾病可能都由不同程度的心理因素導致,任何軀體疾病都有著相當的心理學意義。

希望大家在閱讀完今天的文章之後,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相關的疾病,絕不是單方面的生理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解決疾患,變得更加健康吧!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這15種疾病背後的心理意義嗎?
    疾病代表的心理意義都有哪些?大多數疾病都有其心理象徵意義。很多時候,軀體疾病是心理衝突得不到有效解決在身體上的體現。當衝突短暫、劇烈,可以直接致病或死亡,當衝突長期、緩慢,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明疼痛和不適。你了解你的身體嗎?你又了解它發出的訊息了嗎?
  • 疾病的生理問題與心理問題?
    ,人們都認為是身體出了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層面上的問題。疾病問題,可以分為生理層面的疾病問題,與心理層面的疾病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話題。如果一位營養師,健康管理師,或醫生,沒有意識到有些人的疾病問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問題,還存在心理上的問題,或者正是他的心理問題才導致他的疾病問題。那麼,我們是很難幫助到這位患者恢復健康的,他的疾病問題是很難治療好的。
  • 心理疾病比身體的疾病更可怕
    人只有在患病的時候才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康,但是卻很消極,甚至自甘墮落,那麼很可能這個人心裡就有病。而心理疾病甚至畸形的的最主要原因是缺愛,當一個人在原生家庭或者成年後沒有得到愛的時候,或者因為缺愛而隨便處對象的時候,那麼這就導致了畸形的愛,畸形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虛假的愛!
  • 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區別
    說到心理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會產生一種忌諱,覺得心理問題就是病,甚至覺得是腦子有問題,或者把心理問題當成神經病。正是由於這種看法,有些早期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因為不去面對,採取逃避的方式,最終導致問題嚴重,真的演變成了疾病。那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來聊聊。
  • 「壓力爆棚」不是小問題,當心引發身體疾病!華西心理專家教你4種辦法減壓
    據四川日報報導,10月15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發朋友圈留下了一段文字,稱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相關壓力,並疑似失聯。10月16日15:02,成都@平安溫江 發布通報稱已找到毛洪濤遺體,初步判斷為溺水身亡,排除刑事案件。
  • 源於心理的疾病
    對於疾病的原因研究得太少——現今,即使在最文明最發達的地方,也存在死亡率高、疾病多和體質降低的現象。人們對於這些現象的原因研究得太少了。人類在不斷退化。十分之九的疾病源於心理——精神的疾病到處流行。人們所受的病苦,有十分之九是根源於此。
  • 疾病背後的象徵意義
    賽斯哲學思想認為:每一種疾病背後,都蘊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我的門診曾經接待過一個有拒學問題的小朋友。拒學其實只是表象,象徵著他不想上學,可能是因為老師很兇,可能是因為被同學欺侮,可能是爸爸媽媽給予的陪伴時間不夠。假如拒學是象徵,那麼它象徵著什麼?
  • 為什麼鍾南山說: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在醫學界德高望重、名聲卓著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在公開場合鄭重地說過: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如果有人能夠領會這句話的真諦,他所有的病都會減少一半,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說,人皆有七情六慾,當人因為七情六慾產生了各種負面情緒,積累在五臟六腑,就會凝固在身體中變成疾病。
  • 「心理健康」「壓力爆棚」不是小問題,當心引發身體疾病 | 4種減壓方法助你健康生活
    此前,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邱昌建教授介紹,在臨床上他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患者出現了頭疼、胃痛甚至腸炎的軀體症狀,輾轉了多個科室,也做了大量檢查,卻始終找不到病因,最終,卻在心理衛生中心發現了問題,多是由於不良的情緒導致的身體反應。
  • 挑食是種心理疾病嗎?
    小孩挑食很常見,但如果一直持續到成年就會發展為心理疾病,並且可能嚴重危害到健康、社交和婚姻。食物中毒讓她對蔬菜和水果產生了恐懼心理,每一次嘗試吃蔬菜和水果,她都驚慌、冒汗和噁心。從此以後,這種方便麵幾乎是她唯一的營養來源。一年中,她會吃下5公裡長的麵條。嚴重的挑食讓雷德曼營養不良,她的身體健康狀況和80歲的老太太差不多,曾經讓醫生誤以為她患了白血病。
  • 常見的心理疾病
    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種,在臨床上一般分為輕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兩種。輕型心理疾病包括:1、神經症,如: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2、癔症,如:人們睡覺醒來之後對現實中的食物有種模糊不認識的感覺。3、人格障礙,如:偏執性、情感性、分裂樣、衝動性、強迫性、表演性、反社會性、依賴性、邊緣性、其他類型等。4、習慣與衝動控制障礙(常見的如:病理性偷竊、病理性縱火、病理性網癮等)。
  • 誘發心理疾病十大因子
    這類人群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  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試,身心過度疲勞,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其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感情和家庭變故引發的心理重壓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和婚姻家庭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疾病越來越多。
  • 心理疾病,是誰治好的
    得過心理疾病的或見證過治療心理疾病的人都知道,心理疾病是一種很難一下子治癒的精神層面的頑疾。它與身體層面的疾病有著截然不同之處。眾所周知,治療身體疾病只需要配合醫生按時用藥就可以了,總體上來說,這種治療,患者是屬於被動的,只要接受就OK了。
  • 心理疾病:偏愛聰明人
    往往這類人,胃口好,身體壯碩,喜怒哀樂的表達也很淋漓,毫無顧忌。患心理疾病的人群中,根本見不到他們的身影。在多年心理諮詢的實操過程中,我發現,凡是想法比較單純的人,快樂指數高,不容易患上心理疾病。那麼,都那些人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呢?一,從遺傳角度來說,有家族遺傳因素。例如,父母如果患有心理疾病,那麼,把心理疾病遺傳給孩子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 打坐與心理疾病的治療
    什麼是心理疾病?什麼是心理疾病?和身體的病一樣,它也是和「正常」進行對照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在普通人心中有一套標準,如果自己的行為和這套標準不符,就認為自己不對,甚至是有問題。要知道,我們的潛意識是不接受否定性詞語的,你越告訴自己「不要焦慮、不要抑鬱、不要恐懼」,你的潛意識接受的卻越是「焦慮、抑鬱、恐懼」,你就會非常在意這些情緒,很敏感,就導致了心理問題。那為什麼和焦慮、抑鬱、恐懼這些情緒對抗,無法解決問題?
  • 在現代社會中 比較常見的5種心理疾病
    如今,世界各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數正在持續增長。其特點是人們在頭腦中所經歷的不良狀況,但有時也涉及到身體症狀和情緒健康,而且如今導致許多心理健康障礙的原因尚待發現。然而,許多症狀是可以用科學理解的。而今天,安迪就將介紹,如今現實世界中最為常見的5種心理疾病。
  • 軀體形式障礙,我們經常忽視的心理疾病
    有這樣一位患者,身體經常出現各種不舒服,頭疼、頭暈、身體刺痛感、疼痛位置還不固定,症狀多種多樣。哪裡難受了就去醫院查一查,非常怕生病,整天老想著身體健康問題,對各種身體不舒服特別關注,反反覆覆去醫院就診,去醫院就像逛超市一樣頻繁,看完了病有時能緩解一陣,過段時間有了別的不舒服又再次去醫院看,有時候看完了病也不能打消疑慮,總怕醫生漏診,還需要繼續看其他醫生、其他醫院,錢花了不少,可問題卻沒有解決,還是覺得不舒服,怎麼查也查不出問題讓他非常苦惱。這種情況的病患醫院非常多。
  • 職業心理疾病引擔憂 女性成為最大受害者
    法國媒體「marianne.net」引用法國疾病保障中心報告稱,發現在法國職業心理疾病變得更加嚴重,而女性已經成為最大受害者。  數據表明,在法國2016年超過62萬起的工作事故中,1萬例以上都與職業心理疾病有關,其中大多是女性。身體疾病仍是主要部分,比如治療腰疼的支出高達數十億歐元,用於治療心理疾病的支出則為2.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92億元)。
  • 恐懼與心理疾病的關係
    恐懼心是每個人都有的,這種心理在生活中時常出現,如果這種恐懼心理指數過高就會產生心理疾病,由其是恐懼感與壓力感的結合更會加快心理疾病的生長。這些恐懼會轉換為壓力或者緊張,如果這個狀態長期不變,人就會患得心理疾病。例如你所居住的城市面臨著一次洪水,這洪水有可能對你所在的社區產生影響,你就會恐懼,你的房子是否保得住,如果你的財產在自然滅害中受到很大的損失,心理就會產生壓力與緊張,這些問題是心理疾病的先決條件。
  • 常見22種典型心理疾病
    常見22種典型心理疾病  1、神經症:朋友們缺少和自己內心的溝通7、抑鬱症:一種明顯和持久的心境障礙,病因的說法有很多種,比如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遺傳基因的特質,腦部的生理學病變,幼年時代的精神創傷,負性情緒的長期累積等等,美國在抑鬱的研究方面已經有很大的突破,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靠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國際先進的藥物治療方法通過幾個療程幾種類型藥物的綜合治療,2/3的樣本患者能夠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