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面對焦慮?(上篇)

2020-10-15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

當今社會,新情況、「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來源沒有著落,很多學生可能學習成績不如預期理想,壓力無處不在,焦慮已然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其實,面對生活中各種狀況,產生焦慮情緒不一定是壞事,認識到這點大有裨益。但如果對潛在的失敗、損失,或諸如此類的挑戰毫無焦慮的感覺,那倒是出了問題。


據世界精神衛生組織(WMH)的焦慮症調研數據顯示,9.8%的調查對象在過去12個月內患至少一種ICD-11(《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的焦慮障礙。僅有27.6%的患者接受了某種治療,9.8%接受了可能足夠的治療。此外,患焦慮障礙的調查對象中,僅有41.3%的人員認知到治療需要。焦慮障礙發病年齡通常較早,80%-90%在35歲以前發病,發病高峰年齡為10-25歲,且共病率很高,接近75%,尤其合併抑鬱症、睡眠障礙。

然而,關於焦慮您到底了解多少?

需要了解哪幾個方面才能安心?

今天先給您分享焦慮與焦慮症的區別!



焦慮症和焦慮的區別在於:第一,前者的程度更重(比如驚恐發作);第二,前者的持續時間更長(焦慮感不會隨著壓力情境的消失而消失,可能持續幾個月);第三,前者能引起恐懼,這種恐懼會干擾生活。


按照心理學家埃德蒙·伯恩的研究分類,將焦慮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01

廣泛性焦慮

跟特定情形無關的焦慮,稱為自由漂浮焦慮(即廣泛性焦慮),如有時候我們會毫無緣由地突然覺得很焦慮,莫名不安。病症嚴重則被稱為自發性驚恐症,其不同在於出現焦慮的同時,還出現呼吸短促、心悸、顫抖、汗流不止、窒息等症狀。


02

條件性焦慮

如果只在特定情況下焦慮,則稱為條件性焦慮。條件性焦慮與普通的害怕不同之處在於它通常是大驚小怪或不切實際的,如在高速路上駕駛、高考、看醫生等,對這類事情會過分擔憂,就可稱作條件性焦慮。如果發展到了刻意迴避這些情境的地步,則病症加重為恐懼症。換句話說,恐懼症是表現為對情境永久迴避的條件性焦慮。


03

預期性焦慮

當你因為可能發生的事感到難過和焦慮,例如,有人聽到了所謂的世界末日的「預言」,或做夢夢見自己要死了,就整天為末日或死亡的到來感到憂懼萬分、寢食難安,這就是預期性焦慮。預期性焦慮與廣泛性焦慮及條件性焦慮的最大區別是,比起後兩者會一瞬間達到頂點,它一般是逐漸累積,但通常很快就能恢復平靜,且較易被其他事情分散這種注意力。


(按DSM-5分類)


01

驚恐症

聲明:只有當生理病因被排除後,才能確診驚恐症。

驚恐症表現為驚恐發作。在沒有顯著緣由下,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悲傷或恐懼。這種強烈的恐懼感通常幾分鐘後就會消失,但也有個別情況,恐懼感會在2小時內不時發作。可伴有呼吸短促甚至窒息、心悸(即心跳劇烈或心跳加速)、頭昏眼花等。


02

廣場恐懼症

指患者害怕待在不便逃離的地方,表現緊張焦慮。大多數廣場恐懼症患者不僅害怕驚恐發作,也害怕其他人看到自己驚恐發作時的樣子。


03

社交恐懼症

這是一種常見的焦慮症,指患者擔心在眾目睽睽之下出醜或遭到羞辱。最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就是對公眾演講的恐懼。社交焦慮感普遍存在,但只有當迴避行為幹擾了正常工作、社交或給你造成巨大壓力的時候,才會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


04

特定性恐懼症

通常是對某種事物或情境感到強烈恐懼,從而儘量迴避不去面對。最常見的有以下這些類別:動物恐懼症、恐高症、電梯恐懼症、飛機恐懼症、醫生或牙醫恐懼症、雷電恐懼症、血液創傷型恐懼症、患病恐懼症等。


05

廣泛性焦慮症

一種慢性焦慮,至少持續6個月以上,但沒有驚恐發作、恐懼症或強迫性神經症的並發。此外,廣泛性焦慮症通常與抑鬱症並發,有時難以判斷二者出現的順序。


06

強迫症

強迫症的表現包括強迫思維、強迫動作等,通常與抑鬱症並發,很多人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就已經患病,其中有一半在兒童期就已發病。


07

創傷後應激症(PTSD)

PTSD的本質是外部傷害發生後的病態心理症狀。一般發生在經歷過嚴重創傷的人身上,痛苦的遭遇會使人產生深度恐懼感、無助感和嚴重情緒反應。


生活中,適度的焦慮能為我們的事業增加動力,希望你能學會與焦慮和諧共處。當和ta的相處遇到困難時,可以來醫院,和醫生共同尋找有沒有能改善彼此關係的方法。


圖片來源:網絡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 精神心理科

王俊傑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2001年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研修班學習。曾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工作16年,長期從事精神科臨床診治及精神疾病司法鑑定、醫學鑑定、勞動能力鑑定工作,對於疑難、複雜疾病有比較深的研究。參編《實用臨床精神醫學》《司法精神鑑定的難點及文書》等專著,兼做企業EAP(員工心理輔導)工作。兼任廣東省臨床醫學會臨床心身醫學和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睡眠管理分會委員。

擅長:焦慮障礙、睡眠障礙、抑鬱障礙、心身疾病、軀體化障礙、雙相障礙、青少年行為障礙的診治,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幹預與長期綜合治療問題;對孩子教育、個人成長、就業、擇業及婚戀情感問題開展心理諮詢及職業規劃輔導。


景麗榮

副主任醫師

擅長:睡眠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神經衰弱、緊張性頭痛、頭暈、耳鳴、心慌、胸悶、乏力等症狀的診治。


門診地址:新華路48號醫院總院 3號樓2樓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路48號

相關焦點

  • 「笨媽嘯天連載」:孩子在學習中出現「倒春寒」是正常的(20)
    這個「倒春寒」有時候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正常反覆,因為對知識的掌握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反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更多的時候,這種「倒春寒」是家長因為對孩子的情況不了解,或者對孩子所處環境的誤判而演繹出來的假象,它的本質是家長的對未知事物的焦慮和恐懼。 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倒春寒「來臨時,家長要做的是,放寬心,換個角度看問題。
  • 寓教於樂,日本推出「工作細胞」配圖小學生科普書籍
    寓教於樂,日本推出「工作細胞」配圖小學生科普書籍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如何面對工作中的壓力和焦慮?
    觀察周圍面對壓力和焦慮處理較好的管理者,往往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01、事先規劃和明確目標 以前遇到一個新上任的主管,剛上任非常想好好表現。
  • 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與「雞娃」類似的名詞還有:「青蛙」:普通孩子;「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素雞」:雞娃中注重素質教育的一類,包括安排琴棋書畫各種才藝和情商禮儀活動在內,很值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高」更「貴」的運動中;你覺得「雞娃」
  • 棉花糖「安全感」主題講座: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開學一個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2020年9月27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徐丹老師(小丹姐姐),受邀為田園都市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周易》中的君子之道,「繫辭」上篇第四講 - 醉讀周易
    這一篇我們來說「繫辭」上篇的最終講,上篇的第十至十二段。這四段,孔老夫子基本上就是在瘋狂輸出自己的私貨了,誇一誇「易」有多神奇,君子之道就有多正確。篇幅較長,乾貨不多,通讀即可,不要求記憶。這一段屬於孔老夫子的私貨,前文講了那麼多「易」的來源、作用、佔卜方式,這一段就要將「易」中的聖人之道了。「易」的聖人之道有四:其一,用「易」來指導言行;其二,用「易」來指導行動;其三,用「易」來取象,製作器物;其四,用「易」來佔問決疑。所以君子準備做事情之前,都會將心中的疑惑與顧慮來問「易」。
  • 【諮商信念】我們如何「學習愛自己」的途徑
    這個論點無誤,不過「愛自己」是個模糊概念,從小到大社會、教育或家庭都很少這麼談它,也沒有具體可學習的典範。我們到底如何自然知曉「愛自己」呢,根據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論,母親是我們人生第一個對照的客體,有了親子關係與反饋,我們開始確認自己是誰、重不重要,以及探索世界的初始動機。
  • 知乎「非常想問」科普大賽首期啟動 心理學圓桌解密情緒熱詞
    這些有趣的問題都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答案。近日,知乎「這才是心理學|非常想問」科普圓桌上線。據悉,此次圓桌是「致知計劃之科學季」——「非常想問」科普徵文大賽的首個分會場。圓桌內收錄了如「好奇心的動機有哪些?」、「人們為什麼喜歡驚喜?」、「只要內心夠強大就不會得抑鬱症?」等生活中常見問題,眾多心理學專家與網友在此交流探討,用通俗有趣的語言暢談心理學話題。
  • 「笨媽嘯天親子連載」:和孩子一起助人是最好的共同成長(24)
    比如,疫情期間如何讓孩子自覺自律地學習?居家辦公如何達成高效?和父母長住該如何相處,等等。舒東老師是《東叔只有3分鐘——自我信念提升》一書的作者,去年八月的上海書展,我曾推出並主持了他的新書發布會。講座共有五集,內容都很貼合實際,分別是:《如何在疫情中讓孩子自覺自律地在家讀書》《長期住家,如何跟父母融洽相處》《疫情下,如何在職場上達成更好的溝通》《疫情下,如何化解焦慮》《如何在居家環境中高效地工作》。這是我居家辦公中最高效的一次工作了。
  • 「元學習」解析:學習如何梯度下降與學習新的算法
    在這篇文章中,Cody 介紹了元學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類別,討論了「元學習」到底在學什麼、又有哪些限制。當我第一次聽到「元學習」的時候,它的概念是如此地令我沉醉:這個項目要構建不僅能夠進行學習的機器,這些機器還能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 教養方式:放棄「表揚教育和批評教育」吧,這裡有更好的
    【本篇背景】:上篇文章,我們說了現在主流的教育方式有兩種:本土的「批評教育」,外來的「表揚教育」。兩種方式在中國混在了一起,吵得不可開交。但兩種方式都是錯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兩種方式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即:讓孩子聽話,照做。
  • 談如何防止焦慮?(二)
    兩年前,筆者曾寫過一篇《談如何防止焦慮》,這篇就作為其續篇吧。這篇是圍繞個人心靈成長寫的10餘篇中的一篇,其他的大體有:《終身成長的六個維度》(2017年12月14日)、《激發生命潛能 永葆青春激情》(2017年12月27日)、《如何讓時間與生命增值》(2018年1月5日)、《談如何增強自信》(2018年2月25日)、《如何練就頑強的意志力》(2018年3月3日)、《談如何防止焦慮》(2018年3月23日)、《足以讓生命從容的15個觀念》(2018
  • 如何翻譯「跨國公司」?【商務英語單詞輕鬆學·第76課】
    而一些僱主也會要求應聘者需要有跨國公司的工作經驗。本期我們就來學習跨國公司對應的單詞:multinationalmultinational 的構成很簡單,由表示「多重的」前綴 multi- 加上 national 組合而成。
  • 傅首爾談「起跑線」是個偽命題:道理都懂依然焦慮,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放不下?
    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是抱著這樣的信念的,只是,面對「具體的、可見的局面」,往往還是會有焦慮。前幾天李松蔚老師還專門寫了文探討這個話題(《馬雲批評中國父母太焦慮刷屏,這屆家長真的做錯了嗎?》),對於父母的焦慮給出了很多新的認知角度,跳出「焦慮是不好的」焦慮,於父母們是一種思維上的解壓。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
  • 1-6年級高品質科普書單(按年級分類),足足85本,第二篇
    科普閱讀書(滾動目錄查看全部)一年級(13本)《大鯊魚來襲》《呀!)》《遊戲中的科學》《地球的故事》《科學玩起來:孩子應該知道的天文基礎》《中國科普名家名作數學故事專輯:哪吒大戰紅孩兒》《中國科普名家名作數學故事專輯:非洲歷險記》接上篇三年級14本日本精選科學繪本系列 火車出發了
  • 語文老師用QQ養火等級科普生僻字「焱」「燚」,網友:學習了
    近日,一則語文老師用QQ養火等級科普生僻字的新聞引起網友熱議。據悉,在某校初一某班群內,同學們討論QQ養火推出的新等級,卻不知其中「焱」和「燚」兩個字如何發音,用三個火、四個火的說法來代指,引來潛水的語文老師在線科普生僻字。
  • 棉花糖公益講座: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內含回看連結)
    為此,2020年10月10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張穎殊老師(小米姐姐),受邀為嘟嘟雅歌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是嬰幼兒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驚恐、躲避的反應,也是嬰兒基本情緒發展重要的過程。
  • 譯文|「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
    他們都有設計師作為創始人,在創始團隊中就加如了設計的基因。商業決策者們在努力地把商業策略融入到產品設計的內涵裡,而你——一名設計師,又是否了解商業呢?今天我們分享兩篇文章,分別討論了「設計師學習商業」中「Why」與「How」的問題,希望你能有所啟發。設計師們,還在埋頭學編程?你需要商業眼光!
  • 幼兒園開學,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幼兒園開學了,你有沒有覺得,媽媽比孩子更焦慮緊張?你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這些問題?如果有中二個以上,那接下來溝通方法很重要,一定要知道+收藏!1.拒絕上學毫無理由的害怕上學,想盡辦法待在家中。如果你看過我寫的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一定記得我說的「情緒要有出口,你阻止了孩子難過的情緒,他可能轉為焦慮、壓力、生氣等其他情緒,最後亂七八糟到不能溝通。」父母這樣說:「我有聽到!我們先把哭哭蟲趕走」我會這麼引導:「我有看到你在哭,我都在陪你把哭哭蟲趕走,我知道你沒有辦法控制,所以我在陪你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