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賄舉報信直接貼到了醫院大門上:正大天晴零售價3409元/盒的抗腫瘤藥,腫瘤科醫生、放療科醫生每盒收取回扣400元,回扣高達10%。
專欄|網易號外
作者|王文華
主編|戴鷺
醫院大門上的舉報信
近日,一封直指醫生收取回扣的舉報信被貼在了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的牆上。信中不僅明確指出了涉賄的產品、回扣金額,更是直接點出了受賄醫生的姓名及金額。
舉報信稱,臨汾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目前使用的鹽酸安羅替尼膠囊是正大天晴的抗腫瘤藥物,零售價3409元/盒,腫瘤科醫生、放療科醫生每盒收取回扣400元,2019年至今,腫瘤科李某受賄20萬元,放療科郝某、王某、張某各受賄10萬元。
除了鹽酸安羅替尼膠囊,舉報信還列舉了其他藥品的回扣名單,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每支回扣6元、艾斯奧美拉唑每支回扣8元,比阿培南每支回扣20元。上述產品均為正大天晴的當家產品。
鹽酸安羅替尼是正大天晴自主研發的抗腫瘤藥物,2018年5月獲批上市。2019年,鹽酸安羅替尼的銷售額至少在20億元以上,佔據正大天晴抗腫瘤藥品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
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是正大天晴的主力藥物,用於慢性病毒性肝炎。2019年,該藥品的銷售額為18億元,同比增長5.5%。艾司奧美拉唑,2019年的銷售額為9.5億元,同比增長26.5%。
此外,比阿培南的銷售額也在5-10億元之間。
臨汾市人民醫院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三甲醫院,編制床位1800張,2019年年門急診量94.1萬人次,手術與操作4.3萬臺次,出院病人數達6.35萬人次。
9月8日,臨汾市人民醫院就上述舉報事件回應稱,院黨委高度重視,已責成院紀委成立調查組依照程序進行核查。
正大天晴方面表示,此事系個別競爭對手的惡意行為,意圖混淆視聽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目前公司已經啟動相關司法程序,採用法律手段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多次捲入行賄案
正大天晴是一家從事藥物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醫藥集團。官網顯示,正大天晴目前有抗腫瘤、肝病、呼吸、感染、內分泌和心腦血管6大產品集群,20多個年銷售過億元的產品。
正大天晴的母公司為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01177),總部位於香港,是一家綜合性的製藥集團。2003年,中國生物製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2017年,市值突破千億。目前的最新市值為1600億港元左右。今年7月23日公布的2019年度中國化藥企業TOP100排行榜中,中國生物製藥位列第二,僅次於恆瑞醫藥。
雖然在國內醫藥行業擁有較高地位,但正大天晴曾多次捲入行賄事件。2019年3月,因為藥品回扣事件,江西省新餘市衛健委取消了正大天晴部分產品的銷售資格。今年3月,江西省醫藥採購平臺又發布通知,取消連雲港正大天晴醫藥有限公司全省的藥品上網資格,為期兩年。
2010年至2014年,正大天晴揚州市江都區銷售主管徐雙龍在負責比阿培南、異甘草酸鎂等藥品工作期間,向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ICU科、老年科、呼吸科等科室主任及醫生行賄。
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期間,原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麻醉科主任韓洪濤非法收受南京正大天晴業務員張某所送回扣款共計人民幣51.3萬元,其中22.2萬元存入其個人銀行卡,其餘29.1萬元用於麻醉科集體分配。
2013年8月,央視曝光正大天晴組織10餘位醫生在機場開會50分鐘後,帶領一行人前往泰國清邁旅遊3天,目的是對5至7月達到用藥預期的大客戶進行激勵,並進一步增加藥品銷量。此外,該公司還根據醫生「貢獻」大小,組織醫生到臺灣、九寨溝等地旅遊。
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連雲港正大天晴業務員為感謝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二病區科原主任沈懷成在科室使用其代理的「恩替卡韋」藥品,向後者行賄1.9萬元。
醫藥行賄層出不窮
正大天晴被舉報事件僅是醫藥行業行賄的冰山一角。此前,多家國內知名藥企被曝出行賄案。今年5月,恆瑞醫藥被曝光行賄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李培一案,引發行業熱議。7月,恆瑞醫藥再次被曝出捲入淄博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心醫院副院長李鵬受賄案。
2012年至2015年,李鵬在擔任淄博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累計收受藥品、耗材銷售人員給予的回扣共計166.7萬元。李鵬從中拿了30萬,其餘部分用作科室經費、部分按固定係數分發給本科室醫生。
在上述時期內,李鵬曾收受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員王某給予的注射用奧利沙鉑(艾恆)回扣12.1萬元。
不止恆瑞醫藥,李鵬受賄案還涉及海南海靈化學製藥有限公司、江蘇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藥友製藥有限公司等共計12家醫藥企業。判決書披露,李鵬在擔任普外科主任時,直接與醫藥代表談藥品銷售的回扣比例,不同企業,回扣比例不同。如重慶藥友的前列地爾幹乳劑,回扣比例為12%,恆瑞的奧沙利鉑,回扣比例為15%;奧賽康的泮託拉唑鈉,回扣比例為20%。
長期以來,醫藥行業行賄、帶金銷售等始終是困擾行業的難題,究竟該如何解決?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對網易財經表示,醫療行業的商業賄賂根源存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供給端,同質化競爭嚴重,同一個藥品文號有上千個品種,重複率太高,如果藥品技術層面相同,企業就只能通過營銷層面來競爭,最快的方式是賄賂。
醫生收入結構問題是另一大根源。國內醫生的診療費用不高,應通過提高醫生的診療費用,調整收入結構。如果出現收回扣現象,應明確醫院領導、醫生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國外就是這樣,如果涉及藥品回扣事件,醫生的從醫資質就沒了,還要面臨巨額罰款,甚至刑期」,史立臣說。
對於行賄受賄事件,相關部門曾多次採取措施來杜絕此類現象。2018年,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九部委聯合印發《2018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專項治理工作要點》,各省市陸續發布醫藥購銷反腐文件。
2019年6月,財政部聯合醫保局對77家藥企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檢查的重點之一是銷售費用。財政部表示,要對醫藥企業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延申檢查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代理、廣告、諮詢等機構,必要時可延伸檢查醫療機構。
今年6月5日,國家衛健委正式下發了《關於印發2020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嚴肅查處收取醫藥耗材企業回扣行為。所採取的方式主要是「對受到行政處罰的涉事企業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予以公示。探索建立企業信用評價和懲戒機制」。
史立臣強調,在解決醫藥行賄問題時,要注意理清生產企業、代理商、醫藥代表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他表示,中國有7000家生物藥企業,真正有自營隊伍的企業不超過1000家,大部分藥企選擇與代理商合作,如果代理商行賄,究竟該問責哪一方,這些責任問題需要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