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歸來——重新回歸牛頓力學的核心

2021-02-18 純科學

點擊上方「純科學」關注我們

 

牛頓力學不僅是第一個實證的科學理論,也是關於宇宙最普遍、最基本的科學理論。因此,根據《實驗、測量與科學》書中所介紹的科學還原方法,一切科學理論都必須能夠最終還原為牛頓力學。我們把這稱為「以牛頓力學為核心的還原觀」。

在牛頓力學建立之後,越來越多原來分散的科學知識都逐步通過牛頓力學推導出來。天文、熱力學、電學、光學、流體力學、生理學……全都一個一個統一在牛頓力學的大旗之下。人類手臂的運動,與阿基米德發現的機械杆槓竟然是完全相同的牛頓力學原理。泊松將熱力學這樣看似遠離固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也用牛頓力學推導出來,這樣的巨大成功難免不使人認為牛頓力學已經窮盡了宇宙的一切真理,後人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牛頓力學的指引下把一切梳理得更有條理而已。整個宇宙不過是一架巨大的鐘表,人們只要把其中一個個機械零件的尺寸搞清楚,按照牛頓力學的法則去預測未來的走時過程即可。不僅如此,人類和其他生物等都是可以按不同類型的鐘表來思考和認識的。法國哲學家J.O.拉美特裡1747年出版《人是機器》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

到了19世紀末,牛頓力學的成功使得很多人認為未來的物理學已經沒多大發展的空間了。普朗克曾在1924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他1875年在慕尼黑大學學習物理時,物理老師P.約裡曾勸他不要學習物理學,因為這「是一門高度發展的、幾乎是至善至美的科學……也許,在某個角落裡還有一粒灰塵或一個小氣泡,對它們可以去進行研究和分類。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那是建立得足夠牢固的。而理論物理學正在明顯地接近於幾何學百年中所已具有的那樣完美的程度」。普朗克的另一位導師,柏林大學的G.基爾霍夫也說過類似的話,「物理學已經無所作為,往後無非在已知規律的小數點後面加上幾個數字而已。」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們舉行慶祝新年的聚會。這不僅是跨越新年的時刻,也是跨世紀的時刻。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威廉·湯姆遜·開爾文在其發表的新年祝詞中認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但是,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他提到:「動力理論肯定了熱和光是運動的兩種方式,現在,它的美麗而晴朗的天空卻被兩朵烏雲籠罩了……第一朵烏雲出現在光的波動理論上……第二朵烏雲出現在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理論上。」1900年4月27日,開爾文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後來被廣泛引用的著名演講:《19世紀熱和光的動力學理論上空的烏雲》,將該問題更詳細討論。其中所說的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和以太假說相矛盾;第二朵烏雲,主要是指黑體輻射實驗中測出的輻射能譜無法用傳統理論解釋,嘗試提出的模型都無法與實驗相符合。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努力在20世紀物理學領域引起了兩場狂風暴雨,人們已經很熟悉了,前者導致了相對論,後者導致了量子力學。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是傳統科學觀遭受巨大衝擊的時期。在牛頓力學的公理基礎受到動搖之前,數學領域的公理基礎同樣在遭受地動山搖的變化。歐幾裡德幾何學歷經2000多年發展,被認為成為一門完美無缺的學問後,一個同樣細小的烏雲引發了一場數學領域的狂風暴雨。在相當長時期內,數學家們僅僅是從直覺上感到第五公理有點複雜,有可能從其他公理推導出來,或者能夠想辦法證明它的確是一條公理。但經過數百年努力一直毫無所獲。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在證明了第五公理是一條公理的同時,卻意外地發現了以第五公理的否命題與其他公理一起竟然可以形成與歐氏幾何平行的另外一套完全自洽的幾何學體系。這種石破天驚的全新幾何驚呆了當時的數學界,以至於長期無人理解。到了1868年,義大利數學家貝特拉米將其還原為歐氏幾何後,羅氏幾何得到數學界認可。1854年德國數學家G.F.B.黎曼在哥廷根大學發表的題為《論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的就職演說,這形成了另一種非歐幾何體系。

在生物和人類社會等領域,牛頓力學也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在這些領域,單純的牛頓力學應用並不順利。生物的進化過程難以簡單地歸結為機械運動,人類也不是簡單的機器或鐘錶。因此,到了20世紀初,人們已經普遍認為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核心的「機械宇宙觀」已經破產,甚至認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翻了」牛頓力學。同時,一系列適用於複雜系統的全新理論紛紛問世——老三論: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另外還有:混沌學、超循環理論。

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在1932年發表了「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1968年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系統論到此基本成熟。

1948 年,美國應用數學家諾伯特·維納發表《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一書,標誌控制論的誕生。

1948年,美國數學家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發表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標誌資訊理論誕生。

1969年,比利時物理化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伊裡亞·普裡戈金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69年,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協同學」這一名稱。1971年與格雷厄姆合作撰文發表論文《協同學:一門協作的科學》。1972年在聯邦德國埃爾姆召開第一屆國際協同學會議。1973年將這次國際會議論文集整理後以《協同學》名稱出版,協同學隨之正式登場。

1972年,法國數學家勒內·託姆發表《結構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一書,系統闡述了突變理論。

196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提出」混沌理論「。1972年12月29日, E.N.洛倫茲在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蝴蝶效應」的著名論文。「蝴蝶效應」也成為一個遠超出氣象領域,在社會領域也非常廣泛使用的名詞。

1970年,德國科學家M.艾肯從研究細胞的生化系統、分子系統與信息進化系統中,提出「超循環理論」。1979年,M.艾肯與P.舒斯特一起出版《超循環》一書。

除資訊理論之外,其他新科學方法儘管數學原理差異巨大,理論體系各異,但事實上在最終極的邏輯上存在相同的出發點,就是存在循環因果,因此會出現系統、反饋、自組織、協同、微小擾動被無限放大和突變、負熵流等現象。牛頓力學之所以難以適用於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主要原因不在於其物理機制,而在於其因果邏輯基礎在過去只是限於經典的單向因果律。作者在《生態社會人口論》一書附錄中建立的「循環因果律」,事實上具備除資訊理論之外,統一以上所有其他方法論的潛力。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已經將循環因果律完全還原為經典因果律,因此它可以使牛頓力學以此為基礎廣泛應用到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領域。

 

 

儘管科學本身應當是純客觀的,但發展科學的人心態上其實也有些類似於社會中的人。當科學有一個完善的統治者時,可能會感到沒有可以作為的空間,但當原來的權威倒塌時,又會感到陷入巨大的混亂。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19世紀中期之前,科學是統一的,此後到20世紀中期,是科學大分裂的時期。但在這個過程中,最嚴謹的科學家們從未放棄過通過還原統一科學的努力。儘管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遠遠超越了牛頓力學的作用範圍,但一切新的物理學理論都會在宏觀低速條件下還原為牛頓力學。當我們將循環因果律還原為經典因果律之後,一切生物進化和人類社會領域的規律都可以重新還原為牛頓力學了。在這些領域,甚至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全部知識幾乎都不需要。因此,當我們不是以決定論的方式,而是加上回溯式還原方法之後,是可以將一切實證科學領域全都還原為牛頓力學的。由此,我們可以使一切實證科學領域全部建立在以牛頓力學為核心的還原觀之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牛頓力學還是純科學的核心?
    我在《實驗、測量與科學》一書中所建立的純科學體系,有三個學科一個理論:數學、測量、信息技術和牛頓力學。該書重點是談測量,因此對其他方面很難展開,否則篇幅實在太大了。對牛頓力學為什麼還被作為純科學的核心主幹,很多人不太理解。這裡有必要作個深入說明。
  • 牛頓力學
    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是科學形態上的重要變革,標誌著近代理論自然科學的誕生,並成為其他各門自然科學的典範。經典力學建立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原因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得益於已有的科學成就。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笛卡爾等人在天文學、力學、光學、數學等方面的貢獻,為經典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伽利略與克卜勒對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伽利略通過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已經發現了慣性運動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勻加速運動,奠定了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
  • 基於牛頓三定律構建的金融力學
    「力」的涵義和牛頓運動三大定律構成了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  在哲學意義上,「力」是指有助於實現目的的事物,也就是說,「力」是事物一切變化的原因,是驅動事物運動變化的能量。因此,「力」具有哲學意義上「道」的涵義,「力」是宇宙萬物運動之本源。在我們可以感知的世界中,事物的一切變化都是由於力的作用所致,沒有力的作用就不會有事物的變化。
  • 牛頓是如何統一力學江湖,發現萬有引力的?
    上一篇文章我簡單介紹了牛頓對力學所做的貢獻,其實核心就是牛頓的三定律: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用通俗易懂話表達就是一個物體如果做運動直線運動不需要力,當一個力施加給一個做運動直線運動的物體,那麼這個物體速度就會變化。
  • 《問道》浴火重生王者歸來 老兵回歸續寫傳奇
    隨著光宇遊戲《問道》年中大服「二〇一九」的開啟,官方也特地為各位玩家準備了誠意滿滿的「老兵回歸」活動。登錄就可以獲得回歸專屬大禮包、專屬稱號及精美周報等你來拿,多種好禮不容錯過。在7月19日年中PK大服「二〇一九」開啟後,老兵回歸活動中的「浴火重生之王者歸來」分支也將同時開啟,所有等級大於等於80級且連續30天以上未登陸角色所在區組的玩家,前往原區組問道緣大使處,選擇浴火重生之王者歸來,領取一個專屬激活碼,使用激活碼在年中PK大服「二〇一九」中的問道緣大使處,兌換老兵獎勵即可獲得王者歸來禮包。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伽利略作為一個距離牛頓力學最近的科學家,他是第一個將實驗和力學結合起來。通過嚴密的數學邏輯推理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他改變了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許多錯誤的力學結論和通過觀察總結的研究方法。但是,伽利略所處的時代依然是封閉的中世紀,強大的教會依然在打擊著新的科學思想,這也是伽利略的不幸。
  • 假如牛頓穿越到現在,他能看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引言: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他曾經提出了很多先進的物理學理論。現在有些人覺得學習這些理論很簡單,便開始質疑牛頓的偉大,殊不知牛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的高深,而在於他的開創性。想像一下,牛頓穿越到了現在,他能看得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 牛頓力學為什麼對粒子物理不適用?
    牛頓力學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所以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受限於這四個基本定理,像微觀和宏觀高速就不適用牛頓力學。在300年前,牛頓建立經典力學,統一了地面、天上的物體運動規律,從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地預言各大行星、衛星和彗星的行為,比如海王星就被稱作筆尖上發現的行星,因為最初天文學家是通過天王星的引力攝動現象,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然後推測出海王星的軌道並找到了海王星。
  • 突破了牛頓第三定律的拓撲力學超材料
    在經典力學裡,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明,即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述了一種力的互易性。但在量子力學裡,一些量子系統根本不遵守這種互易性,因此很難在一些力學系統中進行仿真。
  • 17shou禁賽期滿,網友:王者歸來!
    SMG官博:歸來我們可以看到在今日凌晨,SMG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個視頻,然後視頻描述是《歸來》,從視頻中的內容來看,是隊內的核心人物17shou,整個視頻講述了一些有關於17shou的一些過往。從這個視頻也是透露一個信息,那就是17shou已經回歸了。
  • 讓牛頓麥克斯韋都淪陷的以太,差點顛覆整個經典力學、電磁理論
    在 20 世紀之前,「以太」是所有物理學獎都深信不疑的物質觀念,所有的物理學家所做的理論、研究、成果都是圍繞著「以太」而展開,即使是牛頓、麥克斯韋這樣的大神,這朵籠罩在物理史上的烏雲,差點掀翻了整個經典力學、電磁理論,讓所有物理學家辛辛苦苦構建的物理大廈轟然倒塌。
  • 牛頓力學全錯,早已被《相對論》推翻!為什麼中學生還需要學習?
    不管對於上過學或者沒有上過學的你,也必然知道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這樣的世界頂級科學家。至於牛頓的偉大之處,我在這裡也沒有必要再多做贅述。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已經統治物理學整整兩百餘年。這在期間,牛頓力學被奉為權威,沒有任何科學家可以挑戰他的絕對地位。
  • 牛頓的三大成就,力學萬有引力,數學微積分,光學
    幾百年以來,形成近代物理宇宙學的是牛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本物理宇宙學讀本,在三大成就,包括力學,數學,光學。都是在大概1665-1666年完成的,然後在哈雷的提醒和幫助下,出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的出版在物理宇宙學是革命性的牛頓的三大成就是什麼?
  • 大統一: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
    1865年,麥克斯韋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 牛頓的經典力學是錯誤的,還有誰不知道的嗎
    經常看見有人把牛頓的經典力學用在光速或者接近光速的領域,進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結果,甚至有人這樣設想,在一個0.8倍光速的飛船裡面,一個人向前方打出0.8倍光速的子彈,那麼這個子彈的速度就會達到1.6倍光速,這樣就超光速了,從而推翻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2020-2021賽季勇士隊能王者歸來嗎?
    神奇了幾個賽季的勇士隊,本賽季隨著杜蘭特的離開,水花兄弟的受傷,格林的低迷,勇士隊已然變成NBA任人宰割的魚腩球隊,但是,下賽季也就是2020-2021賽季,全員健康歸來的勇士能王者歸來嗎?2020-2021賽季水花兄弟的回歸,必將讓勇士隊從本賽季任人宰割的魚腩球隊一舉變成聯盟炙手可熱的爭冠球隊,畢竟庫裡與湯普森的厲害之處與其它超級球星不一樣,他們可不是依靠身體打球的,他們純屬是利用優秀的投籃手感以及高超的籃球智商打球的,即使受過大傷對他們的影響也會降到最低的,畢竟,身為投手的他們只要運動能力還在,投籃手感還在,水花兄弟的組合必定會讓勇士隊復活,
  • 自重健身運動學——淺談牛頓力學三定律
    本文將給大家帶來的是《PCC手冊》中關於自重力學的探索分析,將牛頓最負盛名的三大定律分析自重健身中的運動力學,希望對大家理解自重健身有所幫助。「力學」研究的是動作,因此,它是物理學的傳統分支。但是在體育和自重訓練中,力學得到了巨大的應用,所以說它具有另一個名稱——「運動學」。
  • 根源於動量守恆原理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
    根源於動量守恆原理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理是動量守恆原理的必然體現,一個獨立系統或物體不受外力或受到合力為零的外力的作用,根據動量守恆原理,這個物體自然是動量守恆的,動量不會改變的,動量不會改變就是物體運動速度大小不變或為零,且物體運動方向不變。
  • 溝通說服中的相對論和牛頓力學
    1686年,牛頓完成了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標誌著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經典力學體系提到了三大定律,其中之一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按照這樣的解釋,地球之所以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萬有引力,太陽吸引著地球使得地球無法離開。
  • 有人說現代物理已經否定了牛頓,為什麼中學還要學牛頓力學呢?
    首先,現代物理學並沒有否定牛頓。所以中小學(大學也學)還是要學。當然這裡的否定,需要去分析一下。如果要非要去計較結論的精準,那麼牛頓力學就不適用了,要考慮相對論。打個比方,拿人類目前的太空歷程而言,火箭的升空,航空器的對接,衛星的軌道調整,我們用牛頓的理論,就已經是足夠足夠精確了,並不要去用相對論,不然就是複雜化了。如果用精確到後十幾位的圓周率去計算問題,那麼我們的精準度就已經精確到99.9999%。所以說我們依然需要去學習牛頓物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