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冬至,自古就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昨天,揚州各大墓園迎來了祭掃小高峰,揚州墓園3000人次、茅山公墓1500人次。昨天的祭掃呈現出文明、平安、和諧、綠色的特點。
疫情之下思親之情不減
雖已是冬天,揚州墓園裡依然綠草如茵、泉水潺潺、花木扶疏。
昨天上午,記者在揚州墓園看到,前來祭掃的市民絡繹不絕,大家都自覺佩戴口罩,主動出示健康碼,配合防疫工作。為了引導文明祭掃方式,園區執行全園禁燒禁燃政策,並在門口提供紙錢換鮮花服務。記者看到門口箱子裡放滿了紙錢,近旁的鮮花大受歡迎,全天售出了1000多束鮮花。
市民黃先生表示:「鮮花祭奠的方式文明、清潔、環保,也能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
在烏桕林邊綠茵茵的草坪上,老紅軍劉應啟銅像前,一位劉先生向劉應啟像獻花、鞠躬。他說他們曾是鄰居,老紅軍劉應啟對他影響很大,所以每次來祭掃家人時,總會順便祭拜一下劉伯伯。
在銅像旁的「AR生態祭掃驛站」,李阿姨特地從廣州回來祭掃愛人李家訓。當她在屏幕上輸入「李家訓」時,一塊虛擬墓碑出現了,背景就是眼前的烏桕林和正在祭掃的人群,這是攝像頭拍到的現實場景。而翩翩飛來的蝴蝶則是虛擬的,讓親人感受到逝者的墓穴仿佛真實存在,帶給親人祭掃的真實感。
揚州墓園負責人介紹,今後只需登錄揚州墓園授權的帳號,即可完成實時祭掃,實現遠程的AR祭掃。
「雲」上為外地客人代祭掃
和清明期間一樣,今年冬至期間,揚州墓園在微信公眾號建立網絡祭掃平臺,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代客祭掃服務。
王先生遠在美國,疫情更加重了他的思親之情。冬至到了,又不能回國。於是他主動和揚州墓園客服人員聯繫,希望繼續代祭掃。記者看到,在祭掃現場,由專業服務人員代替客戶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寫上一張卡片,通過視頻現場連線與客戶形成互動。
「如果親人抽不開身、身體不便或者遠在異國他鄉,只需登錄揚州墓園授權的帳號,即可完成實時祭掃,增強了祭掃的儀式感和真實感。」揚州墓園負責人表示,今年清明時為滿足廣大客戶的祭掃需求,墓園依託GIS地理信息系統等大數據平臺,面向廣大市民特別推出了「遠程祭掃」服務。廣大客戶可以搜索、關注墓園微信公眾號,進入「雲祭祀」模塊,輸入相關信息,即可實現精準定位並進入祭掃程序。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虛擬祭掃或雲視頻實時觀看。
據了解,昨天共有15個外地客人申請了代祭掃服務。 記者 姜濤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