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時節,祭祖、掃墓、遷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2020-12-15 墓碑廠家凱瑞石業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來的一個。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著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因而視冬至為冬季大節日,在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作為國人重要的一個節日, 許多重要的事情自然也會在那一天進行。如祭祖、遷墳以這些習俗,大部分人選擇在清明、九月半之外,便是在冬至了,不知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嗎?

祭祖

冬至祭祖掃墓是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習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至宋代就多起來,明清時代冬至祭祖掃墓已經非常流行。在如今的南方沿海的部分地區,仍然延續著這一習俗。他們仍然保存著在冬至這天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習俗,用糯米磨成的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蒸煮,以此作為祭祀祖先的用品,表達對祖先的感恩和紀念。

同姓宗族的人在冬至這一天,聚集在祖厝宗祠中,布置好條案,點上香燭,奉上供菜,然後按照長幼站好,宣讀祭詞,站祭詞中緬懷古人,寄託哀思,感恩先人;讀完祭詞後,族人上香、焚紙錢,點爆竹,祈福消災。祭祖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掃墓

冬至掃墓的習俗也被很多地方保留下來,代代相傳,以此表示不忘自己的「根」。冬至那天,家人早早起來準備祭祀用的祭品,在家中點燭燒香,燃放鞭炮。然後掃墓的幾兄弟喊齊了,一起去掃墓,擺祭品、搭祭臺、修墳墓、燒香、祭拜。然後乘此機會,許久不見的兄弟們藉此機會話家常、踏踏青,聽老人們講講先人的故事。

遷墳

遷墳是一個家族的大事,深受重視,而冬至是一年難得的好日子,民間有種說法:冬至這天老天爺放假一天,天聾地啞,乾坤懵懂,人間擺脫了忌諱、禁錮和束縛,所以很多人選擇了這一天遷移祖墳,無禁也無忌。

遷墳作為家族的大事,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十分注意。起墳動土前要擺案上香,祭祖燒錢,禱告先祖所遷原因、地址,祈求先祖對後人的祝福護佑;遷墳的時間最好不過午時,過程中要用黑布蒙穴、蓋骨,以免午時的陽氣灼傷屍骨;祖墳中先祖人數過多的老墳地,在「起」出屍骨後,一定要注意人員關係的配對安放,以免造成錯亂之象。

撿骨二次入殮完畢後,必須要將原有墓穴扔銅錢9枚,填充鋪平;破舊棺槨及壽衣等,在填平墓坑後,一共焚化乾淨即可,不可帶去新陰宅;起穴後先祖的屍骨一定要安放整齊,把屍骨的各個關節原位安放,如有遺失的指節要仔細翻土查找,以免對後代子孫帶來肢體上的傷害;在先人遺骨出土後,由長子手持靈頭幡,摔喪盆,攜男眷走在靈前,女眷則坐車跟在靈後,棺上罩以「棺罩」抬至墓地,葬入事先擇時辰挖好的墓穴中,用土掩埋出墳頭,將長子所持靈頭幡插在墳頭上,並將紙糊的金銀庫在墳地焚燒,供死者在陰間「受用」。

相關焦點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遷墳,這些注意事項不能忘!
    清明節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在這一天前後中國人要進行祭祖和掃墓的活動。在傳統習俗中,清明前後10天是遷墳的好時機,不用看日子就可直接動土遷墳,因而不少人會選擇在這一時間進行遷墳。現在清明將至,不少地方的人已經開始準備祭祖、掃墓和遷墳活動。
  • 2018冬至哪些地方有上墳祭祖的習俗 冬至掃墓需要注意什麼
    2018年的冬至就要來了,在安徽、浙江等地,冬至前後會組織家人一起上墳掃墓;冬至日祭祀祖先也是全國比較普遍的一個習俗,又稱冬祭,儀式非常隆重。那麼,冬至日上墳祭祖掃墓需要注意什麼?哪些地方有冬至上墳祭祖的習俗?
  • 海南人的冬至帶上一家老小掃墓祭祖
    所以古人在冬至來臨之前,或冬至日,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意為冬天來了,我們開始添衣保暖,也不要忘了我們的祖先,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清除下墳墓上的雜草,添些土,焚上香燭,擺上供品,告慰先人,寄託香火文化家的情結。
  • 你們居然是冬至掃墓的?
    食了冬至丸,又大了一歲了本文分為三部分:一、冬至掃墓 vs 清明掃墓二、家族掃墓 vs 宗族掃墓三、掃墓的意義一、冬至掃墓 vs 清明掃墓以前當我說冬至要回老家掃墓的時候,周圍的同學、同事都表示很驚訝。「你們不是清明掃墓的嗎?」圖樣圖森破了。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的民風民俗,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至今仍廣泛流傳。浙江杭州等地民間至今仍盛行冬至掃墓。廣東潮州則作興冬至上墳「掛冬紙」。各地習俗:河北:但鄒縣並無賀冬至的習俗,據說孟子亡於冬至日,鄉人十分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習俗。臨沂縣民在冬至日用火紙剪製衣服,攜至祖墳前焚燒,然後添土。山西:
  •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冬至掃墓的講究與禁忌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初一相同。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時間:2019-04-06 19: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2019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 《冬至》過後《掃墓》請問你了解多少?
    簡單的講就是冬天去掃墓,各地區都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中國才會擁有的習俗。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由來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冬至,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時節有什麼起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3)
    3、潮汕冬至習俗:上墳掃墓上墳掃墓則是冬至的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的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才可以行「過冬紙」。
  • 北京昌平天壽陵園:傳統民俗中「冬至」掃墓祭祖有哪些講究?
    冬至到來之際,在我國一些地區民眾有上墳掃墓、祭祖之俗,又叫做「冬祭」。「冬祭」是十分嚴肅的儀式,期間當然有不少講究乃至禁忌。那麼,從傳統民俗方面,冬至上墳有哪些講究和禁忌呢?1、選擇掃墓、祭祖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
  • 看看莆田人過冬至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下周一就是冬至了 莆田人過冬至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呢~ 一起快來看看吧 ===冬至的由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 冬至大過年,快來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冬至習俗~
    今天是冬至,大家吃水餃了嗎?大家都知道冬至應該吃餃子,吃湯圓,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嗎?冬至還有什麼其他的風俗?冬至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小編就帶大家進入冬至,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冬至。冬至,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
  •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時間:2019-04-02 2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每年清明節掃墓,爸爸媽媽都會說這個不行,那個要注意,這種話不能說的那麼清明掃墓到底有哪些禁忌呢?
  • 冬至:掃墓祭祖盼新年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作為一個天文類節氣,冬至也叫「夜長至」「晝短至」。這時天氣寒冷,人們躲在屋裡教孩子唱數九歌,用九九消寒圖記載陰晴,以佔卜來年豐歉。當然,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  上墳祭祖,結算工錢  陝西有諺語:「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的三十六個風水禁忌和避諱,你必須知道!
    清明掃墓的季節即將來臨,不管你身在何處,總會為了先人,前往墓地祭拜,以解思念之情。在清明掃墓期間,有些民俗禁忌與風水忌諱要避免,清明掃墓習俗注意事項你了解多少呢?小編提醒朋友們,清明掃墓三十條最基本原理莫忽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清明掃墓習俗注意事項。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宋朝時期,冬至在民間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年節,資料記載:「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習俗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並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 冬至可以吃哪些東西 潮汕冬至習俗吃什麼
    當然,這還用說嗎,每年的冬至日不都吃餃子嗎?民間有一句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吃餃子又有何淵源呢?傳說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在長沙當太守期間經常坐堂開診,施藥救人。後來辭官回鄉途中,看到饑民流離失所,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於是,他靈機一動,將羊肉混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裡一起熬煮,然後將之切碎,並用麵團包成耳朵形狀。
  • 「祭祖」「插柳」「踏青」 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由來已久  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墓 祭 」大 約 在 南 北 朝 時 就 已 形 成 習俗。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年,將寒食墓祭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不久,寒食與清明混為一體,清明節祭祀遂成習俗。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百姓歷來十分看重。
  • 專家:冬至掃墓應將「少兒不宜」變為老少皆宜 從小銘記緬懷先人
    圖說:帶孩子掃墓是很好的傳承家風、祭奠先人的好契機。網絡圖【新民晚報·新民網】冬至,是中國人傳統的掃墓、落葬時節,又以最近幾個雙休日和明天的冬至正日為高峰。掃墓也要「少兒不宜」嗎?掃墓陋習需要改正「無論是清明、冬至或其他前往掃墓的日子,的確很少看到小學以下的孩子,不少家長也儘量避免幼小的孩子進入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