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就是冬至了
莆田人過冬至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呢~
一起快來看看吧
===冬至的由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冬至日,不但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古稱「日短」或「日短至」;俗稱「冬節」 「長至節」 「亞歲」等。在周代行顓頊曆,以今夏曆的冬季十一月為正月;因此,周時正月即今農曆十一月,故其時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太初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其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因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故而在唐宋時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民間在這一期間則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故而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後來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亦源於冬至。
這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在莆田,冬至更是隆重,莆仙方言有句諺語「冬至夜大過三十夜,冬至早大過初一早」,對其重視的程度不言而喻,而且經過代代相傳,莆田形成了獨特的冬至節令文化。
文 | @莆田市博物館
莆田人的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候。在莆田,人們依據冬至對應的農曆來預測年節前後的氣溫。莆仙民諺說道:冬至在月頭,寒凍年瞑兜(年節前);冬至在月中,不冷又無霜;冬至在月尾,寒凍正二月。
人們將冬至視為「團圓日」,取「湯圓」寓意為「團圓」,搓湯圓、吃湯圓、貼湯圓,祭祖掃墓以及貼「消寒聯」等,都是極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搓丸仔
莆田將冬至的前一夜稱為「冬至瞑」。
「冬至大如年」,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廳堂點上紅蠟燭,在祖先神位前的圓竹匾裡放上插著「三春」(福祿壽紙花)的紅福橘,用紅紙封著的十雙筷子,一排生薑,一塊板塘來供奉祖先,寓意著全家團圓美滿興旺,生活甜蜜。
圖/林昇輝
然後關上大門,全家人圍在「大笠弧」四周,開始「搓丸仔」,其樂融融。家庭主婦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壓均勻,使其粘結。這時,全家人把它搓成龍眼那樣大的「丸仔」,祝願全家團圓,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小孩兒們喜歡把丸子搓成各種形狀,用捏金元寶、舂米工具和小狗等形狀的湯圓來祈福。捏金元寶和金錢餅(銀元),祈求財源廣進;捏舂米杵和舂米臼,祈求五穀豐登;捏小狗,看宅護院保平安。在搓「丸仔」的時候,還得注意不要掉到地上,大人為了防止孩童玩鬧,還會嚇唬孩子如果掉地上,那以後身上就會長出一模一樣的小白斑。
搓好丸子之後,大人們會把丸子、生薑、板塘、紅筷子擺在廚房灶公前,點上夜明燈來過夜。孩子們常常耐不住冬至長夜,饞著要吃丸子,「愛吃丸子天不亮」的莆仙諺語由此而來。
冬至早,食湯圓,
掃墓祭祖
在莆仙地區,冬至這一天祭拜掃墓的人最多。
圖/林昇輝
冬至早,家庭主婦給全家人下湯圓加姜、糖煮熟後,先供神祭祖,焚香敬土地公、灶公等,然後另取一些湯圓放涼,貼在自家門楣兩側的春聯之上,左右各一顆,祈求家族興旺發達。最後才輪到大人小孩吃既甜又圓的「丸子」, 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甜蜜幸福。在涵江區白沙等山村,民眾還會給果樹等處貼上「丸仔」。
人們吃完湯圓後,挑著裝滿煮熟的丸子、炸豆腐、紅團、白團、水果的擔籃,攜帶銀紙、香和現代種類繁多的新式祭品上山掃墓。路上車水馬龍,祭掃大軍形成壯觀景象。山上煙霧升騰,大人們拿起鋤頭等工具清除雜草泥土後,擺上祭品,用跪拜表達對祖先的敬重與思念。
客鳥丸
莆仙的冬至丸一般是白色的。但這一年家中如有新婚的夫妻,搓的丸子要加紅色,還要搓一些豆粒大小的小丸子,丟到屋頂讓喜鵲硺食,俗稱「客鳥丸」。當喜鵲爭先硺食這些小丸子時發出「嘻嘻」的叫聲,表示報喜,增添了喜慶的氛圍。
圖/林昇輝
貼丸子的傳說
在莆田過冬至還有一個貼丸子的習俗。人們把煮好的軟糯的丸子用籤子串起來插到門窗兩旁,或直接貼在門窗上。這個習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古時候山裡有個叫順安的孝子,為了討母親開心,把糯米磨的粉搓成一粒粒丸子,再用竹籤串起,插在門上、窗上和牆上,十多年沒間斷過。順安的母親去世後,人們為了學習順安孝敬母親的美德,家家戶戶在冬至時也在門窗兩旁貼起丸子,以此教育子孫愛老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