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不少,端午、重陽、中秋等等。但是要說到節日的盛大、隆重和熱鬧,那非春節莫屬了。春節的歷史悠久,據說是古時候年頭歲尾舉行的祭神拜祖的活動,但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留下來的習俗都是民族的精華,那麼從小年到除夕的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就正式的進入春節倒計時了。辛苦勞動了一年的百姓們,為「過大年」開始準備著,在「小年」的這天每一戶人家都要拜祭「灶神」,奉上富有深意的灶糖、糖餅這些貢品。祈求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可以說些好話,用灶糖將灶爺的嘴粘上,這樣就說不了壞話了。
臘月二十四在北方叫「掃房」,南方就叫「撣塵」日。「塵」與「陳」同音,是除舊迎新的意思,將「黴運」、「晦氣」全部掃出門。這一天老老少少齊動手,將家裡的裡裡外外收拾得乾乾淨淨,房頂的蜘蛛網,牆壁上蒙了一年的灰塵,全部都要灑掃。
臘月二十五,是玉皇大帝下凡視察工作的日子,家家戶戶都磨豆腐,表示過得很清苦,玉帝見此情景也就不便多懲罰。古時候的生活還沒有現在這麼安逸,有的窮苦人家過年沒有什麼上得了臺面的吃食,便用豆腐渣代替。除了接玉皇之外,還有「趕亂歲」、「照天蠶」等習俗。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古時候平常人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吃上豬肉,有條件的人家殺豬宰羊準備過年,條件一般的也要去集市上割一大塊豬肉。在集市採買蔬菜,孩子們新衣服,女孩的髮飾、鞭炮。接待親戚用的菸酒茶等等。總之這一天的集市上是好不熱鬧。
臘月二十七,洗洗去晦氣,在洗衣服床單之外,也要洗澡寓意將這一年的晦氣洗淨,祈福迎春。還有民間的說法如果是二十六洗澡的話,那會將自己的福祿壽洗去,來年就得不到好的運氣和福祉。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北方的主食是麵食,所以蒸饅頭或者是豆包之類的,南方則主要是糕點類的,所以打糕等等,出了這些還會貼窗花,最開始的習俗是用桃木鎮壓鬼邪的。在古代桃木被喻為五木之精,用來驅逐惡鬼,後來就演變成了貼窗花、年畫之物。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供。中華民族講究的是百事孝為先,所以上墳祭祖非常隆重,必定是這個家族德高望重的祖輩攜眾老小拜祭祖先。
這天也叫小除夕,在沒有年三十時,今天就會被當做除夕。
臘月三十,除夕是熱鬧喜慶的一天,將門神、春聯、年畫貼上,紅紅的大燈籠掛起,百姓要迎新除舊,到此舊歲除去,消除災害祈福新歲。在秦周時期,皇帝會特意的下旨在皇宮裡舉行「跳鍾馗」的儀式,十幾個武士擊鼓,寓意嚇退作祟的惡鬼。
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慣,民間的說法叫「熬年」。從天剛剛擦黑,點上燈開始入席吃年夜飯,這頓飯要慢慢的吃,有的大家族甚至都要吃到深夜才會散去,但終夜不睡,一直到天亮,這便是「守歲」。一天兩歲說的就是除夕之夜,一般新舊之交替都在半夜時分。
春節的習俗從古至今傳承千年,經過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其中雜糅了各地不同的民族特色,內容豐富多彩。隨著春節的臨近,這些習俗你都知道了嗎,快快告訴小夥伴們,一起喜迎新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