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知道這些春節習俗嗎,講給孩子們聽聽吧~

2020-12-23 培根幼教

我國有很多的傳統習俗,尤其是春節。從臘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有講究的,如祭灶、打酒、剃頭……

這些習俗相傳至今,你了解多少呢?今天,讓我們伴隨童謠和孩子一起重溫這些習俗吧~~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四

習俗:臘月二十四的傳統習俗是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的掃房子說白了就是過年前的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每年一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張羅著行動起來,掃地、擦地、清洗各種器皿、拆洗被褥窗簾等,家裡有院子的家庭,還要收拾院子裡的花草落葉,疏通明渠暗溝等。

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說法,因此在民間傳說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匯報這一年來 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衝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臘月二十五

習俗:推磨做豆腐子

在經過了臘月二十四的掃房子後,我們迎來了農曆的臘月二十五。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臘月二十六

習俗:燉大肉

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臘月二十六燉大肉的民俗。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比較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同時,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保留至今。

臘月二十七

習俗:趕大集、洗浴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 紅火熱鬧。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習俗:把面發、貼花花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習俗:蒸饅頭、祭祖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這發了的面,自然也就要用來蒸饅頭啦,因此民謠中自然也就有了「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

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

臘月二十九除了要蒸饅頭以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上大供」。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臘月三十(除夕)

習俗:守歲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 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除此之外,過年還有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置天地桌、放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接神等很多習俗。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 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 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 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 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 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 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 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 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 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

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有童謠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 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

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 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自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年初一這些習俗很重要 但這些忌諱你真的全都知道嗎
    年初一這些習俗很重要!但這些忌諱你真的全都知道嗎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年初一這些習俗很重要!但這些忌諱你真的全都知道嗎     大年初一吃餃子     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年初一這些習俗很重要!
  • 【春節+】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的這些習俗,你get了嗎?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符號,是延續數千年的傳統節日,傳統的節日習俗活動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探尋春節習俗,尋覓那讓人眷戀的年味吧~  春節是個團圓節,對中國人來說,承載著太多的東西。綿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種無須解釋的文化,融入人們的血脈。即便背井離鄉多年,亦是魂牽夢縈。
  • 春節出門閨女回娘家的習俗,你知道嗎?
    春節出門閨女回娘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這個習俗,一般都在正月初二這天,有諺語為證「初一外甥瞧舅忙,初二閨女回家鄉......」。因為在我國傳統裡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出嫁的閨女常常被視為「外人」,除夕和春節這個「外人」是不不能在娘家的,如果在娘家會給家人帶來黴運。另外,老傳統裡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如果嫁出去的閨女若是除夕和春節當天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吃垮的。
  • 從小年到除夕,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不少,端午、重陽、中秋等等。但是要說到節日的盛大、隆重和熱鬧,那非春節莫屬了。春節的歷史悠久,據說是古時候年頭歲尾舉行的祭神拜祖的活動,但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留下來的習俗都是民族的精華,那麼從小年到除夕的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多少呢?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就正式的進入春節倒計時了。辛苦勞動了一年的百姓們,為「過大年」開始準備著,在「小年」的這天每一戶人家都要拜祭「灶神」,奉上富有深意的灶糖、糖餅這些貢品。
  • 貼春聯、放鞭炮...這些春節傳統習俗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春節傳統習俗的英語表達⊙春節到啦!先祝大家新年快樂!你收到多少紅包了呢讓我們一起來學學這些春節傳統習俗的英語表達吧~past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貼春聯過年當然少不了貼春聯啦,春聯上的字句寄託了我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couplet /ˈkʌplɪts/ n.對聯,那「春聯」就是在對聯前面加上「春節」啦。
  • 每年都過春節,關於春節的習俗,你們都知道嗎?
    貼春聯、包餃子、大掃除、準備年夜飯……春節的氛圍越來越濃。提起春節,相信很多人都能講出一段難忘的經歷,但關於春節的由來和春節的習俗,你們了解多少呢?關於春節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不過除夕和大年初一甚為隆重,當然這也是一年中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 這些僑鄉的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這些僑鄉的春節習俗,你知道多少?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為迎接這個盛大的節日,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小僑今天帶你看看,這些僑鄉別具一格的春節習俗。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乾、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 春節到|除夕夜,這些習俗、禁忌要知道
    春節到了|除夕夜,這些習俗、禁忌要知道無論你走到哪裡,期盼著春節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這是人們的傳統習慣,也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對此任何人恐怕都不會有異議。在民間,這大年初一確實是中國老百姓年節之中的重中之重,而這大年三十也是春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 春節不能討債、碰刀具、洗衣掃地?這20條習俗和忌諱,你知道幾個?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最近常聽辦公室的潮汕同事講春節的習俗與忌諱,發現原來過年有這麼多講究。今天小珠就寫了一些「你不知道的春節習俗與忌諱」~當然也有些常見習俗!每年到蒸包子、蒸饅頭的時候,即使是家裡面準備的量少的話,大人也會對你講不要說「蒸的包子這麼少,夠吃的麼?」這些類似於嫌棄自家東西不夠多的話語。要講自家東西多的話語,期待來年是一個豐收年。
  • 【文化常識】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 春節習俗大pk 你get到了嗎
    關於春節,有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 小年習俗,祭祀灶王爺,這一習俗的來歷你知道嗎
    小年習俗,祭祀灶王爺,這一習俗的來歷你知道嗎文/緩緩說歷史 小時候最期盼的便是春節的到來,小編小時候,過年家裡都會給小孩子買一身新衣服,家裡還會準備各種好吃的,而且還有壓歲錢拿別提多開心了。春節更是團圓的日子,家中老少齊聚一堂。而臘月二十三又被稱作小年,這一天人們都會拜祭灶王爺。那這個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大家了解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據說它的來歷還不不小。相傳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就會飛到玉帝面前,向玉帝回報人們這一年來所做的事情,玉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而做出相應的獎勵或者懲罰。
  • 這些少人知道的春節習俗,刷新人們對過年的理解,最後一項很有趣
    春節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是團圓的日子。為了慶祝這一天,遠在他鄉的人們都會不辭辛苦儘量趕回家中和家人團聚過節。我們都知道這一天要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討紅包,但是還有很多習俗很少人知道哦。今天就來科普一下這些比較少人知道的春節習俗吧。
  • 這些看似平常的春節習俗,來歷個個不尋常,你知道幾個?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曆法的元旦。在民間,我們又叫農曆新年、陰曆年,俗稱過年。為了慶祝中國這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節日,各地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民間各地都有各式各樣的習俗。這些活動和習俗都以祭祀祖先、除舊布新、祈求豐年和迎接新福為主要內容。
  • 關於春節、元宵節這10個傳統節日的習俗,你都知道多少?快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你知道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嘛?
  • 春節將至,傳統習俗貼春聯有啥說頭,這些你都知道嗎?
    春節將至,傳統習俗貼春聯有啥說頭,這些你都知道嗎?現在我們距離2019年的春節已經沒有了多長時間,而到了春節,我們就有一大波的流程等著我們一件件來處理,首先便是放爆竹,貼對聯兒,吃餃子,僅僅是在貼對聯上就有很多講究。
  • 「媽媽,年獸怎麼還不來?」娃眼中的春節,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文|好孕姐提到孩子眼中的春節,應該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畢竟不同的年齡和經歷,孩子也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對「過年」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想知道孩子眼中的春節都是什麼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童話故事類春節,童心稚趣話年味「媽媽,年獸怎麼還不來?」,這句話出自朋友家3歲大的小姑娘口中,朋友表示,自從她家姑娘看了動畫片《熊熊樂園》裡的某一集知道了過年會有小年獸的梗之後,每次告訴小姑娘過年的事情,小姑娘都會眼睛放光地問媽媽,那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小年獸了。還各種問朋友有關小年獸的事情,那求知慾和好奇心真是滿滿的。
  • 春節初一至元宵的禁忌習俗,告訴孩子們吧,真的快失傳了!
  • 你知道小年夜是哪天嗎?
    你知道小年夜是哪天嗎?CCTV網絡春晚的記者們做了隨機的街頭採訪,結果,錯誤答案層出不窮。
  • 春節收的紅包在元宵節派上了用場,巧手的媽媽做成了燈籠
    過年孩子們都領到了紅包,媽媽們竟然別出心裁用紅包做出了漂亮的燈籠,真可謂是心靈手巧啊!幾個紅包用透明膠粘一粘,用訂書機訂一訂,就被這個巧手的媽媽做成了漂亮的燈籠。這真是物盡其用啊!簡單一點的紅包燈籠也有,幾個紅包簡單的折一折,然後用膠水粘在一起就成型了,再加點裝飾,漂亮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