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過年了,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

2021-01-20 一善堂

 

看到這些感覺年味越來越濃了,年味和濃濃的親情,一起看看吧。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臘月二十三(2月4日)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匯報工作。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本壇安排即日「酬謝神恩」庚子年還神活動!需要報名13478979789

 

臘月二十四(2月5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本壇即日亥時安排「接玉皇駕」活動需要報名:13478979789

臘月二十五(2月6日)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明年會有好事情降臨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2月7日)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裡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臘月二十七(2月8日)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2月9日)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2月10日)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2月11日)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裡,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為了地裡的收成,早早的睡覺吧!

 

農曆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因此也不宜遠出,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關鍵詞:迎接灶王爺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唐代詩人姚合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漢代東方朔的《佔書》也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鬥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關鍵詞:穀日/順星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裡,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嶽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彩扎彩燈啦!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相關焦點

  • 馬上就要過年了,在北方農村過年前都有哪些習俗
    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在北方有一句俗語叫:」過了臘八就是年「,可見在北方尤其的北方的農村地區,過了臘八以後節日的氛圍就越來越濃了,從小年開始北方的農村基本進入春節了,逐漸開始為迎春節忙忙碌碌,下面帶大家一起看下北方農村從小年開始都有哪些習俗.
  • 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講究和禁忌
    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習俗講究和禁忌春節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春節都有哪些講究和忌諱嗎?
  • 最地道過年習俗:從小年到元宵【2.25】
    瀝瀝拉拉二十三……」這樣的順口溜你聽過嗎?按照習俗,從二十三已經開始進入過年時間段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過年習俗,今天小安就來為你一一解釋一下。 紙糊窗戶的時代已經過去,所以如今這習俗已經被擦玻璃取代。而豆腐音同「頭福」,被視為能夠為新年帶來福氣的好食材,要為過年做準備,今天就要開始磨豆自製豆腐了。
  •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所在的農村裡哪一天過小年?都有哪些習俗?
    有什麼樣的習俗?止茶就說說我老家和我現在所生活地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止茶老家皖西南地區,普遍意義上是以農曆臘月二十四這天作為小年夜。在小年這一天,最大的傳統風俗習慣有兩個,第一就是祭祖。家裡祖先的所有墳地都需要帶著祭品香紙和炮竹去祭奠一番。這兩年農村地區推行文明祭祀活動,因為冬天天氣乾燥極其容易引發山火,造成不可控的損失。
  • 什邡人從小年到除夕的過年習俗大全,老傳統不要忘了!
    這些耳熟能詳的民諺告訴我們,從小年到除夕之間的每一天,幾乎都不能閒著。今天微妹兒就帶大家來看看從小年到除夕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呢?換新錢市民到銀行兌換零錢作為孩子們的期待,壓歲錢是少不了的。在傳統習俗中,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這是長輩們對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平安的美好祝願!而這個時候,很多長輩便會到銀行兌換新錢。
  •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農村過元宵的七大「講究」,第七條我卻做錯了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訂閱呀,馬上就到元宵節了,在農村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正月十五鬧元宵!在農村,過元宵節七大習俗,看完心裡有數了!
  • 臘八節過了就是年!中國人過年習俗完整版~(收藏好)
    廣義地說過年,應該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甚至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而過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還有拖至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過年才算結束,從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可看到。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極富有魅力的。為了過好年,中國人要拿出近一個月的時間做諸多準備。
  • 過年掛燈籠也是有講究的,不明白這些習俗,最好別亂掛
    過年了,家家都會選擇紅色的吉慶物品,燈籠就是一個很好地選擇,那麼燈籠到底應該怎麼掛、掛在哪,什麼時間掛,這些您都知道嗎?不知道的話,就靜下心來聽我聊一聊咱們的燈籠文化。燈籠,相傳最早是在西漢時期出現的,距今已經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過年期間掛燈籠,就是為了給第二年討一個好彩頭,求一個吉祥鴻運。但是,掛燈籠也是有規矩的。
  • 新房子第一年要在裡面過年嗎 新房子過年講究有哪些
    這幾年來,多數人都是在很努力的去工作,而工作的目的,除了是增長自己的社會閱歷,再一方面,就是增加自己的資產,而近期因為房屋上數量上變動很大,所以若是再進行事情的拖延,也必然就會讓自己處於兩難境界中,當然購買到房屋以後,入住也並非就是立即可以進行的,那麼新房子第一年要在裡面過年嗎?
  • 農曆小年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小年夜有什麼講究注意事項
    2020年的春節進入倒計時,意味著家家戶戶要開始採購年貨、掃塵除舊迎接新年,其中臘月二十三是跨入新年前的第一個節日,俗稱「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每天都是「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那麼,近一個月的「年節」都有哪些傳統習俗呢,民間是怎麼慶祝迎接新年的到來的?一起來看看吧!
  • 春節過年,各地習俗您知道嗎?
    春節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日意味著團圓,意味著豐收,意味著新年的開始各地的春節習俗大同小異都講究的是紅紅火火,團團圓圓成方君帶您來了解一下各地的過年習俗北京過年習俗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 你知道正月十五那些講究嗎?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它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是天宮大帝的生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漢朝起這一天要吃元宵、湯圓,還要提燈籠,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團團圓圓。正月十五的講究很多,在一些地方過十五比過年還熱鬧。照樣要請神、送神,家裡要擺供品。
  • 有什麼習俗活動講究禁忌介紹
    那么元宵節有什麼習俗活動講究禁忌嗎?一起來看看吧。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 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隨著社會發展,很多傳統習俗,慢慢被人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會很少涉及到,相關的習俗講究不清楚,導致於遇到喪葬問題,會很困擾。那麼喪葬基本習俗,都有哪些?與逝者相關的祭日:1. 重要祭日:逝者每年的生日2.
  • 從小年到除夕,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但是要說到節日的盛大、隆重和熱鬧,那非春節莫屬了。春節的歷史悠久,據說是古時候年頭歲尾舉行的祭神拜祖的活動,但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留下來的習俗都是民族的精華,那麼從小年到除夕的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多少呢?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就正式的進入春節倒計時了。
  • 有哪些過年習俗,日本還在堅守?
    進入現代社會,傳統的好習俗漸漸被人遺忘,作為後輩,也已經鮮有人知道這些習俗的來龍去脈。所以,老人們開始擔心,以後到了天堂,還有沒有子孫在過年時,想起他們?我前些天,剛剛在日本過完新年——日本新年過的是洋曆元旦,但是習俗與套路跟明治時期以前過的中國式春節,幾乎一樣,沒有出現「中西混搭」。
  • 2017年湖北小年是哪一天 湖北小年夜吃什麼習俗盤點
    2017年湖北小年是哪一天 湖北小年夜吃什麼習俗盤點  本篇發布於2014年01月18日  昨日上午10時,由本報與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第十二期(總第29期)「市民大講堂」現場其樂融融。來自百步亭花園等地市民朋友200餘人,他們一會兒欣賞由景蘭苑社區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一會兒專心聽「年俗達人」張琪軍老師講述過年的習俗和講究。湖北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張琪軍老師今年68歲,談起湖北人過年的習俗,那講究可就多了。張老師說,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應該是從農曆冬至這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嗎?傳統習俗又有哪些呢?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 正月十五元宵節你知道的習俗文化有哪些?
    元宵本為上元節的夜晚,古人稱夜為宵,同時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便將之稱為元宵節。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有一定的習俗,而且或多或少的有些不一樣,當然這也和歷史文化有關。元宵節定然要吃元宵,為團團圓圓之意。
  • 過年壓歲錢是「年三十」給,還是「大年初一」呢?有什麼講究嗎?
    跟隨著1月份的到來,馬上就要進入到過年的階段了,過年最為開心的一件事情無外乎就是小孩子了,不僅會得到非常多的一些好吃的,而且也是最期待的一件事情,那麼就是壓歲錢了,給壓歲錢也一直都是過年的這個習俗,跟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很多的一些過去的習俗也都已經被遺棄,但是壓歲錢卻作為一個春節的習俗,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被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