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行 萬物生
2020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展
前言
「天不語而四時行,地無言而萬物生」。2020年如此不同尋常,突如其來蔓延全球的疾病,讓我們領略四時之美的心境囿於鬥室,讓我們仰天俯地漫遊山海的腳步暫停。但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學習的平靜與安寧,更加眷戀親人師友的厚誼與深情,也更把這樣的珍惜和眷戀,投入這一個不尋常的畢業季,融入到我們的畢業設計作品之中。
四時依舊更替,萬物依舊繁盛。春去夏來,林園再迎濃蔭綠意,我們再迎畢業展成。雖然一件件作品不能陳列在學研展廳,雖然沒有了大家在展覽現場的忙碌穿行,但居家的畢業設計和雲端的展覽依舊精彩,即便身處異地,師生共同克服困難,堅守從藝初心,努力奮鬥的信念緊密相連,跨越時空。
在這次「四時行 萬物生」的畢業展中,包括了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20屆設計學與藝術碩士專業的環境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動畫與互動設計、裝飾與公共藝術設計、美術六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設計作品。作品展體現了學生們的專業技能和藝術靈感,也反映了年輕一代對藝術、社會、生態環境和人類命運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作為林業大學的藝術學子,在入校時便種下了一顆「信念的種子」,在這座校園之中的學習和成長,為的是「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
寄語2020屆研究生學子:四時勤學,行知合一,萬物皆美,生當志遂。
讓我們一起進入線上雲端展覽,
回顧2020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的畢業作品,
感受「四時行 萬物生」的美好!
環境設計方向
孫愷翊
作品名稱:舊貌新顏—青島裡院建築更新設計研究
指導教師:田原
作品簡介:本設計基於對介壽裡地塊的更新設計,探求青島裡院建築的更新發展模式。介壽裡地塊更新設計是在延續裡院建築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對原有的建築進行部分的功能置換,引入青年公寓和文化創意產業,豐富青島裡院區域內的商業類型,並且通過整體的更新規劃,創造出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增添生活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使青島裡院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更加有機持續地發展。
孫楚格
作品名稱: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研究—以中國工業博物館設計改造為例
指導教師:周越
作品簡介:基於體驗視角下,將新媒體藝術介入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改變傳統重「物」輕「人」的展陳觀念,優化展陳空間設計,以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最大化。新媒體藝術影響下的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的情境營造,將設計功能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使觀者沉浸於多維度時空,加深個體認知、豐富審美體驗,從而達到情感與反思體驗的作用。設計實踐以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改造為例,通過貫穿與強化工業主題、設計參與互動裝置、增加共享空間、運用數位化情境還原等設計手段,滿足觀者的身心需求。
付雷
作品名稱:「空間」到「場所」—龍躍苑二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指導教師:公偉
作品簡介:本方案從公共空間可發生的事件作為活力觸媒,旨在推進公共空間由物質層面的「空間」向精神層面的「場所」轉變。從居民需求和意願角度充分挖掘空間的事件類型和發生頻率。選取回龍觀龍躍苑二區為設計對象,利用宅間綠地、樓間空間和人行步道組成公共空間網絡,依據居民類型和活動訴求,劃分出偏向運動健身、互動遊樂、休憩賞景和沿街遊園四種主題式的空間,將分散的場地有效整合與功能限定。不僅滿足居民活動意願,加強社區各個組團的交流和互動,而且強化了空間認同感和歸屬感。
張家希
作品名稱:自然遊樂園
指導教師:張曉燕
作品簡介:項目位於湖北武漢市洪山區的城市中心地帶,臨近二環線,周邊以居住地塊為主,西側為商業地塊。自然遊樂園的佔地面積約2.6公頃,為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設計了多種遊樂空間。旨在為打造自然生態、寓教於樂、具有科普性和可持續性的城市公共兒童活動空間,以此來改善兒童自然缺失症。為了更好地連結兒童與大自然,在洪山區的城市公園項目中加入了自然教育功能,希望藉此機會為兒童提供一個自然教育場所,喚醒他們的生態意識。
楊藝
作品名稱:青島市中山路街道改造設計
指導教師:田原
作品簡介:設計選址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通過分析街道現狀與問題,提出中山路改造的設計原則,即如何在保護歷史街區的前提下激發舊城活力。宏觀上對中山路個案剖析,得出現階段國內街道改造相關的設計思路。中觀與微觀分析中山路改造策略,即「修舊如舊」還原歷史街區風貌、復興老字號,完善基礎設施、優化街道景觀、串聯街道節點、強調街道記憶、調節業態結構等方式激發中山路的活力。
郭晨晨
作品名稱:心靈「減壓器」—基於復愈性環境理論的解壓體驗館設計
指導教師:趙雁
作品簡介:當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負面情緒不能及時緩解,急需設計科學規範的壓力釋放空間場所。因此本方案以環境心理學中的復愈性環境解理論為基礎,提取其五個基本要素:距離感、吸引力、兼容性、豐富性和親自然。根據這五點推導出解壓體驗館的空間組成形式,並按各要素所佔比重來合理劃分,來有針對性的為不同職業和性格的人打造具有復愈效果並給人帶來舒適和放鬆感受的環境。
工業設計方向
沈一飛
指導老師:石潔
傳統花絲鑲嵌的現代家居產品設計致力於將傳統符號元素變成現代創作素材。把花絲鑲嵌的造型規律、機理、色彩等特點打散重組,從傳統中獲取靈感,再結合當代美學重新定位,基於現代的生活方式設計製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民生需求的家居產品。
花絲鑲嵌檯燈作為床頭燈使用,有著一定的裝飾意味。花絲鑲嵌香薰加溼器的外觀以玉蘭符號為靈感而設計,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展現了自然流動之美。花絲鑲嵌委角盒用來放置日常雜物,乾淨質樸,清新自然。
計皓嘉
指導老師:韓鵬
2022年我國將迎來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北京市將與張家口市崇禮區共同主辦。本設計主要探討如何在崇禮城市夜形象建設中更好的體現出中國的風貌和冬奧會所倡導的理念,並且在冬奧會過後利用現有的城市夜景帶動崇禮小鎮後奧運經濟發展。本設計主要用崇禮城市標誌、渲染街道氛圍和聚人秀場等照明方式營造冬奧會期間和冬奧會過後的崇禮小鎮夜遊特色。
李 浩
指導老師:朱立珊
基於社區成為養老中心的大背景下,結合全民健身計劃產生的大量的戶外健身設施的需求情況,對戶外健身設施的功能進行新的探索,在滿足基礎的健身需求的功能要求之下,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務,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水平。
設施的運動方式參考了多數老年人接觸過得人力水車,通過踩踏的方式鍛鍊腿部力量以及平衡型,在滿足健身功能的基礎條件下,賦予設提話題性,為老年人提供社交話題。設施通過能量轉換裝置將老年人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動能轉換為電能,為社區設施供電。一方面,老年人通過自己的行動又創造了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賦予健身運動競技性,將參與健身的老年人聯繫起來,提供更多社交機會。
張子遙
指導老師:陳淨蓮
基於產品族理論對雷射打標機進行系統的設計分析,解構重組雷射打標機部件,得到雷射打標機產品族DNA。利用問卷調查法、語義差分法等方法,構建雷射打標機產品族DNA與產品感性意向的關係,並利用交互式遺傳算法優化部件組合方式,得到基本外觀方案,後與前期市場調研、專家訪談所得到的功能需求結合起來,運用到雷射打標機產品的方案設計當中。
李 響
指導老師:範旭東
該模型基於實用型的太陽能電動汽車為創作背景,結合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人群及市場環境;太陽能及電能技術的發展以及材料色彩等多方面因素對汽車造型進行設計。通過汽車曲面與太陽能電池板的結合方式,使用環境及人文等多方面來探索汽車外觀與驅動效率的平衡,並對汽車各部分零部件細節進行創新與嘗試。
袁 欣
指導老師:馮乙
在日常城市輕騎的場景下鮮少見到有佩戴頭盔的騎行者,基於此現象採用移情設計方法探索用戶對頭盔的需求和不常佩戴的原因,從產品設計角度對騎行頭盔進行優化。移情設計主要作用於前期需求調研,採用情景觀察、用戶訪談和移情圖工具了解需求。產品具有系帶調節功能、剎車預警功能、透氣性適宜、便攜,造型選擇半包圍的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方向
趙曉玲
指導教師:王瑾
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設計說明
· 北京長城國家公園是全球首個以人文歷史作為主題的國家公園,政府部門大力提倡生態、人文科普知識傳播與研究。將文化與設計相結合,把握探究科普知識傳播可行性,系統性研究長城歷史文化的可視化設計,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全面圖解園區內長城構造及材料,體現高品質的自然遺產和混合遺產,同時促進科學普及融入大眾生活。
陳思妍
指導教師:李湘媛
研究方向:視覺傳達
設計說明
· 在科普類立體書籍設計實踐過程中,將菊花定為設計目標,是想通過對菊花的立體設計製作,讓更多非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了解菊花相關的科普知識,對校的前沿學科菊花育種有所認知,並將菊花的精神和本校的校園文化相結合,打造特有的北林校園文化。
· 本書一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從菊、夏菊、秋菊、冬菊這四大板塊來進行科普設置,每個階段歸納總結出花卉的生長發育過程,分析花卉的植物特性和植物構造,科普相關的花語和藝術表現作品。採用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方式把每個階段的菊花知識與視覺插圖進行轉換,並與結構化創新設計相結合,達到科普的目的。
裝飾藝術設計方向
公共藝術設計方向
陳宸
指導老師:高陽
研究方向:裝飾藝術
設計說明
· 景泰藍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類,無論在器物造型、裝飾紋樣、色彩配置還是製作工藝等方面都極盡精良,體現出豐富而又深刻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和人文內涵。本組設計嘗試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將傳統景泰藍工藝與現代設計思路及日常生活需要進行有機結合,將景泰藍的色彩設計創新方式付諸於工藝實踐和實物轉化,從而設計出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新意的現代景泰藍裝飾作品,以拓寬景泰藍工藝在當代的應用範圍,實現對中國傳統景泰藍工藝的繼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邢路
指導教師:李昌菊
研究方向:裝飾藝術
設計說明
· 逐宋人飲茶的風雅韻味,空間中宋瓷、畫作等文房用品中流露的器物美、紋樣美皆為裝飾的表現,經過人為精心的選配、經營,在空間中達到和諧自然的效果,以一種空間敘事的手法使人們主動融入到逐漸顯露的情境中,情境的再現絕非簡單的復古,而是通過裝飾幫助人們更好的感悟宋代飲茶的魅力,體味飲茶之趣。當下社會受疫情的影響,也引發了人們內心深處更多的思考,一杯熱茶喚醒人們對於生活的溫情,觀見飲茶空間之美。
林柯霏
指導教師:史鍾穎
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設計說明
· 景觀評估(AHP層次分析法)&藝術、社會、生態三個層面的具體設計。N7區域的小區住房和工廠等私人區域後退岸線,預留出大片公共空間,借鑑波士頓和紐約的濱海規劃思路,建設美術館、博物館、書店等公眾建築,實現空間的開放共享;根據前期調查問卷得出公眾最喜歡的三種濱海休閒方式是吃海鮮、趕海、沙灘遊戲,提供開放的沙灘供休閒;保留當地具有集體記憶感的碼頭和海鮮市集,優化生態環境,合理規劃功能布局;實現二十分鐘步行範圍內抵達濱海地帶的交通流線設計,同時考慮特殊人群的出行方式設計,針對於阿茲海默症人群的出行方式設計。畢業設計以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的項目——青島西海岸新區綠色生態和智慧城市專項規劃項目為支撐。
動畫與互動設計方向
作者:李稙
導師:蔡東娜
隨著生活品質的發展,室內裝修所造成的汙染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室內擺放觀葉植物既有利於淨化空甲醛汙染,又有利於環境美觀,但是,大眾對植物降醛的認知大多局限於表層,對於不同種類植物降醛效果的差異並不甚了解,對於室內植物擺放的真實效果也缺乏認知。《輕綠》是一款基於增強現實技術的家居降醛植物APP,它試圖將數字植物引入普通用戶生活,從而在增強現實環境中提供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
作者:姜沛勃
導師:韓靜華
本動畫改編自納蘭性德的《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迴廊叩玉釵。」本動畫以自然科普宣傳為目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將傳統文化詩詞內容與植物科普動畫形式相結合,講述了納蘭性德的初戀故事和詞中植物木芙蓉的科普知識。
納蘭雨·減字木蘭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T4y1g7hv?t=5
作者:顧翠嘉
導師:彭月橙
《詩經》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蘊涵著精彩紛呈的植物文化。《詩情·花意》交互作品以《詩經》中的花卉植物為表現內容,對植物的古名、今名、現狀、使用價值、文化價值進行梳理和歸納。作品將植物知識與植物文化融入藝術化的情感氛圍中,用互動設計的方式再現詩文情境,科普植物知識與詩文,實現科普內容的通俗化和傳播方式的大眾化。
詩情·花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A411q7QT
作者:李宇寧
導師:蔡東娜
《絲路奇妙之旅—器物篇》是一套基於兒童美育功能的媒體融合產品,內容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絲綢之路。該套創作的主要內容介紹了八個絲綢之路上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本套作品的創作形式包含紙質繪本、交互APP、實驗動畫和周邊產品四部分,以繪本和交互APP作為重點內容創作,旨在探索兒童美育媒體融合產品的完整流程和模式,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育。
絲路奇妙之旅—器物篇
https://v.qq.com/x/page/q0973snl3wt.html
作者:於博洋
導師:韓靜華
新媒體植物科普文創系列產品共4款。一、自然筆記《北林時候》是一本植物科普記錄書,包含插圖、科普等內容。其中配備H5交互遊戲,交互遊戲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目的是為了普及科普教育;二、《林園花名冊》為植物圖鑑手冊,附有校園植物坐標及二維碼數字內容,方便大家學習查詢;三、吉祥植物主題紅包;四、葉子元素卡套。通過作品希望能夠提高人們對植物的熱愛,弘揚北林校園特色文化。
新媒體環境下植物科普文創系列產品
https://v.qq.com/x/page/j0973wa8j7l.html
作者:宋金昭
導師:李健
《新綠洲》環保教育遊戲是在環境行為改變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設計實踐,其目的是通過遊戲為玩家營造浸入式的遊戲體驗進而影響玩家在現實社會中的環境行為,提高玩家正確的環境行為意識。遊戲為第三人稱策略生存遊戲,遊戲玩家可以自由切換鏡頭的位置及視角遠近,通過使用遊戲場景中為玩家提供的各種工具影響遊戲角色的行為,保證在遊戲倒計時結束時間之前控制亂丟棄的垃圾數量,進而完成遊戲通關。
美術領域
趙學學
專業方向:國畫
導師:蘭超
[作品獲獎]
2019年作品《溪聲帶雨山色青》入選「輝煌七十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山西省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
2019年作品《雲鎖逸峰》入選「河南省第二十四屆美術新人新作展」
2018年作品《眾生逶迤》入選「萬象彩韻」山西省第二屆色彩作品展
2017年作品《寒山浮玉》入選「山西省第四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2019年作品《松雪雙禽》獲北京林業大學傳統文化師生作品展優秀獎
2016年作品《清暉》入選中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年鑑
[創作作品]
城林·之間
指導教師:蘭超
作品類別:山水畫
尺寸規格:180cm*97cm
創作說明:我的創作取材於城市與園林,畫面中草木、山石與聳立的高樓相對,形成了一繁一簡、一暗一明的鮮明對比;天空賦以淺藍,顏色飽和溫潤,園景設色淡雅,湖面的漣漪與天空設色相映襯。我對畫面構圖、節奏、設色上的嘗試,旨在為觀者提供一種精神上的遊歷,在城市繁華喧囂之餘通過我的作品尋求心靈上的共鳴。希望我的創作能夠讓觀者更加關注自然,重識自然的美好。
溪聲帶雨山色清
指導教師:蘭超
作品類別:山水畫
尺寸規格:136cm*68cm
創作說明:是以江南水鄉為創作背景,畫面整體渲染花青色,凸顯煙雨中的江南的朦朧美,山野梯田體現了生活中的平淡天真,我借鑑了敦煌圖案中簡約有趣的形態,草木等元素勾勒輪廓以填色,回到了「至簡」的狀態。
雲鎖逸峰
指導教師:蘭超
作品類別:山水畫
尺寸規格:68cm*68cm
創作說明:以青綠設色,山石輪廓勾勒皴擦,強調山水結構的線條美。我想達到介於古典青綠山水與文人水墨畫之間的一種調和狀態。青綠山水畫的工致、絢爛、堂皇與文人山水畫的荒寒、清寂、玄淡,是中國畫審美的兩極。我想把這兩種審美趣味有機融合形成自己獨有的審美意趣,構建出一種閒適、溫情、有裝飾意味的如畫如園般的格調。
習疏影
專業方向:工筆花鳥
導師:李漢平
[作品獲獎]
2017年作品《菊》參加首屆中國(伊春)愛鳥周繪畫作品展,2018年作品《南國芬芳》獲北京林業大學傳統文化季師生作品展優秀獎,2019年作品《希冀》入選「禮讚新中國」慶祝新中國70華誕暨綠色創新設計獻禮展,同年作品《山裡紅》獲「運河清風」---北京城市副中心廉政書畫作品展二等獎。
[創作作品]
憩
指導教師:李漢平
作品類別:工筆花鳥畫
尺寸規格:82cm*144cm
作品說明:午後,遠遠的看著窗外繁華城市的景象,微風輕輕吹拂,掀動了陽臺的紗簾,暖暖的陽光透過紗簾灑落在屋子裡。時間在此刻仿佛停止,這舒適的環境讓人忍不住的想小睡一下。
香遠益清
指導教師:李漢平
作品類別:工筆花鳥畫
尺寸規格:97cm* 180cm
作品說明:如今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樸素的芭蕉、柳蔭牆根和田間地頭等景象,只能在記憶中尋找。在如今高樓聳立的大城市中,如畫者這般能與動植物和大自然親近接觸的機會,顯得難得可貴。藝術創作來源於自然,畫者從自然中獲取寫生的創作靈感,通過感官去了解物象形態,用畫筆記錄下來這美好一隅。
夏系列
指導教師:李漢平
作品類別:工筆花鳥畫
尺寸規格:50cm*50cmx3
作品說明:廣東早早的入夏了,氣溫不斷攀升,整個城市猶如架在烤爐上。而在城市的某些角落裡,爬山虎正瘋狂地成長,那葉子層層疊起,彰顯著向上的生命力。它永無休止地將綠色的藤蔓爬上牆頭、越過院牆,纏繞著梁柱、垂吊在窗前屋下,在炎炎夏日裡製造著夏的清涼。
姜鶯
專業方向:國畫山水
導師:丁密金
[作品獲獎]
寫生系列作品入選「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山水畫寫生展」。
作品《尋隱者不遇》獲晨光獎,並在山東省美術館展出。
作品《思古系列圖》、《秋山晚翠圖》在「獻禮祖國七十華誕」作品展中均獲二等獎;《臨晴巒蕭寺圖》獲優秀獎。
在藝術核心期刊刊登多張國畫作品;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
[代表作品]
幽居圖
指導教師:丁密金
作品類別:中國畫山水
尺寸規格:69cm*138cm(單條屏尺寸)
作品說明:《幽居圖》在感受了熱鬧非凡的北京後,發現最嚮往的還是那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便將這份情感寄託於《幽居圖》之中,在山水間去尋找那一份靜謐。整幅作品以水墨形式表現,最終通過淡雅而輕快的筆墨語言、開合有致的構圖和虛實相生的關係營造出了一種山巒幽靜、曲徑通幽的畫面意境。
鄉愁
指導教師:丁密金
作品類別:中國畫山水
尺寸規格:33cm*33cm
作品說明:素材來源於去麗水所畫的寫生稿,這裡連綿不斷的小山坡和一眼望不到頭的莊稼地,以及散碎布局的屋舍,都透出著濃濃的煙火氣息,使我有了想畫的衝動。整幅畫利用淡雅的筆墨語言,以及用撞水、漬筆的方法畫遠山,使遠山更加生動自然,在若隱若現中營造了山色朦朧的意境,盡顯了南方山水畫的形式美感。
線的那頭是人家
指導教師:丁密金
作品類別:中國畫山水
尺寸規格:33cm*33cm
作品說明:畫中景物只有幾棵樹,一座小橋,和互相拉扯著的電線,再有便是那若隱若現的遠山,在處理的過程中,將畫面的左右兩邊採用留白的方法,對兩邊的景物進行虛化、延續了畫意的同時給人留出想像的餘地。
-bjfu1952-
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新媒體聯盟
來源 | 藝術設計學院
總策劃 | 張繼曉 劉淑春
海報設計 | 胡賢明 黎俊煬
短片製作 | 董瑀強 數藝17-ZY2X小組
原標題:《四時行·萬物生 | 北林大藝術設計學院部分2020屆研究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