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饒博 馮武勇 曹揚 發自法蘭克福、東京、坎培拉
工作地點從杭州變為北京,社保該如何轉移?工作單位由一家公司換到另外一家公司,社保該如何接續?……隨著人員流動成為常態,社保經辦機構經常會接到類似的諮詢。我國目前社保的跨省轉移接續制度尚不完善,以至於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制度」作為「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的主要任務之一。
實際上,這個問題在很多國家已經得到了有效解決。通過政府統籌規劃和完善的法律,使得勞動者的社保關係能在工作變動和居住點轉換中實現無障礙的轉移接續
德國:個人需按時繳納社保
與其他人相比,十幾年前來到德國留學並且紮下根的楊克竹經歷十分豐富。自從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以來,單說工作地點,法蘭克福、慕尼黑、紐約、倫敦、香港、柏林、波恩,他的人生軌跡划過一個又一個城市。生活狀態不斷發生著改變,人生歷練也在不斷增加,始終伴隨著他的則是迴避不了的社保。
「實際上從我來這裡上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就買了醫保,養老保險也是從上大學開始計算工齡。」楊克竹說。
德國對社保尤其是醫療方面的規定十分嚴格。即使對於外國人來說,想要到德國學習、工作甚至是旅遊,籤證材料中的一項重要資料就是保險證明。就算德國政府沒有相關的規定,醫療保險也顯得十分必要,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生病。
醫療保險的好處顯而易見,每月繳納一定數額的保險,幾次頭疼腦熱花費的醫療費也許就能和保險費相當了。在德國從業多年的一位中醫告訴記者,如果沒有醫保卡,一些醫院可能不會給看病,即使看病費用也將十分高昂。比如像胃腸炎這樣的小病,可能一項必要的檢查就要花費1000歐元(1歐元約合8.09元人民幣)以上。目前正在德國求學的孫楊每個月要交76歐元的醫療保險,保險公司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如果生病要看醫生,除了每季度10歐元門診費和醫生的處方費之外,其他費用憑保險卡100%報銷。
目前已是一家公司合伙人的楊克竹對本報記者表示,員工們每個月的收入都有一部分用於繳納社會保險,其中醫療保險為稅前總收入的8%,養老保險為稅前收入的10%,除了個人負擔的這部分之外,公司會等額負擔另外一部分,一同按時將醫療保險轉給保險公司,養老基金轉給德國聯邦養老基金。即使對於暫時在德國工作的外國人來說,養老保險也不是無效的投入。按照相關規定,遷出德國兩年之後在德國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將返還。
楊克竹介紹,員工即便換了工作單位和工作地點,也很簡單,公司會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情況,新的工作單位會繼續繳納相關保險。由於負責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都是全國性的,養老保險等也都是由聯邦政府機構負責,因此接續起來沒有障礙。
如果中間偶有失業的情況,則必須在失業開始的兩周內到勞工部報告並領取失業保險。
德國相關法律規定十分嚴格,個人除了可以選擇更換保險公司之外,按時足額繳納社保是必須履行的義務,一旦有違規情況將面臨嚴重後果。孫楊就曾經遇到一次意外情況。曾經有一次,他的銀行帳戶上餘額不足,無法按時扣繳保險費,銀行很快就寄來一封信,通知他趕緊將錢補上。此事也驚動了保險公司,一封警告信也很快到了他的住處。「如果收到三次警告信,個人的信用就將受到質疑,並會被個人信用中心記錄在案,以後貸款等需要信用證明的時候將受到嚴重影響。」孫楊說。
楊克竹則表示,德國有200多家公立醫療保險公司,由於價格相對較低,普通大眾大多選擇公立保險。如果說不想交保險金,退掉公立保險之後,可能以後永遠也無法再進入公立保險系統。
日本:體系複雜無縫銜接
日本的社保有兩大支柱,一是全民醫保制度,二是養老金制度。
日本全民醫保制度包括兩大醫保體系,一是與工作性質相關的「被僱用者保險」;二是面向個體經營者、個體經營者的僱工、無業者的地域性醫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國民健康保險」,以及加入者多為自營業者的「國民健康保險組合」。
以國民健康保險(簡稱「國保」)為例,根據規定,75歲以下涉谷區居民,只要沒有加入公司、單位或同業組合的健康保險體系,且不屬於生活保護對象,均有義務加入「國保」。居住超過一年的外國人也有加入義務。75歲以上老人則適用福利性質更高的「後期高齡者醫療制度」。
如果有人因搬家、就學等原因變換了居住地,醫保就需要進行轉移接續。以「國保」的跨地區轉移為例,比如某人從東京都的新宿區遷入涉谷區,按規定,只需在涉谷區政府住民戶籍課辦理住民票的同時,申報從新宿區的「國保」轉入涉谷區的「國保」即可。但在保險費的繳納上,由於各區加入「國保」者的人口結構、醫療開銷等均有不同,即使申請人本人收入不變,仍需要按照一定公式確定新繳保險費。由於日本地方貧富差距並不明顯,應付保險費也不會有明顯出入。
因工作變動轉移社保的情況要稍微複雜一些。如果新舊公司加入的是同一個醫保系統,換公司也無需換醫保系統。如果有異,則需要轉換到新單位加入的醫保體系。再比如,某人從公司辭職轉為個人經營者,他在醫保方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辭職後隨即退出原先加入的醫保系統,直接轉入當地政府運營的「國保」;另一種是在辭職兩年內可以繼續留在原先的醫保系統,但所繳納的保險費最多可能翻倍。這兩年延續期可以起到一定緩衝作用,避免在就業不順利的時候中斷醫保。
日本的養老金體系也較為複雜。其中全民均有義務加入的「國民年金」,也稱基礎年金,保險費一月一交,直接由加入者通過金融機構向國家年金機構繳納,不受工作、遷移等影響。企業工薪階層加入的「厚生年金」,公務員加入的「共濟年金」,其保險費從加入者每月工資中扣繳,主要由日本厚生勞動省主管的「年金公積金運用獨立行政法人」等負責運營,若出現工作變動等原因,就存在轉移接續問題。
以現年35歲的A先生為例。根據法律規定,20歲成年後,他就開始有義務加入「國民年金」,國民年金手續在市町村二級地方自治體辦理。23歲參加工作後,他另行加入了「厚生年金」,公司的人事部門負責代為辦理加入相關手續,換工作單位時亦循例辦理轉接手續。35歲後,A先生離開公司成為獨立經營者,此後一直到60歲,他加入的只有「國民年金」,而60歲以後則開始領取養老金。
澳大利亞:跨地區流動不影響福利
澳大利亞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其間經過不斷調整和修改目前趨於完善。其目標是保障個人權益,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體系,是社會保障比較優越的國家之一。
在澳大利亞,醫療保障方面的福利主要由政府提供。澳大利亞公民服務部為澳大利亞公民設計出臺了醫療衛生保障計劃,憑藉醫療卡,該國每一個公民可以在大多數醫院享受免費或者平價的醫療服務,該計劃涵蓋了絕大多數常規病症和藥品。由於僱主無需為澳籍員工負擔任何醫療保險費用,因此,工作變動和居住地轉換等均不會影響公民享受這項福利。
而對於非澳籍的外來人員,澳大利亞法律明確規定澳公司僱主在聘用這些人員時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為其購買醫療保險和支付養老金。
如果是持暫居勞務籤證、由僱主擔保獲得籤證入境的人員,其擔保僱主則需要在聘用同時為其購買私人醫療保險,常見的適用者包括礦業勞工、製造業和IT從業人員等。僱主為一名員工支付的私人醫療保險價格大約為每年2000澳元(1澳元約合6.4元人民幣)。如果不為員工及其家屬購買醫療保險,那麼僱主將承擔大而不可控的風險和損失。因為外來者在澳大利亞看病,僅僅是去醫院進行簡單的醫療處理,檢查、治療等醫護費用都將是數以千澳元計算,而且與澳大利亞公民享受的公費醫療體系不同,醫院對這些人員的收費是沒有上限的。比如,如果僱員的子女不小心摔壞了腿,去醫院治療,這一項可能就將產生1萬澳元的醫療費。根據澳大利亞法律,這筆費用要由為其進行擔保的僱主支付。目前澳大利亞政府在審批457類別臨時居住籤證時對於購買醫療保險一項要求更加嚴格。
每個澳大利亞人在成為公司或者機構僱員後,都有一個固定的養老金帳戶,按照員工薪金9%的比例由僱主存入由僱員自己選擇的養老金公司帳號,並在5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前不得動用。到了退休年齡,僱員就可以提取自己養老金帳戶內的資金來為自己提供生活保障,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並降低對政府的依賴。
澳大利亞有很多養老金公司,公民可以自由選擇將帳戶放到哪家公司。政府一般推薦較低管理費和長期表現良好的養老金機構。如果持續存養老金30年以上,微小的費率的區別也會使得存款金額出現較大差別。澳大利亞政府時常還會為養老金公司提供一些特殊鼓勵機制,比如減稅等。政府強制每一個公民自年輕開始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存款。如果能力允許,政府還鼓勵公民平日可以向養老金帳戶存入更多存款,以獲得更多積蓄。
如果僱員遇到更換工作或居住地點的情況,通常新的僱主會推薦他們慣用的養老金公司給僱員,但是從保護個人實際利益出發考慮,員工有權利要求僱主把養老金存入自己指定的低費率公司的帳戶,減少不必要的額外開支。如果公民不幸失業,政府將按照規定金額為其繼續支付養老金,直到其找到新的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