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算是特別一帆風順的那種人,從小學到初中,一直都是學校裡的佼佼者。
小升初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異,被初中校長親自籤字破格錄取。
初升高的時候拿到了全校唯二的保送名額,避開了初三階段的學習和中考,直接上了高中。
直到高考給了我當頭兩棒。
我有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小朱,不算特別聰明的那種學生,但是學習特別努力,始終堅信「勤能補拙」。
一些舉一反三同類型的題,我看過一遍答案基本就能掌握,但她要一遍又一遍地做。
拿一支鉛筆,做了擦,擦了做,做個三四遍,才終於能全部弄懂了。
那時候我還經常跟她開玩笑:
「你姓朱,還真就蠢得跟豬一樣,以後怎麼考得上大學,別到時候考個三流學校。」
她知道我的夢想是考上魔都的985,就反擊說:
「哼,那你跟我待久了,你也肯定考不到上海。」
原本只是那時候相互之間取笑的話,沒想到最後雙方都一語成讖。
我是浙江人,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除語文數學外的其他科目都有兩次考試的機會,所以我們的選考也就相當於其他地區的高考。
剛上大學的時候好多朋友都跟我說,好羨慕你們江浙滬的,有兩次機會,真好啊。
然而,賦分制的評分機制下,三分一檔,每個人的分差被拉得更大。而且當每個人都有兩次機會的時候,高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
一考過後,我的分數低得出乎自己的預料,也出乎老師的意料。
平時的模擬考試,我的成績基本每科都能保持在97分或者100分,最低也有94。然而一考成績下來,我最高的一科是94分。
那段時間我最大的想法就是不甘心,天天晚上打著手電在寢室裡看書,重新準備二考。
身邊好多朋友有的科目考了97分或者100分,紛紛丟棄了那一門或兩門科目,在後續的學習中直接多了大把時間專攻自己的薄弱科目。
而我那點不夠看的成績,只能對著六門課死磕。
不幸的是,小朱成績也一般般,但可能因為她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所以沒有太大的失望。
二考之前,我們反覆刷卷子,背課本,小朱更是向已經不再學習那幾門科目的同學直接買用剩的卷子。
晚自習做完作業之後,一套一套地刷;每節課下課之後,追著老師問問題。
我承認自己確實比不上她努力,但也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對待二考。但是選考給我砸下了第二棒,我的二考成績甚至比一考更低。
我幾乎是全方面崩潰。
時至今日,仍記得查成績的時候,盯著查詢頁面上的那幾個數字,先是愣了一下,腦子裡面一片空白,接著眼淚就流了下來,第二天連學都不想上了。
以前聽別人說孩子高考成績太低了尋死覓活,我還覺得是他們的心理能力有問題。然而真的輪到自己,才知道這種絕望感。
明明自己也知道這樣整天哭哭啼啼太矯情,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媽那段時間看到我難過,也跟著我一起哭。我又絕望又愧疚,眼淚流得稀裡譁啦停不下來。
二考再次失利之後,我幾乎有點破罐子破摔了,課外刷題的次數明顯減少,做作業的速度也慢了下來。
原先一節晚自習,我能做完六科作業並且額外做1-2套自己的卷子,但二考過後的我只能恰好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
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還能不能考好了。
後來的一次次模擬,我更是越考越怕。有時候甚至會想:反正努力了也沒用,我還費那麼多精力幹嘛?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或許確實是這樣。生活總能在你始料未及的情況下,發生戲劇性的轉折。
在那樣懶散和不自信的狀態下,我高考時語數英三門反而考出了中上的水平,也正是這一次相對穩定的發揮,讓我放棄了復讀的打算。
儘管語數英三門考得還不錯,但我一直嚮往的上海985還是一所都去不了了,最後只好選擇了一所中部地區的985。
雖然不是我最想要的結果,但好歹重拾了信心,在大學期間抓住機會鍛鍊自己,提升了很多。
而大學期間的一系列努力,也都或多或少給我帶來了回報。
而且這些回報大多時候並不是以物質的形式,而是對我的工作能力、思想眼界或處事態度等方面的提升。
現在,隔了這麼長的時間,回顧高三那段灰暗的日子,似乎也並不是那麼難以接受。
那時候的我總把成績當做頭等大事,把高考視為唯一出路,現在回過頭來看:
高考也不過是一場權重稍大一些的普通考試而已,未來的人生中還有太多的人和事,等著我去一一經歷。
往事如過眼雲煙,那段用淚水洗滌出來的時光,反而讓我感悟到了更多。
可惜的是,一直努力的小朱,高考發揮失常了。她最後甚至都沒有考上一本,糾結了很久是否要復讀,最後還是選擇了一所二本院校。
如果你問我:「努力到底有沒有用?」
很抱歉,我至今仍無法給出確定的答覆。
我認識的某位學姐,剛畢業就入職騰訊公司某項目組,為了改善顧客體驗,多次登錄內部網站以致觸發網站防禦警報,最後晉升為項目組經理。
而我認識的某學長,創業時每天工作到凌晨,把公司當家,辦公室裡備把躺椅,累了就往後一靠,席「座」而睡。最後創業失敗,灰溜溜回到老家,女朋友也跑了。
你說努力沒用,馬上就會有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努力有用;你說努力有用,馬上又會有人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努力沒有用。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大家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的是:有的時候,努力確實沒有用。
我們大部分時候只看到愛迪生說的「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卻往往忽略他的後半句:
「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但我更想說的是,誠然,努力不一定會得到回報,但我們不能因為偶爾一兩次看不到努力帶來的成果,就全盤否定努力的作用,失去奮鬥的動力。
與其將時間與精力浪費在思考努力是否有用這一問題上,不如多加奮鬥,多歷練自己的心態。
近期,各地高考成績正在陸續公布,唯願我和小朱的故事能給那些高考失利的同學一些慰藉。
當成績出來以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高考成績不夠理想,請不要懷疑自己,否定努力的意義,更不要輕易放棄自己。
世間萬事萬物,你只管去努力,去奮鬥,去爭取自己想要的。至於努力到底有沒有用,生活自會給你答案。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屬於自己的天地裡,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