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所有國家,似乎發展到最終階段都會存在階級固化的矛盾和問題,不論是東方亦或是西方,起點的不同也會影響到人們在職場上的晉升速度和未來的終點,而起點,則是指家庭所能提供的經濟支持,這不僅涵蓋了教育資源、生活支持,還有未來在工作選擇上的試錯權力。
對於家庭貧困者來說,高考、國考等全國統一的考試,是對於她們來說相對公平、公開、公正的機會,是扭轉她們命運的一次又一次分岔路口,在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私企內,這些沒有家庭背景的職員,除非永遠保持強烈的工作熱情和高飽和的工作強度,否則很容易被後來居上的年輕同事所淘汰。
為了避免失業的問題發生,不僅僅是家庭貧困者,很多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人們也會選擇一份相對穩妥的職業,即我們俗稱的「鐵飯碗」,雖然如今的大部分事業單位很難再勻出所謂體制內的工作名額,但實際上,在其中仍有很多空隙可以嘗試,人們仍然擠破頭的想要進入體制內,謀得一份雖然工資不高,但卻無需擔憂失業下崗的工作。
起碼,對於這些求職者的家長來說,這樣的工作是令人滿意的,也是體體面面的。然而今天所探討的問題,並不是有關於體制內工作的福利,而是其背後的苦衷。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勵志又上進的姑娘,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考上了令人羨豔的教師編制,成為了大眾口中的「人上人」,然而卻在入職後不到5個月含淚辭職。
為何她會作出這樣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呢?是因為她的衝動和不計後果嗎?但是能夠考上教師編制的人,不應該是這樣的性格的。其實,這個決定背後有著姑娘經歷了5個月的掙扎和痛苦。這位女生的教師編制並不是如同我們想像中的一般,在家附近的學校教書育人,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周末雙休,還有寒暑假。她被分配到了一個相對落後的鄉村進行教書,在那裡不僅生活環境惡劣,而且讓人對於未來沒有盼頭。
有著能力和野心的她,並不甘於此,況且她本人並沒有救世濟民的偉大抱負,她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然而現在猶如上山下鄉般憶苦思甜的日子,讓她感到痛苦和迷茫,於是她在考慮了5個月後,決定辭職,然而這一決定卻讓她的父母感到不理解,好不容易進入了體制內,為何又突然辭職,這樣的機會不可多得,一旦錯過了,就難以再碰到下一次了。
然而仔細考慮一下,對於一個出生於城市的孩子來說,家不在身邊,生活環境差,上升空間狹窄,看不到希望,除了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擺脫命運這種救世濟民的慈善心態外,這個姑娘從這份工作中得到不了什麼,而她,僅僅是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她的未來本應該有無限可能,如今卻要被這個小山村束縛住,消磨自己對於未來的期待和熱情。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工作是充滿了善意和社會責任感的工作,如果大家都不希望前往這些山村小學,那麼這些農村的孩子們改變命運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但這樣的說法無疑是道德綁架,在這個非緊急情況的和平年代,只要不涉及國家當下命運的情況,都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人選擇。而父母的考慮,則是用安穩取代了快樂,究竟是穩定卻又痛苦的過一生,還是選擇一個辛苦但是快樂的職業,這個問題,需要讓求職者自己考慮,而不是要考慮家庭接受不接受。
類似的事情其實並不少見,之前在某篇類似事情文章的評論中看到網友們的討論,其中有看到有人提到對於教師職業的尊重,也有作為教師的網友稱,自己對於學生想要當教師的心情提出了幾點考慮:是否熱愛、是否有包容與愛、是否有經濟支撐、是否有責任感與使命感。我非常贊同老師所說的上述想法,我們常說老師是個良心活,同樣作為老師,有的人深夜加班、親力親為,也有渾水摸魚的老師,而正是這群良莠不齊的教師群體,讓人們對於教師的評價褒貶不一。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尊重孩子們的自主意願的前提之上,否則,則是我們一廂情願地考慮。如果我的學生想要成為一名鄉村人民教師,我會提醒他們是否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但如果他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那麼我會和他們說:放手去做吧,年輕時就應該大膽嘗試,這樣的機會對於你們來說,並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