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考研風向標!北京大學2021年研究生招生為何如此縮招和擴招
距離2021年考研已不足百天,各高校正在陸續發布考研招生簡章和招生專業。隨著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印發,2021年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年,改革動向將不可避免地在招生考試中有所體現。
北京大學無疑是改革的風向標之一,日前,北大已發布了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和招生專業目錄。這同去年相比有何變化,體現了哪些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後發現,培養基礎學科高層次人才、滿足關鍵領域和科技前沿人才需求、應對因疫情暴露的社會健康治理難題,這些重要命題都在今年北大的招生計劃中有所回應。
數學學院大縮招
北京大學(校本部)2021年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3079人,其中推免生計劃1565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1779人。
同去年相比,招生規模總體保持穩定,但全日制招生計劃減少85人,其中推免生計劃減少22人。那麼,哪些院系縮招較多?
縮招最多的是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今年考研,該學院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因此較去年減少了34個計劃,但這些名額全用在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擴招上。國家發展研究院今年也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因此比去年減少了23個計劃,該研究院今年只招收100名非全日制EMBA。法學院今年也縮招了18個計劃,縮招的專業是法律碩士(非法學)。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國家近年強調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以滿足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的人才需求,這其中,理學無疑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但今年,北京大學理學部6個學院全日制招生計劃僅186人,同比減少50人,同比減少26.8%。
縮招的50人來自兩部分:一是上述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停招的34個全日制應用心理碩士,二是數學科學學院停招的16個基礎數學和應用數學學術碩士。
在基礎學科中又是重中之重的數學科學學院,今年僅招收金融碩士這一個專業學位。這是否與改革逆向而行?
對此,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今年招生的調整,是為了在碩士階段主要培養面向就業的應用型人才」。
數學專業學術學位碩士的停招,並不影響數學學科高層次人才的供給,因為數學作為「學術皇冠上的明珠」,其高層次人才的門檻早就探到了博士水平,而2021年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生的招生計劃為81人,遠遠超過碩士生招生規模。
這與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結構相匹配。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在讀的1387名學生中,本科生801人,碩士生263人,博士生323人。
「對於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來說,可以通過獲得所在學校的推免生資格,申請北大數學學院的直博生錄取。」上述人士說。一般而言,本科畢業生獲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5年時間,這相對於經過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階段,可以節省1-2年。
這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同樣如此安排的還有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21年該學院只招收電子信息一個碩士研究生專業,共7個名額。但卻招收13個博士研究生專業,共196個名額。
集成電路專業擴招
有縮招的院系,也有擴招的院系。今年,北京大學擴招最多的兩個學院分別是軟體與微電子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擴招人數分別為20、15人。
「目前,我國在晶片進口所需要花費的資金已經遠遠超過了石油進口所花費的資金,所以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各方面一直很重視。」有業內人士介紹。
該人士介紹,截止到2018年,我國從事集成電路專業的人員不到30萬人,如果按照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達到1萬億元產值來算,至少需要70萬集成電路專業人才。同時,由於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較晚,中高端的技術人才更是缺乏。
個別院系推免比100%
作為國內頂尖學府,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的難度可想而知,有些專業的難度將更大,因為推免生的比例在增大。
整體上,北京大學2021年推免生計劃1565人,佔全部招生計劃的50.8%,略微超過了教育部「招收推免生數量不得超過本單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的50%」的規定。
分學科來看,推免比例差別更大。燕京學堂、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這兩個跨學科類院系招收計劃80人,推免生計劃63人,佔比高達78.8%。尤其是燕京學堂招收的中國學專業研究生,全部要求為推免生。深圳研究生院儘管招生規模很大,達到759人,但推免比達到了63.2%。理學部招生計劃186人,推免生計劃116人,佔比62.4%。社會科學部和經濟與管理學部的推免比例也都超過了51%。
相比之下,信息與工程科學部的推免比例只有34.8%,人文學部推免比例為46.1%。靠著這兩個學部,才拉低了北京大學整體的推免率。
頂尖高校提高推免生比例被認為有利於集中培養高層次人才。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軍政就認為,應適當擴大推薦免試生比例,推薦免試的學生經過嚴格程序和公示,對學習成績、科研素質、志向目標等都可以進行考核篩選。尤其是學科實力強的綜合性大學,保研名額應當增加。
但另一方面,這也讓一般高校學子一圓「北大夢」的機會越來越少。
回應因疫情暴露的社會需求
專業碩士培養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其改革方向是面向社會急需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原則上只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授權點為主。
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鮮明體現在集成電路、人工智慧、儲能技術等學科,而在社會重大需求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突出暴露了公共衛生、健康管理等領域的人才稀缺。
北京大學2021年專業碩士招生變化在兩個方面對這個需求進行了回應:
首先,北大今年增設了體育碩士這個專業學位,招生10人,招生方向為體育產業與大健康管理。這體現了「體醫結合」的健康治理思路。《「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體育和醫療相結合以及非醫療元素,來幹預促進特殊人群進行體育活動。
這個理念在國外已提出並施行多年。業內人士介紹,比如在日本,一些稍具規模的健身場所會配備體醫結合的專門人才,以便對剛進入健身鍛鍊的愛好者進行體質測試與全面的醫學檢查,而「體醫結合」類專業人才會依據檢測報告的結果來判定健身者適合什麼類型的健身活動,最終為健身愛好者制定健身計劃。
其次,北大今年將應用心理碩士(MAP)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同時招生改為只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我國2010年設立MAP,並在2011年開始試點招生,旨在培養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心理學技能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今年停招全日制MAP是出於優化研究生培養結構的考慮。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社會對心理學的強烈需求,疫情之下,社會心理服務需求成為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基礎需求。但在現實中,卻又面臨社會需求得不到專業滿足,以及MAP等培養出的專業人士「無用武之地」的雙重尷尬。
一方面,MAP與法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位不同,缺少寬口徑的就業面,心理諮詢行業在就業市場的滲透率低,導致MAP畢業後就業困難。2017年,國家取消了心理諮詢師的資格證考試,更加大了相關專業畢業生的求職難度。
另一方面,全日制MAP的大部分生源是本科應屆畢業生,他們沒有實踐經驗,也缺少明確的職業規劃和意願,自然加劇了就業難,也難以滿足社會對優質心理服務的需求。
上述人士認為,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減少全日制MAP招生,增加非全日制MAP招生,這樣可以使得更多在職心理服務工作者通過深造提高水平,又可以避免畢業後的就業難或「學無用武之地」。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