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瀘州龍馬潭:「龍情」行動觀護未成年人成長)
瀘州市龍馬潭區檢察院未成年人觀護基地揭牌
監管員與觀護對象談話
龍馬潭區檢察院檢察長王忠傑(左二)實地考察觀護基地前期建設
近年來,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檢察院認真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不斷探索涉罪未成年人感化、教育、矯治工作新模式,該院針對未成年人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和活動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龍情」行動。該行動既包括了對涉罪未成年人的觀護幫教,也涵蓋了對未成年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工作。
創建觀護基地
近年來,龍馬潭區檢察院積極探索對涉罪未成年人的矯正工作。但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對非在校生的社區矯正有時監管不力,流於形式。這部分未成年人亟待有固定的場所和專業的人員對其進行幫教。2015年,在龍馬潭區檢察院黨組高度重視下,該院走訪考察了多家企業,對企業的軟硬體設施分析論證後,最終與國有大型企業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一致,決定在該企業內為涉罪未成年人開闢一個勞動、幫扶、教育的平臺,建立未成年人觀護基地,通過教育、幫扶、監督、評估四管齊下的方式開展觀護工作。由檢察機關、企業、涉罪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共同幫教,實現優勢互補,確保觀護工作無死角。
此外,在觀護期限屆滿前,承辦人還邀請心理輔導員、觀護員、涉罪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對觀護工作是否達到既定目標,作詳細的評估論證。2016年,該院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建立健全觀護機制,先後制定了《觀護基地工作規程》《監管員守則》《觀護員守則》等多項制度,製作了《雙邊協議》《多邊協議》《監督考察表》《綜合表現情況表》《考勤表》等各項表冊,讓觀護工作在制度的規範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自觀護基地成立以來,該基地已接納4名涉罪未成年人作為觀護對象。通過對涉罪未成年人耐心、認真的幫教,引導其樹立陽光心態,將對涉罪未成年人的關懷落到實處,使其能改過自新,重返社會。
預防與打擊並重
由於未成年人世界觀沒有形成、判斷是非能力弱,加上家庭教育不當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容易導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對於初犯的未成年人,龍馬潭區檢察院在處理時,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貫徹說服教育為主、懲戒處罰為輔原則,慎重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用足用活維權手段,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
一是嚴把批捕、審查起訴關,並對他們進行誡勉談話,指出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講明不捕、不訴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促使他們棄惡從善,悔過自新。
二是嚴把審判監督關,用好量刑建議權。對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未成年被告人,建議法院適用緩刑,給其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充分利用提審、發表公訴詞、開庭審理、送達《告誡書》等環節對其進行教育、感化。近兩年來,該院依法對提起公訴的23名未成年被告人建議法院適用緩刑,法院採納率為100%。
三是打擊與預防並重。對那些社會危害大、犯罪情節惡劣的未成年罪犯,堅決打擊,尤其是以未成年人為侵犯對象的未成年人犯罪,更是果斷處置,決不袒護,通過打擊,起到警示一片的成效。
喚醒失足青少年良知
「謝謝你們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太感謝你們了。」這是在該院召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幫扶教育」座談會時,犯罪嫌疑人的家長多次重複的一句話。
兵法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近年來,該院對於作出不批捕、不起訴處理的犯罪嫌疑人,及時召開有當事人和雙方父母、社區民警、教育專家等參加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幫扶教育」座談會。會上,該院未檢科幹警耐心地向與會人員解釋不捕、不訴的理由和目的,細緻耐心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疏導和教育,幫助其認識到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及給被害人帶來的人身和精神傷害,使其真誠悔罪。該院在提審時,為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通知其父母到場,並製作幫教筆錄,利用特殊場合的親情碰撞,以真情喚醒失足青少年的良知,從而使其真誠悔罪,痛改前非。
施行社會化大預防
一是充分履職,建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辦案工作組機制。該院成立了由檢察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充分利用未檢科平臺,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實行專人審查、專人辦理,並貫徹責任心、愛心、耐心、恆心「四心」工作法,突出成效。
二是積極參與社會綜合治理,保護在校學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構建「和諧校園」。在「6·26」前夕,該院未檢科幹警走進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為高年級的同學們上了一堂主題為「以法護航、遠離校園暴力」的法制課,檢察官們結合當前的校園安全形勢,通過一系列校園暴力的真實案例,講述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情感因素、心理特點和動機,揭示了校園暴力引發違法犯罪的現狀及危害性。講座中,檢察官利用內容豐富的PPT,積極與學生們互動,整場講座氣氛熱烈,秩序井然。檢察官們授課結束後,通過橫幅、展板、宣傳手冊等方式,讓同學們直觀地了解毒品的種類,並現場為學生們講解毒品帶來的各種危害及毒品犯罪的嚴重後果,時時提醒學生「毒品猛於虎」,自覺抵制誘惑,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從我做起」的自我防範意識,切實做到「識毒、明毒、拒毒」。
三是實施網絡化預防。針對未成年人愛上網的習慣,該院組織一批年輕幹警到青少年喜歡登錄的QQ群或者論壇頻道發帖、留言,並開通微博、微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述淺顯易懂的法制小故事、小案例,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指導。
關愛留守少年
今年6月,該院成功預防了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的發生。小常,15歲,龍馬潭區某中心校初二學生。小常原本有一個完整的家,因其父親在糾紛中失手殺死了母親,被判刑入獄。父親入獄後,小常就輟學了,成為一名留守少年。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小常承受不了,開始自暴自棄,整天泡網吧,或四處遊蕩,漸漸地他的外婆也不再給他零花錢。衣食沒有著落的他只好去修車場打工,結果又被老闆剋扣工錢。他越想越氣憤,準備趁人不備,偷老闆的車賣掉。
但小常有些害怕,想起龍馬潭區檢察院未檢科的阿姨平日在課堂上的教導,小常覺得應該先告訴阿姨,便通過QQ留了言。未檢科幹警獲悉後,立即聯繫關工委一名富有心理疏導經驗的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小常住處,共同為小常做思想工作。經過兩個多小時耐心細緻的心理疏導,終於打消了小常的犯罪念頭。隨後,未檢科幹警又與區教育局、學校聯繫,讓小常回校上課,繼續完成學業。現小常在校表現良好,有望考入職業高中。
積極探索預防新機制
一是與公安、法院聯合制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機制》《未成年人關押、談心意見》《未成年人案件庭審活動細則》《未成年人幫扶意見》等規範性文件,對未成年人的訊問方式、監護人在場、幫教、違法情況糾正、檢察建議方式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確保此項工作規範有序地開展。
二是建議看守所設立「未成年人監號」,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分押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三是對已判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時回訪,主動了解其生活、思想、健康狀態,向其轉達家人、親友的思念和期望,利用感情溝通有效地減少其牴觸情緒,耐心細緻地進行疏導和教育,幫助打消思想顧慮,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氣,喚醒失足未成年人的良知,避免再犯罪的發生。
(原標題:四川瀘州龍馬潭:「龍情」行動觀護未成年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