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特別憂心忡忡,因為她發現自己剛上中班的兒子,每天上學前都會拿一個玩具放到書包裡,等到晚上放學回家,玩具就變成了其他的玩具,問他自己的玩具去哪了?他振振有詞表示自己和朋友交換了。
有時候剛給買的好幾十的新玩具,他就一股腦裝到書包帶到學校,跟別的孩子開始交換。其實交換也無可厚非,但朋友發現,兒子經常帶著新玩具去,交換回來的卻是一堆破爛玩具,這讓花錢買玩具的朋友心裡有點不舒服,她覺得兒子有點傻,但又覺得好像不能跟他直接說,怕自己成年的利益眼光影響孩子,所以她無比糾結。
我們一起聊天時,她說起這件事,聽完我又問了她幾個孩子的表現後,終於確定她兒子這一表現並不是所謂的缺心眼,不過是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其實當孩子到了四五歲,我們經常會發現:
早上帶到幼兒園的新娃娃,晚上回家就變成了一個小破車。
總是想帶很多零食,希望分給身邊的好朋友。
類似這樣的表現,總會在4-5歲左右的孩子身上出現,其實這些表現並不是說明孩子缺心眼,說明孩子有了交際需求,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
在人際關係敏感期的孩子,會特別渴望交友,所以他們會嘗試各種辦法交朋友,最開始用零食交換友誼,後來用玩具交換友誼,在不斷地嘗試與試錯中,孩子才會慢慢明白友誼不需要交換,是無價的,在這個過程,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得到發展。
那麼,當孩子到了人際關係敏感期,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呢?
1、不要用成人眼光幹涉孩子
誰也不是天生的社交達人,即使是外向的孩子也如此。他們都是在不斷的社交中,才能摸索出最好的交往模式。
但最初,很多孩子都會選擇用零食交朋友,帶到幼兒園的零食分享給別人,會發現這樣能叫來朋友。過段時間會發現零食社交不管用,於是採用玩具社交,開始與朋友交換玩具。
在孩子眼裡,玩具並沒有金錢價值,只有社交價值,只要能幫自己交個好朋友,再貴的玩具,孩子也捨得送出去。但對父母而言就會很難接受,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如果孩子已經把玩具送出去,最好不要再去要回來,那樣會讓孩子失了面子。
如果父母確實捨不得,可以事先和孩子做好約定,比如這些玩具不可以帶到學校交換,那些玩具才可以,當你給孩子制定了規則時,大多數的孩子都願意接受。
2、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對於外向孩子來說,可能天生就愛社交,但對內向孩子而言,是需要父母來引導孩子進行社交的。
父母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多帶孩子串門、走親訪友,碰到別人教孩子主動跟人打招呼,學會禮貌用語。
另外,也可以邀請朋友經常來家裡做客,讓孩子學會待客禮儀。
當然父母也可利用繪本,讓孩子掌握正確的社交技能。
3、尊重孩子的人際交往
當孩子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時,可能會經常和別人發生衝突,對於這些衝突,如果沒有涉及人身安全,父母最好不要隨意幹涉,替孩子出頭。
因為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社交。
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合理解決衝突,教會他們恰當處理。
總之,當孩子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時,他們的社交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父母只有正確認知這一敏感期,才不會覺得孩子缺心眼,才能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