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動物,想要在這個社會更好的生存,學會人際交往是最重要的一點,而孩子也是如此。教育專家孫瑞雪曾經提到過:孩子的人際關係就是從一對一交換玩具和食物開始,到尋找相同情趣的朋友開始相互依戀。
不得不承認,我家兒子是一個善於交際的孩子,很早之前他就明確知道自己喜歡誰,想要和誰一起玩。樓下有一位比兒子大一點點的小哥哥,兩位小朋友在一起總是很開心,無論是家裡新買的玩具,還是爸爸出差帶回來的零食,小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拿下樓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分享。
如果不是自己特別喜歡的人,小朋友也不會表現出討厭或是故意遠離,但是很明顯沒有對待小哥哥那麼熱情。慢慢的我發現,兒子不管到哪裡都能很快的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看來,兒子的人際交往是不用愁了。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34;其實,除了孩子的&34;之外,家長的引導也至關重要。 首先,家長要知道,什麼是孩子的人際關係敏感期?
孩子從出生之後就在學習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全新的世界,在這期間,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等等,而2—5歲之間,便會出現人際關係敏感期。他們迫切的想要屬於自己的朋友,如果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說明他們正在嘗試著與別人相處。
但是孩子終究還小,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別人進行等價交換,一切的標準只是自己喜歡。於是就會出現用小汽車交換氣球、用洋娃娃交換餅乾,甚至用自己的模型飛機交換了一個紙飛機……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怕不是一個&34;,但在他們的眼中,自己用最喜歡的玩具交換別人最喜歡的,這種交換就是平等的。
所以,家長不要覺得自家孩子吃虧或是佔了便宜從而影響孩子,這樣只會影響他們正常交友的過程。當然這也不是說家長就可以對這種行為不管不顧,一味地放縱會讓一些&34;的孩子產生壞心思,刻意拿出自己並不喜歡的物品交換別人的貴重物品。
不用家長的成見幹涉孩子
就像剛剛說的,孩子沒有價值觀念,但是家長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有沒有&34;或是&34;,尤其是吃虧的時候,父母就會用恨鐵不成鋼的態度責罵孩子:&34;甚至還會要求他們把物品交換回來。
這樣做無疑是讓他們做一個出爾反爾的人,所以,家長不要用責罵對待孩子,以免打擊到小朋友的自信心。
鼓勵孩子交換和贈送
家長要理解人際敏感期孩子的交換行為,甚至可以為他們創造交換的條件,比如邀請他的小夥伴到家中玩耍,讓孩子為他們準備禮物。也可以舉辦一個屬於孩子的交換晚會,大家互相交換禮物,從中感受到交換的樂趣。
讓他們知道交換就不能後悔
很多小朋友在交換禮物之後會感到後悔,想要將自己交換出去的玩具要回來,這時候家長就要告訴他們,既然交換就不能想著要回來,因為那個玩具已經屬於別人了。這樣就不會養成小朋友出爾反爾的習慣。
人際關係敏感期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情況,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止他們,而是用正確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引導,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與人相處的道理,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
本文由媽媽育兒小課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