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流傳甚廣,遍布海內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發力爆猛,威力極大,氣勢逼人,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兮之氣魄。尤以清末民初滄州羅疃一系八極拳代有名人輩出高手如雲,如:張克明、李大忠、張景星、黃四海、王鍾全、李書文、張毓衡、霍殿閣、韓化臣、馬英圖、馬鳳圖、魏鴻恩、趙樹德、魏鴻濱、李萼堂、霍慶雲等一大批名家,威震武林一軍獨張。
八極拳涉獵歷史、文化、功法、技法、用法,內容豐富。今僅就八極拳發力方法之功力用力學之方法進行探討分析。
本人練習八極拳多年,心中一直有一個想法,用現在物理力學原理解釋八極拳發力之原理。
歷史上天下所有武術家不管哪門哪派都有一個追求,那就是在實戰交手時,能發揮出最大的、最有效打擊效果而一招斃敵。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那就是怎樣發力才能做到最有效的打擊,如何發力是關鍵。我們知道所有的擊技、武技都有自己的發力方法。
八極拳在近代威震武林,屬短打拳術,它的獨特之處就近身貼身靠打。打人如親嘴,近身貼身靠打是八極拳的風格,也是發揮超強度的爆發力及威力極大的打擊效果的方法。
我們知道八極拳招式簡單、樸實無華,看似簡單易學,實則修煉成高層次的武術家又是異常艱難的。大家都知道練八極拳有三勁: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步法有:闖步、跺碾步、搓踢步、擁錯步等多種步法。這些步法和每一招式的具體發力又密切相關。
在八極拳的小架、八式、六大開,八極拳中的每個式子都和這些步法密不可分。在打拳時每個動作每個招式都含有這個三個勁和步法,每一打拳的招式都是這三個勁的複合勁法、步法,同時伴有擤氣,而發出一個整勁、合力。這個合力達到一定程度,在用時就像是炸藥爆炸一樣,瞬間威力極大。
「勁」是習武者的魂。沒有勁力,發不出勁,再好的武技也是沒用的。如何能發出勁、發整勁、發出超越常人的勁,把人體能量發揮到極致,這是我們每個習武者所修煉的目標和追求。而八極拳的發勁過程和其他拳種相比較,它的發力過程是科學的有效的技法,而在武林界獨樹一幟。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任何一個物體做功都是和他的運功速度和物體的質量有關。從物理學角度我們知道一個物體的質量M,他做的功是和該物體的速度V成正比例,物理公式如下:E能=½MV²,其中E是物體M在撞擊時的速度V的動能量,M是物體的質量,V是物體撞擊時的速度。用上面的物理公式,我們分析一下八極拳在打拳時的做功過程。
在武術運動中人體各部運動都是複合運動。從運動軌跡來觀察,在武術運動中,身體的各部運動形式有直線運動、逥轉運動、上下運動及這幾種運動的複合運動。直線運動就是身體(包括肢體各部)快速直線平面移動(位移),單位時間內所移動的距離就是速度。逥轉運動也就是滾動轉動,在武術運動中就是身體(包括肢體)逥轉,就是纏絲。身體的上下運動,往下運動就是沉墜,往上運動就是崩挑。在這些運動過程中就產生了十字勁、纏絲勁、沉墜勁及複合勁的各種力。
現在我舉八極拳中八式練法中的一式撐錘的打法來闡述其發力做功的過程。用圖示來表示如下:
圖1 圖2 圖3
如圖1所示,我們在打右撐錘時腰胯微下蹲並收腹吸腰坐胯上體微右轉,這是一個蓄勁的過程。打右撐錘時右腿、右腳向前邁出,右拳從腰間位置隨身體左轉的同時一起打出,其速度為V。速度V包含有手臂擊出的速度V1,以身體脊柱為軸心,出拳時身體急速左轉,手臂沿身體半徑轉體的圓弧的切線拋出的速度V2,右腳拍向地面向前闖搓碾步,身體隨四六步變騎馬,重心在後腿上,身體塊速向前闖出平移的速度為V3。根據前面所述,物體的能量公式,我們可以把打撐錘的做功動能的數學公式表達如下:
E能=½M(V1+V2+V3)²
這三個速度和身體發力所做功的關係是:
首先當我們打撐錘時,擊出之右臂,我們可以把他簡單的比喻為機械的連杆,肩為支點,大小臂為連杆肘為轉動軸,拳從腰間沿直線打出,相當於滑塊快速滑出。人不是機械,手臂以連杆形式擊出的同時小臂還有一個由裡向外的微轉,這個擊打速度為V1。
另一個速度是當右拳打出的同時右腳向前邁出,身體快速向前移動,右腳拍地,向地面發出一個直插地下的跺碾之力。此力又從地面反作用人腳、腿。由腿產生一個返回向上的力。這個力通過人的腿達於腰,傳遞到手臂而產生一個向前的加速度,同時身體微左轉這個過程就是纏絲,這個力非常之大它加速人體和手臂的運動速度,形成另一個打擊速度V2。八極拳打拳時擊出的手臂向前高速擊出,而另一個手臂做出和擊出手臂反方向的回拉,此回拉力和擊出之手的力相等或大於擊出手臂之力,而形成一個穩定的十字勁。拍腳跺碾轉腰厾胯,四六步變騎馬步,這個過程又有纏絲勁和沉墜勁。在轉腰厾胯以脊柱為軸形成一個快速轉動角速度,在擊打出手之時手臂沿腰轉動切線擊出,而使手臂加速。同時步法又向前快速邁出形成闖步之勢,步法由四六步變騎馬步,而使身體整體向前快速平移形成速度V3。在做撐錘這個拳式時,以上這三個速度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速度V。八極拳在擊打時的方法和其他拳種有別,他不是單一的肢體運動。雖然其他拳種也有合力,如擺臂、擺腿與展腰舒胯相配合,而八極拳打出的每一個招式不是一拳、一腳之力,是出招時把自己的身體濃縮成一點擊打到被擊者身上,可見其威力之大。由於八極拳近身時一個招式是身體多種運動的複合運動,這也就解釋了八極拳在進招時為什麼做到上、中、下三盤連擊的道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對八極拳發力過程,通過物理學動能定律做出了定性的分析,那麼為什麼每個習練者的功力大小又有很大的差異呢?在這我要再引申出一個概念:功力係數,也叫練功係數β。他是一個變量,因修練者不同係數值大小也不同。他和修練者的修練程度成正比,他是發揮修練者最大潛能的能力。
如上所述,八極拳擊打時做功的數學公式應表述為:
E能=½βM(V1+V2+V3)²。
其中E能是術者一次擊打時所做的功。功夫係數β是術者一次擊打時所能發揮人體做功的最大潛能。V是術者擊打做功時的最快的即 時速度。
也就是說高深的武術家在有效擊打做功時的能量相當於炸藥爆炸的瞬間,功夫因數β就相當於炸藥,功夫越深者也就相當於炸藥的裝入量越多,爆炸產生的能量越大,破壞力也就越大。也就是說武術家的擊打能力和自己的體重,物理學上的質量成正比,和擊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的前輩一代宗師神槍李公書文為何身材矮小而功力奇大的原因。也就是他在世時用科學的方法,又用超越常人的精力練功獲得了超越常人發揮自己潛能的能力,而在發力時能有效的發出超強度的功力,所以一生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從理論上解釋了獲得最大功力的方法,習練者是否就能獲得最大的功力呢?非也。八極同門習練者應當按照八極門的習練程序,循序漸進練功,要練內氣、內力、外力,要練到內外三合都要合,要練內功、內氣,要會正確的擤氣發力,要會正確使用跺子。跺子也叫震腳,他是使你發力時協調一致的號子,也是地面給人的反作用力。使力發揮到極致的一種手段。宋碧山老師常講他的師父霍公殿閣先生打拳非常輕盈,力道非常合非常巧,也就是他的功夫係數β超越常人,非常大,故功夫十分高深。
在這裡我們通過上面分析了習練者掌握了正確八極拳發力的方法,這個方法在八極拳的練習過程中會體現在所有技法過程中,也就是習練者可以把八極門內的技法通過力學的合成、分解、運動速度、打擊強度,也就是發力的效果,用力學和做功的原理進行有效的分析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有理論指導,我們在通過科學的有效的練功方法,逐步掌握髮力的步驟技法,從而獲得最大爆發力,在瞬間做出最大功,而產生最大的殺傷力。
習練者除練拳之外還要修練幾種提高功力的有效輔助功法的練習,如打木樁、打掌板、打弓、抖大杆子、擰竹把子、吊球等功法。打拳練功不可憋氣,要深呼吸,身體放鬆,不可僵硬,發力要擤氣,擤氣不好不能運用丹田之氣,調動全身之力,形成合力。
從生理學上,人體解剖學上可知,人體做功是人體肌肉拉伸之後,收縮過程完成做功的。所以習練者通過各種功法,有目的有成效地使我們的身體各部肌肉群都能獲得有效鍛鍊。因為人身體做功時全身的所有肌肉群都參加了工作。但對習武者更重要的腰部、腹部、背部、腿部、手臂部肌肉群獲得最大長度的拉伸,以產生最大的收縮而做功。另外,在習練過程中要不斷修練自己的技法意識,使之在交手時使自己技法能隨心所欲發揮出來而立於不敗。
在經過了上述的修練獲得正確的發力方法和功力之後。在運用中如何才能發揮到極致呢?在這再闡述一下八極拳的貼身打法的力學道理。我們知道八極拳的打法,挨、傍、擠、靠是技,運用得心應手就是藝。有了藝才能把修煉出來的功力,在運用時瞬間發揮到極致狀態。為什麼?因為在貼身靠打時的十字勁,沉墜勁、纏絲勁同時恰到好處的發揮到極致。道理非常簡單,八極拳在發力時的狀態如同我們生活生產常用的螺絲,絲槓之類的工具。螺絲,絲槓在旋轉時沿軸心方向產生一個強大的壓力,而八極拳的貼身靠打的發力過程恰似螺絲杆,絲槓,以脊柱為軸心的身體微轉產生的軸向壓力,這個壓力就是沉墜勁,隨著身體的微轉就是纏絲勁這就是我們所要的效果,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用法的招式上一定要做到把肩鬆開,吃進對方身體時的效果才是最佳。宋碧山老師從師霍公殿閣先生,常說打人如親嘴,要吃住對方,不能有唇無齒,咬不住,近身一定要咬住。上、中、下三盤齊發,打得乾脆利索。
以上是我習練八極拳從力學原理的一個簡單的分析,比較粗糙,拋磚引玉,供習練者參考。所說僅個人一家之言,錯誤之處難免,望前輩及八極拳的同門批評指正。謝謝。